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心理师招聘

时间:2017-05-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学心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1

中学心理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6题)

1、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

A、是一种不持续的,但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B、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

C、具有完美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

D、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低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参考答案:B

2、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

A、顺从性

B、适应性

C、 稳定性

D、隐忍性

参考答案:B

3、 精神病产生的基础是是

A、 行为上的失控

B、 观念上的混乱

C、 情感上的障碍

D、 心理上的病态

正确参考答案:C

4、 以下对挫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挫折对人利大于弊

B、挫折对人弊大于利

C、挫折对人百害无一益

D、挫折具有两重性,对人有利有弊

正确参考答案:C

5、 构成挫折的因素是

A、 挫折源和挫折感

B、情绪和心态好坏

C、人际关系是否广泛

D、婚姻家庭是否和谐

参考答案:A

6、艾森克的三因素人格理论是

A、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B、外倾性、多血质和精神质

C、外倾性、神经质和多血质

D、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参考答案:D

7、五因素人格理论中反映个体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是

A、 宜人性

B、 神经质维度

C、外倾性

D、 开放性

正确参考答案:C

8、 弗洛伊德的人格的结构是

A、 本我、自我、超我

B、本我、自我、他我

C、本我、他我、超我

D、他我、自我、超我

参考答案:A

9、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的控制技术是

A、自居作用

B、 升华

C、 固着

D、反向生成

正确参考答案:B

10、 长时间生活无目标,对工作厌烦、不起劲、工作效率低、失误多的病症

A、慢性疲劳症

B、假期综合征

C、职业倦怠症

D、职业厌倦症

参考答案:D

11、 导致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是

A、 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信心、缺乏奖赏、缺乏控制

B、 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支持、缺乏信心、缺乏控制

C、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支持、缺乏奖赏、缺乏信心

D、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支持、缺乏奖赏、缺乏控制

正确参考答案:D

12、一般认为个体通过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觉察到环境的需求和人体的适应能力之间存在差距时的心理状态,称为

A、职业应激

B、心理压力

C、 心理紧张

D、心理抑郁

参考答案:C

13、 通常从心理学角度,一般从情绪的状态,即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和持续的时间将情绪分为

A、激情、情境和应激

B、激情、心境和应激

C、激情、心境和情境

D、情境、心境和应激

参考答案:B

14、 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

A、 喝酒

B、 吃大量的东西

C、 压抑负性的情绪

D、 和朋友倾诉

15、 “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A、 尊重原则

B、 保持原则

C、 互利原则

D、 宽容原则

参考答案:D

16、 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A、 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 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 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参考答案:B

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6题) 16

17、心理防御机制总是病理性的表现。

参考答案:不正确

18、情感是指较强且带有较强的情感;情绪是较弱、较少或很少带有冲动性的情绪。参考答案:不正确

19、类型论者与特质论者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答案:正确

20、具有特质性焦虑的人焦虑水平更低。

参考答案:正确

21、职场人士最大的竞争是同事之间的竞争。

参考答案:不正确

22、心与身无法分开,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变化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而生理上的变化也会产生心理的变化。

参考答案:正确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2分,共1题) 12

23、某女性公务员,30岁,已婚。对食品安全问题不放心4个月,伴反复检查、苦恼2个月。具体表现为:不敢在外边的饭店吃饭,担心饭店的菜洗不干净,炒菜用的油是泔水。不敢吃牛肉干,害怕得疯牛病,不敢吃猪

心理师招聘

肉,猪饲料中激素太多。尤其是“福寿螺”事件后,不仅小龙虾之类,甚至海鲜类的食物也拒绝吃了。米饭也是尽可能少吃,因为大米上的农药实在是太多了。该女士认为吃饭实在是令人头痛的事,导致进食量越来越少,体重明显下降,丈夫非常担心其身体差,不能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因而,每天监督她进食,遭到她的强烈反对,为此二人经常争吵。近2个月来开始担心自己家的煤气没关好,每次不管出门还是晚上睡觉前都需要反复检查,为此经常上班迟到,感觉非常辛苦,也想控制不检查那么多次,但又不放心。

(1)、

对于该女士的问题,比较恰当的心理调节方式是( )

A、转介精神科治疗

B、认知治疗

C、进行医学治疗

D、生物反馈治疗

(2)、

该求助者的问题最可能属于( )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障碍

参考答案:C

(3)、

该女士的情绪问题主要有( )

A、焦虑

B、烦躁

C、抑郁

D、敌对

参考答案:A

(4)、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性别因素

B、性格因素

C、婚恋因素

D、爱情因素

参考答案:

篇二: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四)社会心理学

1.社会化,再社会化,图式

定义——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即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特点

① 社会化以个体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

② 社会化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个性)。

④ 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

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再社会化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基本类型

1、主动再社会化。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一般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或移民生活中。

2、强制再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强迫教化,对背离当时社会规范的人,通过特别机构在强制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化。再社会化不同与继续社会化,后者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常在不知不觉间进行。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 “ 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 ,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 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光环效应: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右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情人眼里出西施”.

3.印象,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有时又称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印象整饰的形式

第一种是常模(常规模式)下的印象整饰

比如,大家都喜欢漂亮的外形,那么,都来减肥瘦身吧,或者见面的之前化妆打扮吧。若在常理范围内,适当地减肥瘦身以及梳妆打扮并无不妥。予人欢喜,自己欢喜。

第二种印象整饰是戴上面具掩饰自我

比如,一个常常急噪虚浮的人,在特殊场合,为了掩饰自己,会装得斯文柔和,很多人在这个场合温文尔雅,在另一个场合就颐指气使了,因为,温文尔雅是他的面具,而颐指气使是拉下面具后他的习性。很多外表彬彬有礼的人,内心也许禽兽不如,外人看他完美无缺,家人看他可能诸多重要毛病。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人的面具根深蒂固地长在脸上。这种人很难识别,需要造化。

第三种印象整饰是抬高自我

通常,抬高的自我都懂得自夸,更高明的抬高自我的人会在自夸之前先自贬,露出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弱点与瑕疵,再抬高自己的优点与长处,那往往会使对方对自己印象更深刻更真实。这种人相当危险,城府太深。

第四种印象整饰是投其所好

比如顺从、诌曲、逢迎、恭维、施惠,这些都是很多人喜好的,但不表示就是人们自己喜欢的,所以,那个笑眯眯地听你说话的人,也许心里在骂你傻瓜,而那个送给你金钱的人也许心里在嘲讽挖苦你。

4.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海德认(归因思想创始人)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韦纳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外界环境),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维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归因判断标准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特异性信息(特殊性或区分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

2、一贯性或一致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如,这人总对。。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

3、共同性信息(共识性、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如,每个人都对。。。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还提出了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高特异性:马力只对一个小丑笑,没对其他笑。高共同性: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笑。高一致性:马力总对这个小丑笑。归因于刺激物小丑。

5.归因过程的偏差现象

归因偏差

归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的,而且在估计信息资料并加以综合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是相当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这里主要介绍三类比较典型的偏差。

1.认知性偏差

(1)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学生本人(行动者)来说,他可能以试题太难、范围太广等外在因素来解释考试失败的行为;但就教师(旁观者)来说,他往往以学生不用功、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或者基础太差等内在因素来解释这种考试失败的行为。换句话说,对于考试失败,行动者本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外在的、情境的因素,而一般人对于别人的行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内在的、个人的因素。

导致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E.Jones & R.Nisbett,1972)认为,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对于自身的行为很难作直接深入的观察,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情境因素;相反,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及其内在因素。例如,如果问你(观察者),你的朋友甲(行动者)为什么喜欢乙,你会列举甲的一些个性品质去说明。但是,如果问你,你(行动者)为什么喜欢乙,你可能更多地描述乙的个性品质,而不是你自己的个性品质。

第二种解释认为,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他们的反应会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差别,这种信息是观察者难以获得的。旁观者由于对行动者过去的行为方式了解较少,他们往往假定行动者当前的行为方式与过去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于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因素。

当然,如果行动者和观察者通过移情,采取对方的观点,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斯托姆斯(M.D.Storms,1973)的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项研究中,他让成对的男性被试进行简短的交往谈话,另外两个被试在旁观察。随后问这些人,个性品质和情境特点在交谈的行为表现上的重要性如何。结果,被试表现出通常的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差异。然后,让部分行动者和观察者观看谈话录像。这时,每个行动者看自己就像观察者看他一样。而每个观察者则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情境。通过这种移情转换,结果,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差异大大减少了,更多的行动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内部归因。

(2)显著性与获得性。显著性(salience)主要指刺激引起注意的特点。例如,一只火烈鸟在一群乌鸦中是显著的。显著性的影响有助于解释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显著的;而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显著的。什么东西显著,什么东西就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认知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一般人在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常常因为相关信息是否容易在脑海里呈现而有所不同,越容易被想起、被记起的刺激,在决定某一事件的原因上越是具有重要性。

特沃斯基和卡尼曼(A.Tversky & D.Kahneman,1973,1974)提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的三种简单的启发: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

所谓表征性启发,是指人们往往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据之进行推论。所谓获得性启发,是指利用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去推论现实事件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事件易于进入头脑,人们就会认为它是可能的。例如,在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心理学家卡罗尔(J.S.Carroll,1978)进行了一项研究。他让某些被试想象卡特取得胜利,让另一些被试想象福特取得胜利。然后,让被试预测谁将取胜。结果,那些曾想象卡特取胜的人倾向于预测卡特将取胜;而那些曾想象福特取胜的人则倾向于预测福特将取胜。获得性启发也可以解释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的行为被记住了,从而易于回忆。

(3)歪曲的思维方式。歪曲(distortion)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譬如,歪曲会使人们在对一个人或者事件做出判断之前就给人或事件贴上标签;歪曲会使人们的认识不准确和不精确;歪曲会使人们把一个具体的环境和特征无限地扩大;歪曲会使人们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歪曲还会使人们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性判断。歪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魏运华著:《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45页。〕

●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泛化是一种与科学方法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要求人们通过考察所有可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可以用来解释所有信息的规律,然后再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而泛化则是只根据某一个事实或者某一个事件来形成一般的规律,并且从不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

譬如,某部门的男经理邀请某女职员下班后一起出去吃晚饭,结果那位女职员拒绝说,她从不与老板一起外出吃饭。于是那位男经理便下结论说,部门里的所有女职员都不愿意与他一起外出吃饭。在这里,这位男经理就是犯了泛化的错误,仅仅根据一个女职员的拒绝就推论所有女职员都会拒绝,从而不再去邀请别的女职员

泛化容易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例如,看到某个人一次做了一个摇摇晃晃的桌子便认为这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木匠;看到某个人一次偶然地删除文件便认为这个人是个电脑盲;等等。人们的这些泛化习惯不会让他再去检验这些规律。人们在泛化时会经常使用“从不”“永远”“所有”“每个”等词汇。

●综合标定(global labeling)

所谓综合标定,是指对整类人、整类事、整类行为、整类经验等贴上定型式的标签。习惯于进行综合标定的人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固定角色聚集成的世界里,而这些固定角色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

这种思维方式与泛化很相近,但是在这里,歪曲是以标签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以规律的形式出现的。在制造定势的过程中,综合标定比泛化更加绝对。譬如,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学生在某次考试中没有取得理想成绩,于是他就给自己周围的一切都贴上标签:老师们都是一些恶魔,同学们都是一群虚伪的家伙,父母都是自私的人,自己是个十足的大笨蛋。他喜欢的词都是带有贬义的。他有无数的口号,但是这些口号都充满了失望和不满。由于他给自己的生活贴上了太多的标签,所以,他被这些标签紧紧地束缚着,难以做出任何改变。

当人们对于自己的外表、行为、智力、社会关系等的评价信息都是一些带有贬义的内容时,人们就应该怀疑自己是否在进行综合标定。譬如,“我只是一个失败者”“我的家像个猪窝”“我一钱不值”“我是个笨蛋”等。

篇三:心理教师招聘复习资料

心理教师招聘复习资料

1 【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等。

2 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3 【元认知策略】是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

4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5 对于教师学习的指导在教学中学习大致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1.教而想2.教而学3.教而批4.教而评】

6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7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在个人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8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三方面】

9 教师的意志表现在【A有特殊性】

10 情绪的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

11 情绪调节有几方面【1.具体情绪的调节2.唤醒水平的调节3.情绪成分的调节】

12 精加工策略主要方式【类比和记忆术】

13 教学技能的学习包括【1.言语表达能力2.教师课堂驾驭能力3.“三笔字”的书写能力4.教师的教学准备能力】

14 做笔记的要点【1.准确记录2.详略得当3.层次分明4.多留空白5.提高速度】

15 教师与同事交往要做到【要克服“文人相轻”的弱点;要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度”;要增强集体意识】

16 在人际交往中,按个人带有的动机和目的,可将人际关系分成几大类【1.出于包容的需要形成的人际关系2.出于控制的需要形成的人际关系3.出于感情的需要形成的人际关系】 17 受到挫折后,有的成人会像小孩一样又哭又闹,显得十分幼雅。这是心理挫折的行为表现中的【回归】

18 学校教师的工作行为及其行为挫折,与教师所处的哪些环境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组织环境】

19 解决师生冲突的关键是【教师】

20 转移是【攻击性】防卫机制的方式

21 压抑是【逃避性】防卫机制的形式

22 逃避性防卫机制有以下形式【1、压抑2、否定3、退回4、潜抑】

23 经常性使用防卫机制,可能使个人【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妨碍个人潜能之发展。】 24 学校管理作风与方式的不当是教师所处环境的哪一种【学校组织环境】

25 【气质】类型不同,对挫折的容忍力也不同。多血质、粘液质的人容忍力强;胆汁质的人易于冲动;抑郁质的人容易出现淡漠退缩、悲观厌世。

26 当人遭受心理挫折时,通常会出现哪些行为表现【1.对抗2.侵犯行为3.回归4.淡漠、退缩

5.焦虑6.厌世情绪】

27 培养人的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有【1.要健壮身体2.要充实知识的储备仓库3.加强基础能力,一般能力的培养4.学会利用工具并加强借具适应的能力5.多参加实践活动】

28 “善为子师”是教师在处理哪种家庭关系中应注意的问题【亲子关系】

29 健康的夫妻关系之间不存在什么谁主谁从的问题,夫妻平等表现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集中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30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逐步接受现实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31 教师争取得到领导支持的途径有【1.要尊重领导、相信领导。2.要努力工作,作出成绩。3.主动汇报,积极建议。】

32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合作】

33 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认知】

34 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

35 人与人之间因种种原因形成的友好、亲近和喜欢等心理现象被称为【人际吸引】 36 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是注意的哪方面品质【注意的分配】 37 【性格】就是指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38 表现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的是【粘液质(安静型)】占优势的教师 39 教师的气质性格,在通常情况下,女性中的【抑郁质和粘液质】类型见多。

40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采取【和谐型的教养方式】

41 成功的婚姻应具备的条件是【1、必须是两个身心成熟的个体。2、两个人必须彼此相爱且成熟地生活。3、婚姻关系是动态关系,两个人必须不断相互适应。4、互相尊重、包容与沟通。

5、在婚前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要坦诚相处,并学会接纳对方。6、做出婚姻决定时,必须考虑两个人背景的相似性。】

42 【类比和记忆术】就是精加工的两种主要方式。

43 教学准备能力【⒈教师的备课;⒉教师的工作计划;⒊教师的工作总结;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⒍教学用具的准备。】

44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正常的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况。

45 因学生自身心理成熟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滞后使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训教者的身份,师生之间由此爆发的冲突属于【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46 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所形成和确定的形象,我们称之为【人际形象】

47 笑面教育,笑面学生,笑对自己是教师的【人生态度】

48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哪一方面【行为示范者】

49 运用类比和记忆术来促进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是学习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50 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框架和基本知识点是属于教师的哪一种学习内容【学科知识的学习】

标签:心理 招聘 成都心理师招聘 心理治疗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