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声律启蒙九佳 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困境,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的一种方式。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如下特征:
  
  1、促进课堂上的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和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所以课堂上必须保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这不仅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真实想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所以,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2、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3、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于一些重要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概念是反映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课堂提问中常见的低效现象
  
  尽管大部分教师都注重课堂提问,但课堂提问的质量普遍不高,更不要提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目前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平淡”提问
  “平淡”提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提问形式平铺直叙,往往流于对概念的简单复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更谈不上建立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平淡”的另一个方面,是指所提问题没有趣味,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师提问“什么叫……?”;“……有哪些?”;“……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枯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提问,学生不需要思考或只需简单想想就能立即回答,整堂课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气氛也很活跃,?这样的提问并没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最终只是流于形式。
  
  2、“盲目”提问
  有些教师重视了教学内容的准备而忽视了教案的设计,特别是对提问环节的设计,几乎是空白,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堂上的盲目提问,往往东拉西扯,越扯越远。如有位化学老师讲解元素周期表时,在提问完元素周期表由哪个科学家发现的之后兴致所至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门捷列夫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俄国现在早已解体,俄国为什么会解体呢?本来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后两个问题的提出不但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从而使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新教师中还有一种“盲目”表现,只根据预设问题提问,不根据课堂实际“盲目”提问,使课堂提问变成了为教案服务而不是为教学服务。“盲目”提问的另一种表现为提问不辨难易,不看对象。提问本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信口点名,这就常常造成难题碰到了“差生”,容易题碰到了“高材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无序”提问
  有的教师喜欢先点人名,后提问题。被喊名的学生站起来了,还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心中无数,惶惶不安;其它学生?感到与己无关,不再集中注意思考所提问题。这种提问方法违背学生思维的规律,降低了提问的效果。如果将提问的顺序改一下:“下面有一个问题,看哪位同学能首先回答出来?”(这时同学们精神高度集中,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问题上,并积极思考)在停顿一段时间后,“下面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其他的同学请注意他的回答,并在结束后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样不仅被点名的同学在回答,其他的同学也在积极思考。这样的提问顺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不注意难易、繁简、局部与整体顺序,违反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不能达到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围歼”难点的效果。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课堂目标落实的“常规武器”,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与实践操作。
  
  1、课堂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化学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 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2、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才”施问
  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提出的问题既不要过浅,也不能过深,要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提问时,可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3、课堂教学提问要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提问具有实用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如:在学习《燃料和热量》时,可问:家中燃气泄露报警器该安装在厨房的位置怎样确定?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实际问题,学生肯定感兴趣,通过积极的思考后可得出:根据不同燃气的密度判断燃气在空气中沉浮情况来确定报警器位置。

标签:提问 课堂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