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演讲稿 > 正文

【加快黔东南州精品旅游景区深度开发的方法与路径】黔东南州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黔东南旅游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转型期,是贵州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奋进的过渡升级期,全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转型和升级的攻坚阶段,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即解决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律问题)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其战略和战术的双重任务,成了能否确保科学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面对“时空压缩”为主要特点的高速高铁时代抢抓机遇,对黔东南旅游发展作出了与低碳经济诉求相一致的战略新谋划,立足把思考和行动集聚在总结与寻求“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上来。
  一、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的现状
  1 景区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进一步扩大。全州除了天柱、三穗、麻江3县外,有13个县市分别被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覆盖。景区之间平均相距半径约40公里,均衡布局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形成了北部以镇远古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与舞阳河喀斯特峰耸峡谷山水风光旅游区;中部以西江为核心的环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与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南部以肇兴为核心的原生态侗族文化与月亮山梯田景观旅游区,凸显出大“异”小“同”,山水与村落共融、自然与人文共存的资源分布特征。在市场引导下。观光产品体系初具规模:一批乡村体验游产品、一批船舶观光游产品、一批漂流亲水游产品、一批生态康体游产品、一批民族民间传统集会与节庆摄影和写生游产品、一批历史名城(镇)修学游产品、一批温泉度假游产品,支撑了黔东南“春游、夏漂、秋赏、冬泡”四季可游的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以彩(原生态民族文化游)带绿(自然山水游)、以彩带红(红色旅游)”互动互补的发展格局。
  2 景区龙头产品作用进一步增强。经过多年的打造,区域性龙头产品体系不断提升与完善,基本形成了四季可游与季节性两个层次相对成熟的龙头产品体系。一是北部镇远古城龙头产品,带动高过河、舞阳河,延伸了舞阳河上下游互动产品链,实现了黄平浪洞温泉与镇远古城的客源互送;中部的西江苗寨龙头产品,带动巴拉河和雷公山,形成了以西江为圆心的乡村旅游及环雷公山游;南部的肇兴侗寨龙头产品,带动岜沙、小黄,构建了肇兴一岜沙一月亮山梯田游。二是季节性龙头产品,有杉木河漂流体验游、浪洞温泉汤疗游、月亮山梯田摄影游、台江姊妹节和三宝萨玛节节庆游、朗德古建修学游等。
  3 景区差异化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快。旅游资源的同质性是人文地理的一个规律性问题,但与境外其他景区相比,我州又优势明显,在三大旅游区中表现出大差异、小同质,勾画出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北部“历史文化+喀斯特峰耸峡谷山水”为特色;中部“原生态苗族文化+雷公山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生态”为特色;南部“原生态侗族文化+月亮山梯田景观”为特色。在“差异、互补、配套”的旅游产品理念指导下,坚持统一规划、错位发展、凸显特色、强化主题的原则,在同质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特色、在特色中求主题、在主题中求品质,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主题各异、功能互补的人文和自然相融的观光、体验、休闲产品体系,在省内与黄果树瀑布、遵义会议构成了“多彩贵州”品牌,支撑了“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旅游目的地;在周边与梵净山、荔波小七孔联手打造了贵州东南部以旅游为特色的经济区;在省外与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共同筑起了“湘黔桂”中国旅游金三角。黔东南以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融入区域旅游,构建中国旅游,唱响世界旅游。
  4 景区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市场导向下,旅游产品组团呈强强联合趋势,着力做大、做强,形成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的大旅游、大市场。具有唯一性、垄断性、独特性的黔东南旅游实施了具有一定市场效应的“从无声到有声、从有声到名声、从名声到美声”的景区品牌包装提升与营销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今年1至10月统计,与前二年同期相比,黔东南麒远古城和西江苗寨之和)的关注度在百度用户关注度是476,已高过平遥(437)、丽江古城(287)、乌镇(140)、宏村(140)、李坑(127)、西塘(256),居凤凰古城(569)后。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省外游客占总游客数的51.20%,自助游、自驾游游客占游客总数的55%。“原生态黔东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
  5 景区保护进一步强化。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基本实现了“少开发,多利用”。在开发建设中,做到用好资源、护好资源,在整合资源、盘活资源、优化资源的利用与再利用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旅游与文化结合、旅游与农业结合、旅游与科教结合、旅游与生态结合、旅游与城镇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州12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数百个景点中和在申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228个项目273个申遗保护点中,资源利用率分别为23.6%和13.3%。探索了一条有别于云南、四川、广西、西藏的,并被世界旅游组织选为向全球推广的12个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之一(中国唯一)。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讲,全州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提升留有很大的品质提升空间。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导致产品所释放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与其旅游资源不相对称、不相匹配,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 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强
  (1)产品设计单一,重形态、轻内容、忽活动,关键是文化挖掘不到位。在游上,产品品种少,同类多,在北部平均不到40公里半径内,漂流产品就有杉木河、高过河、翁密河、野洞河,造成同质竞争;吃的,一路都是腌猪脚、腌猪肉等腌食系列。在中部,游线都是走苗寨,拦门酒、团结舞,寨寨相同;吃的,沿途都是酸汤肉、酸汤鸡等酸食系列;在南部,行游侗乡,吹芦笙、挂红蛋,村村一个样;吃的,全程都是羊瘪、牛瘪等瘪食系列。产品形态单一,产品内容雷同,特色和差异被同质吞没,丰富和多样被雷同覆盖,在产品设计上体现不出丰富多样性的旅游资源特征。
  (2)产品开发粗放,重观光、轻体验、忽互动,关键是参与体验不到位。产品在市场的表现,基本全是看的“文章”,看山看水、看寨看人。停留在“平面”,游客只是一个局外人,没有融入的路径和机会。没有体验的导入,没有互动的切入。缺失立体视觉、立体感受。文化产品如此,山水产品亦如此。资源的再利用没有放大,产品的多元功能没有体现,从“山”到“水”再到“人(寨)”让人“一眼看穿”,没有形成“峰值图”的旅游效果,不能让游客分享到文化的快乐、参与生活的体验,在整个产品设计和开发中缺乏对“参与”的关注、对“体验”的重视,反映出“平铺直叙”开发模式的局限,在产品设计上体现不出群众参与性的旅游资源特征。   (3)产品建设雷同,重开发、轻特色、忽主题,关键是突出差异不到位。产品雷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设计构建产品体系时对资源的特点和属性缺乏专业技术的识别能力,对资源的取舍、资源的取值方向做不到“心中有数”,就资源对称产品转换的“文化软件”运用不好,角色分工意识淡薄、全局意识淡薄,点与线脱节、线与面脱节、局部与全局脱节,造成了重复开发、简单模仿,没有差异,冷落了景区间各自的特色元素和要素,一方面没有把“小差异”放大,另一方面没有把“大同质”缩小,在彰显主题、做大特色上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优势,缺乏文化差异的支撑,景区开发误入了“死胡同”,在产品设计上体现不出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特征。
  2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1)产品体量小,重核心、轻周边、忽环境,关键是整合力弱。“中心开花”的开发模式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眼球只盯住核心景点,轻周边景点、忽景区环境,不关注核心景点对周边景点和景区环境的带动和整合。景区路网被简单地设计成从景区大门到核心景点的“快捷通道”,而不是串联各个景点之间的“项链”,周边景点和景区环境游离于核心景点之外,路网体现不出“项链”的组合功能,核心景点与周边景点和景区环境形成不了“众星捧月”的关系。相反,却把应由若干不同层级的景点组团所构建的景区间“团队”竞争变成了单体“景点”与景区的竞争,削弱了景区整体优势,进入了“做大景点,做小景区”的误区。
  (2)产品不成熟,重景点、轻设施、忽配套,关键是滞留力弱。滞留力与产品的成熟度成正比,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完善程度不同,衡量其产品的成熟标准也不同。旅游产品有总体产品与单体产品之分。总的讲,目前单体旅游产品相对成熟,如西江、镇远古城、浪洞温泉、杉木河漂流等。在总体产品方面由于受旅游产品“十二要素”(六个基本要素和六个发展要素)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当前只有北部旅游区和中部旅游区相对成熟,主要表现在产品基本达标。南部在相当程度上仍停留在半开发状态上,主要表现在产品基本不达标,如资源多、产品少,进入了为做设施而建设施的景区建设误区。
  (3)产品结构不合理,重观光、轻体验、忽休闲,关键是联动力弱。从全州旅游资源结构看,具有打造“四季可游”产品的客观条件。乡村体验游产品、古城(镇)度假游产品和梯田摄影游产品具有复合性特征,是打造和升级为四季游产品的基础。从全局看,全州“春游、夏漂、秋赏、冬泡”个性鲜明的季节产品格局已经形成,且具备“延时对接”的条件。由于在规划上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被传统的设计理念替代,景区开发变成了简单的物理工程,个性化前提下的产品集群在设计时就没有预留联动“端口”,进入了为开发而开发的景区建设误区。
  二、深度开发的方法与路径
  (一)方法
  1 基本思路
  围绕当今以“时空压缩”为主要特点的高速高铁时代,锁定建设黔东南原生态民族(苗族侗族)文化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个目标,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依、旅游为体的系统性差异化错位发展原则,让文化进景区、让产业进景区,把景区的深度开发过程变为“大资源、大产业”相匹配的开发提升过程、变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变为绿色经济园区的建设过程,把景区建设成文化经济示范区、低碳经济产业区、生态文明试验区、休闲康体度假区,大胆探索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利用双赢的景区深度开发建设新路子。
  2 基本原则
  (1)坚持少开发、多利用,统一规划与错位开发原则。实施精品战略,要树立差异是吸引力、差异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差异战略竞争原则,着手当前,谋划长远,在提高资源再利用上下功夫。
  (2)坚持文化真实性、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实施文化兴旅开发战略,着眼文化传承,咬定文化弘扬,要集中精力转化世遗成果,在申遗名录中做到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在挖掘文化软项目上下功夫。
  (3)坚持建设标准化、内容特色化与功能人性化有机结合原则。要按4A级以上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有本土文化的分享,又要有现代文明的享受,在传统与现代结合上下功夫。
  (4)坚持国投、民投并举,积极搭建投融资招商平台的原则。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着力搭建投融资招商平台,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在谋划大项目带动上下功夫。
  3 基本流程在发展战略上坚定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在开发规划上树立旅游产品的理念-在项目创意上强化顺应和引导市场的设计思想-在项目功能上增强人文关怀和生态优先的意识-在施工建设上恪守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
  (二)路径
  从旅游市场的角度看,旅游景区景点深度开发的目的,其本质就是要延展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率的两个核心支撑是旅游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在产品的“精”和“新”,“精”就是要达标,“新”就是要有视觉冲击力。增强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在产品的“全”和“大”,“全”就是功能要能满足不同层级需求,“大”就是要盘活资源、整合资源,做大景区体量、做大景点组团。因此,解决旅游景区景点深度开发的有效路径:一是着力强化提升精品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二是着力强化提升精品旅游景区的竞争力。
  1 着力强化提升精品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1)以产品转型升级为抓手,以加快旅游精品建设为载体,狠抓旅游吸引力提升工程。要加快视觉冲击力的“抢眼”建设工程,进一步突出核心景点,形成第一触点效应,把核心景点的观光做到极致,为产品的转型升级打基础,为功能的延伸创条件。按“众星捧月”的景点组团要求,核心景点与其他景点之间形成错落有致、节奏合理、景点丰富多样的多级景观链,变景点单体优势为景点组团的景区优势,放大产品吸引力。北部以镇远古城、中部以西江苗寨、南部以肇兴侗寨为重点,根据其所在区域的产品特征,一方面,要按龙头产品的带动要求,着重在“带动”上做深做透,围绕“带动”做差异、做互补和做联动,在设计组团上突出龙头产品的“龙头”作用。发挥“团队”的综合吸引力,立足点在顺应市场。另一方面,要按拳头产品的要求,着重在拳头的“力量”上做到位,做到用唯我独有的“力量”撬动市场,占领市场,发挥“自我”的综合吸引力,立足点在引导市场。如镇远古城,一方面,首先应以提升青龙洞、古巷为重点,在内容上深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水文化等等,借文化之力把“空壳建筑”、“空壳古巷”充实起来、丰富起来、诠释出来,亮出文化旅游之魂,放大历史空间尺度,并定格在清代;其次,在环境营造上,强化“吃、住、娱、购、行”等方面立体复现常态生活场景;再次,做活水上文章,在亲水、赏水的基础上要做好用水、嬉水的文章,变房后水为门前河。另一方面,要以古城为联动引爆点,上游开发西峡,把西峡打造成水上康体、休闲垂钓游乐中心;下游提升铁溪景区,把铁溪打造成亲山亲水摄影、徒步休闲健身天然氧吧走廊,做大镇远古 城。把镇远古城打造成灵动的“清明上河图”。
  (2)以休闲度假产品为抓手,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为载体,狠抓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工程。遵循“新”、“异”、“特”的产品属性,按照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标准,提升景区开发建设的专业水平,游览方式和交通组织要体现生态与休闲,旅游项目的主题与形式要体现差异与参与,通过配套设施的完善,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着力打造休闲产品。强化度假产品,加快景区由粗放向集约转型。通过景区深度开发,实现产品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如西江在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后,要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做大做强。一方面,要围绕盘活西江的“山一水一人”,把“林”用起来,把“田”亮出来,把“水”连起来,把“人”动起来,把“寨”串起来。在充分利用显性资源的同时,深挖隐性资源,纵向上要实现景区文化空间的扩张,横向上要实现景区物理空间的扩张。在内容与活动的设计和新景点的开发建设上要尊重自然,又要高于自然,做到情景相依;要源于文化,又要高于文化,做到个性差异,要由表层转向深层、由平面转向立体,深挖文化、运用文化、分享文化,在西江“势”的基础上增加“韵”和“境”。由传统业态向休闲度假的新型业态转变,按“看”(观光)向“体”(体验)转变,“体”(体验)向“度”(度假)发展的产品设计“路线图”,创新内容、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按角色分工,融合连城、营上、黄里、郎德、季刀、南花、郎利、开觉和雷公山。另一方面,要把雷公山打造成神奇、神秘、悲壮的苗族人民的心灵圣山。把西江构建成“西江九寨一山”,打造成天下苗族“蚩尤故里,精神家园”。
  (3)以提升单体产品为抓手,以加快产品体系结构调整为载体,狠抓季节性产品的达标和创新工程。全州除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是比较成熟的四季可游产品外,其他产品基本上还是季节性产品,如亲水游产品中的漂流、激流回旋;汤产品中的浪洞温泉;观光游产品中的云台山、雷公山;乡村游产品中的岜沙、小黄等,开发仍处在对季节的依赖上。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路网、景观灯、生态小水坝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对资源的整合功能与再利用功能,改善产品品质,创新产品内容,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品功能,通过旅游项目的主题创新、游客参与的方式创新,把季节性产品做“精”、做“新”、做“美”。同时对距县城较近的景区,如云台山、杉木河、高过河、雷公山等适度(严格把握)注入一些主题公园的元素和要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习惯上是中远程游客的景区,变为近程和周边百姓自己的“公园”。在北部要充分共享镇远古城品牌,要尽早实现舞阳河通航,形成水陆环线,打造舞阳河百里山水画廊;在中部充分共享西江苗寨品牌,要尽快沿雷公山环线合理布局建设服务游客的配套设施,打造环雷公山百里苗族蚩尤家园;在南部充分利用侗族大歌遗产地品牌,打造百里侗乡天籁之音大歌台。肇兴要按“八寨一山”的规划建设,把肇兴打造成农耕文明的公民社会的典范。依托大交通,积极稳妥打造月亮山百里梯田文化景观走廊,把月亮山百里梯田文化景观走廊建设成世界体量最大、形态最多样、结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尽快把加榜梯田更名为月亮山梯田,同时启动知识保护工程。
  2 着力强化提升精品旅游景区的竞争力
  (1)围绕“眼球”,实施“三眼”系统工程。首先,要“抢眼”,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把标志景点“亮”出来,形成标志景点的冲击效应,按游客的心理需求,在个性扩张上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取贴切的名字,如“情侣峰”,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或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满足,让人感受到美妙的旋律和愉悦的节奏,这种节奏是以游线为载体,在方式、形态、布局上要体现出与景区景点相协调,让核心景点“开门见山”,把人震住。重点是做好核心景点开发,正确处理好核心景点与周边景点的互补关系。因此,路网设计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景区景点,尤其是核心景点。其次,要“留眼”,形成特点鲜明的视觉吸引力。一定要把重要景点“突”出来,用核心景点带动周边景点,用重要景点带动一般景点,核心景点与周边景点互动、重点景点与一般景点互补,变“单斗”为“群斗”,做到重要景点与一般景点既统一又互补,形成景点集群。主题设计要有震撼力、号召力和启发性,使潜在的游客听到看到后有一种追求感,有一种迫不及待想“来”的冲动,切忌模仿,模仿只能让人感到那是“鹦鹉学舌”,要把握旅游资源特征、属性、价值等方面,并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典型性、代表性,做到“超凡脱俗”,留住眼球。再次,要“养眼”,形成环境优美的视觉震撼力。环境与景点联动,盘活、做活环境,把保护生态、林相景观做到位。对景区生态环境一是要保存,二是要保护,三是要发展。遵循生态位的法则,围绕生物多样性,重点在自然山体、自然水体和景观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应用恢复生态技术,实施近自然、模拟自然手法,创造“生物栖息地”,形成环境“养眼”、景区“留眼”、景点“抢眼”的多级审美链。
  (2)围绕“差异”,实施“特色+主题”工程。首先,“差异”。旅游经济的本质是“卖差异”,要在同质中寻求“差异”、通过人工设计制造“差异”,在“差异”的指导下挖掘文化、激活文化、复现文化,通过“差异”多级链,把景点由点连成线,把景区由线连成面,不断丰富竞争力的内涵,通过“点、线、面”最后筑成“圈”,把竞争力由单一的“眼球”延伸到吃、住、购、娱等产业链上来,形成景观链和产业链的同向同步发展。由“游”在黔东南,延伸到“吃”在黔东南、“住”在黔东南、“购”在黔东南、“娱”在黔东南。其次,“特色”。用“特色”扩张“差异”,用“差异”放大“特色”,在差异中彰显特色,把最诱人的绝招、绝技等看家本领亮出来。特色的尺子就是“人无我有”。用特色把差异放大、用特色把主题强化,做到形式特,内容特;看的特、吃的特;玩的特、购的特。第三,“主题”。用“主题”凸显“特色”,用“特色”彰显“主题”。在特色中突出主题,明确活动主题内容,强化项目主题,努力实现观光亮主题、体验做主题、休闲玩主题、度假卖主题。主题设计要体现参与性、娱乐性、康体性、休闲性、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和时尚性。达到雅俗共赏。将自己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民族文化等难以被复制和取代的资源变为可以让游客参与、消费和品味的新项目、新内容。
  (3)围绕“快旅慢游”,实施旅游景区深度开发新模式工程。当今中国已进入高速高铁时代,“时空压缩”的时代特征,给旅游业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快旅”,即大大缩短了交通出行时间;第二个变化是“慢游”,即游客更倾向于享受旅游的真正乐趣。黔东南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要跟踪人们的旅游需求逐渐从最初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演变为滞留型的文化游、休闲游、度假游的这个旅游市场风向标,景区深度开发建设的重要考量是能否在项目设计、开发上满足现代人自由、自主旅游的心态。在大交通“快旅”的背景下,如何吸引、留住游客,做好“慢游”的学问?一是,树立黔东南是一个大景区的概念,强化全州一盘棋的大景区意识,系统构建错位发展、放大差异、突出特色、强化主题、创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二是,一方面加快推进全州境内观光路、文化路、生态路、旅游路“四位一体”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变交通资源为交通产品、变交通通道为风景道。另一方面把景区路网建设成曲径通幽、悠然自得的多形式、多方法的休闲路、体验路、景观路、情人路;三是,牢牢把握高速高铁机遇,把景区的文化挖掘过程和配套设施建设过程变成景区品牌重塑、包装和提升的过程,做精文化游、做强购物游、做优生态游、做美乡村游。
  责任编辑:弭萨

标签:路径 旅游景区 深度 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