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最蓝的眼睛解析_《最蓝的眼睛》叙事策略解析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策略来表现主题。本文主要依据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及话语叙事等方面的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叙事手法的熟练应用不仅展示了作者本人对于生活深刻而丰富的理解,同时使读者对作品本身所揭示的主题和社会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叙事策略叙事时距叙事视角话语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自1970年出版以来,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莫里森的小说根植于美国黑人独有的文化和传统的土壤中,结合现实进行创作,反映了美国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探索了他们未来的命运。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多种叙事策略表现主题。本文运用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该部小说。这位叙事学的代表人物在1972年发表的《叙事话语》成为叙事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对叙事研究的重大贡献。他的研究以索绪尔语言学为根基,以叙事话语为对象,从时间、语式和语态等语法范畴理论作为基本框架来分析作品,以实际范例分析了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在该书中对《追忆似水年华》做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时距当中提到的概要、省略、停顿和场景、频率、话语叙述等对后人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起到了指导作用。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及话语叙事等方面来分析《最蓝的眼睛》,从叙事的角度捕捉使整部小说引人入胜的主题,体会有限的小说篇幅呈现出的无限感伤。
  一叙事时距
  在小说中,作者用了四季的名字――春夏秋冬来命名各个章节。作者在处理各章的情节讲述方面使用的笔墨不尽相同。例如,《秋》这一章使用了18页的篇幅分三部分讲述。第一部分讲述了三件事:克罗蒂亚生病之后,她的妈妈一边细心照顾,一边抱怨;两位重要的客人来访,亨利;佩科拉以及三个女孩对于月经来潮时的不同表现。这些事情大概发生在1941年左右。第二部分只用了4页的篇幅,由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描述了布莱德拉夫的住所环境。这里曾经居住过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吉普赛人,房地产商人,匈牙利面包师等。这里没有确切的时间界限。第三部分在长达17页的篇幅中,第三人称叙述人描述了佩科拉家庭中争吵的一幕,以及之后她跑上楼和三个妓女之间的谈话。这个场景是在十月的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又如,第二章《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了16页来描写了一个新女生叫莫琳来到学校后发生的小插曲;第二部分用了10页的长度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的黑人妇女杰拉尔丁和她的儿子尤尼奥尔,佩科拉被尤尼奥尔骗到家中后并遭到嘲弄。从以上的事件的描写和所用篇幅来看,作者对于故事细节的处理有所侧重。佩科拉家人的争吵一幕仅仅发生在星期六的一个早上,作者使用了17页之长的篇幅来处理上述情节,可见,该情节在小说当中的重要位置。整个家庭的氛围给予其中生活的孩子相当的影响。而当作者描述他们住所时,只用了两段文字便概括了该处房屋历经的几个主人。小说的情节处理有松有紧,叙述的节奏由此产生。
  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中,叙述运动的四个基本形式包括省略,停顿,场景和概要。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省略和停顿两种形式在各个章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省略分为明确省略,暗含省略和假设省略。明确省略是最简洁的概要,例如:“五年过去了”、“两年之后”这样的表达,完全省略和不完全等于零的省略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在《春》的第二部分中,讲述了布莱德拉夫太太的故事,从两岁时由于踩到钉子上变成跛脚到结婚生子并到富人家做工来养家糊口,她的生活经历赢得了读者的同情:“打了几个月的日工之后,她在一家人家里找了一份固定的工作,那家人家并不富裕,但却很讲排场。”布莱德拉夫太太的工作在这里显得无关紧要,因此作者仅仅使用了“几个月的日工”来一带而过。在第三部分讲述查理的故事时,对于他有限的四年上学时间也是如此的处理方式:“上了四年学之后的他才有勇气问姨婆他父亲是谁,住在哪里”、“两年之后他退了学,在泰森饲料种子店找了份工作,清扫,跑腿,过秤,把饲料抬到大车上。”四年和两年的时间里可能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对此运用了修饰省略。
  第二种名为暗含省略。这种省略作者没有明确的指示标志,读者只有在故事的脉络中发现某种时间段的空白,从而推断该种省略的存在。小说的开场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1941年秋天,两个小姐妹相信金盏花不开是因为佩科拉怀了自己父亲的孩子。“很久以后,姐姐和我猜承认我们的花种是发不出芽来了。”“很多年以后我还一直认为姐姐的话是对的:是我的过错。”这里“很久以后”和“很多年以后”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概念,从1941年克罗蒂亚意识到金盏花不会再开到承认姐姐的判断,读者对这段时间不能做出精确地猜度。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可以为这一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发生产生兴趣。
  第三种是纯假设省略。这种假设是三种当中最模糊的一种,没有确切的时间甚至发生事件的地点。查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历经辛苦:“直到十月,他才到达了一个大的有汽车站的镇子”。这之前,“春夏之交”,时间以及这期间发生的事情一概没有详细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这段时间中发生的具体的找工作的辛苦等等罗列出来,而是用叙述的空白替代。被省略的事件不一定就是不重要的事件,留下文本空白等待读者去填补。正是作者对故事事件展开运用了不用的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音乐一般的起伏和美感。通过省略等的运用、叙事的密度,行文的走向以及叙事的节奏得以实现。
  二叙事视角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讲述一个故事,必然存在是谁在讲述,从什么角度讲述的问题。传统的批评家将它成为视角。热奈特将其称为聚焦,并且分为三类,包括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在本小说中,作者灵活运用了视点变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故事当中的人物和事件,同时还穿插了聚焦变换。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方法。作为主人公的克罗蒂亚,时而从她还是孩童的视角讲述,时而又回到成年对往事进行回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为读者提供了背景介绍并且说明了佩科拉一家悲惨生活遭遇的缘由。第三人称视角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它不仅可以了解人物的现在,也了解人物的过去。在《冬》这一章中,详尽地描述了一个叫杰拉尔丁的黑人女性,包括她以及和她相类似的人群的生活习惯、内心感受、冷漠以及致使她受到压抑的微妙的种族主义的仇恨。第三人称视角还可以对事件、人物做出评价。例如,在描写佩科拉家中的摆设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你可以仇视沙发――当然如果你能憎恨沙发的话,但这也无济于事。你仍然要每月付四块八毛钱。如果你每月要为一买来就裂口子的沙发付四块八毛钱的话,它既不中用,又让人恼火,你一定不会拥有财产的快乐。”
  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增强了小说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作者在小说进展中也采用了视角的转换。如,“我”作为事件的经历者和故事的叙述者,不仅从孩堤时代的视角展示事件,同时也从成人的视角回顾事件的发生。如,在描述乔利的生活经历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远处有人在吹口琴;音乐穿过甘蔗田来到松树林;音乐在树林中缭绕,和松木味混杂在一起。乔利无法把人们头上飘荡的声和味区分开来。那人把西瓜朝石头的一角砸去。瓜皮的破裂声之后是失望的低低的叹息声。西瓜摔得不好。西瓜破裂,无数瓜皮和瓜瓤散落在地上。”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对于环境的描写是属于外聚焦,完全不在任何一个人物的视角之内。如同电影的拍摄手法一样,描写缓缓拉近到摔西瓜的人。随后马上又转到布鲁的内视角:“布鲁跳了起来。”生动鲜明地展现了当时场景。读者会随着视角的转移,像跟随摄像机一样,跟随作者的描写在小说情节中穿行。叙事视角的转化,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又发挥了它们在艺术上的长处,使小说具有更丰富的审美色调。
  三话语叙事
  依据热奈特对话语的分类,即讲述话,间接叙述体的转述话语和戏剧式转述话语,可以看到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不同的话语模式可以制造读者与人物、叙述者与人物等多种不同的距离。
  讲述性话语一般指的是总结任务的话语并将他们转化为语言行为。也就是叙述者运用它们的话来转述他人的话语:
  “大人们不和我们说话――他们试图发布命令。他们只管发号施令而不加以说明。”
  “正当我疼痛的要叫出声来是,她用食指又抠了一小块塞进我的嘴里,让我吞下去。”
   叙述者并没有直接说明克罗蒂亚母亲当时的话语,而是通过转述给以指令。读者也不能从这样的模糊指令中得到具体的信息。第二段引言中,母亲让女儿吞下油膏时具体说了什么,读者并不能从中“我”的讲述中知道,这样读者便有了更大的空间来想象和发挥。
  第二种话语叙事是间接叙述体话语,即间接引语。比第一种话语更能表达原始含义。自由间接引语也是这种引语的变体。戏剧式转化话语在这三者当中是真实反映人物语言的。人物的话语毫无删减地展现出来。它可以被归为直接引语。这样的形式在人物刻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讲述波琳,佩科拉的母亲的身世时,作者在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同时,让波琳自己站出来说话,也是故事中最为心酸的部分。读者可以通过她的直接讲述,感受波琳生活的艰辛和她的内心体验。读到此时,读者渐渐从前一章节内容中对波琳的憎恨,即虐待女儿佩科拉,转为一丝丝的同情,是因为她本人的磨难和经历促成了心理和性格上的残缺。
  在黑人文学理论研究中,盖茨和贝克的黑人学与小说理论提出了“黑人性”和“布鲁斯方言理论”。“黑人性”理论的实质是试图在完全不存在黑人性的西方主流的语言和理论中安插一种黑人本体,而且这种黑人性是以西方主流语言的形式出场的,即在表面语言符号的编码下以差异性的和黑人英语表达来体现这一黑人性。作者对事件的感悟是独特的。不论是情节还是事件,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叙述模式,并在这种模式之后隐含本人的特定的情感。莫里森叙事语言的多样化增强了本部小说的感染力。
  四结语
  莫里森在叙事策略方面的出色表现为小说增添了色彩。如前文举例分析,叙事时距使小说的节奏起伏有变,叙事视角和聚焦变换增加了作品对读者的吸引程度,而话语叙事展示了叙事的距离,不同的话语模式制造了读者与人物、叙述者与人物等多种关系的不同距离。《最蓝的眼睛》之所以能通过介绍一个被抛弃在主流社会之外的黑人小女孩的故事,达到揭露社会现象、激发读者思考的效果,在于莫里森的叙事技巧的运用,能将文章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以局部见整体,同时增加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Cleanth Brook,Robert Penn Warren.Understanding Fi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 Genette,G.erald,Narrative Discourse [M].Trans.Jane E.Lewwin.Oxford:Blaclcwell,1980.
   [3] Kathryn,Hume,American Dream,American Nightmare Fiction Since 1960.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 Morrison,Toni,The Bluest Eye.London:Radom House,1979.
   [5] 陈苏东、胡允桓译:《最蓝的眼睛》,海南出版公司,2005年版。
   [6]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万梅:《〈最蓝的眼睛〉的叙述结构和话语策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 张汝雯:《〈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戴雁辉,女,1976―,河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张建凯,男,1978―,河北人,对外经贸大学2007在职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标签:叙事 解析 眼睛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