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隐喻意识和词汇学习]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释隐喻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并呈现出Frank Boers的三个实验作为支撑。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应该从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开始学习,注意比喻性表达背后的隐喻主题,同时注意对比不同文化对隐喻阐释的异同。
  关键词:隐喻意识,词汇
  
  1.引言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二语或外语学习者来说,熟练地掌握目标语词汇对理解运用语言至关重要。目前有许多外语教学理论家把词汇学习看成是决定外语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Long在1991年对focus on forms 和focus on form进行了区分,并认为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focus on forms。但是Laufer在2005年总结了反对词汇教学中运用focus on forms的观点。之后,Laufer又调查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提出关注词汇形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但如何有效掌握词汇,提高英语水平语言学家对此一直没有定论,这也是教师和学习者面临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语言学发展神速。20世纪70年代之后,认知语言学义军突起,突破传统,向生成语言学发起挑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主张。8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范式的地位得以确立。认知语言学家们当然不回避如何有效促进二语或外语学习者词汇这个让各派学者头疼的问题。他们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其中lakoff的概念隐喻对词汇学习的影响颇大。
  自从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和之后的书出版以来,比喻性语言在日常话语中的普遍性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果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那么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比喻性语言。因此,既然隐喻具有跨文化差异,掌握归约性的比喻性语言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一部分。而且,很多多义词的比喻性意义要比其字面意义使用的更加频繁。然而,比喻性用法是从字面用法延伸出来的,所以让学习者注意到字面用法会加深学习者的理解。
  2.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义学方法中最早的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在认知语言学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Lakoff和Johnson明确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风格,它们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此书提出了三个有关隐喻的与传统观点根本不同的看法:(1)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2)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具有内在关联性和系统性;(3)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三个观点基本上否认了2000多年来人们对隐喻的看法,是对传统的颠覆。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域映射。Lakoff提出源域和目标域,认为隐喻是从源域向目标域中形成的一种映射。源域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物体。目标域往往是抽象的、陌生的。他们认为概念结构往往是通过跨域映射组织的,这种映射存在于人脑的长期记忆中。例如:“多是上”(MORE IS UP)。日常语言中,我们有“价格上升/下降”“温度上升/下降”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概念中的数量映射到了更具体的高度上,因此才有了上面常用的表达式。
  3.实验证据
  为了证明概念隐喻 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Frank Boers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个实验都有不同的语言关注点,但是实验结果都证实了沿着隐喻主题或源域组织词汇有助于保持不熟悉的隐喻表达式这个假设。
  实验一:
  实验对象是118名母语为荷兰语的16到17岁法兰德斯中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中级。两组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师)被要求阅读一篇题为“控制情绪”的文章。
  这篇文章展示了“身体是装情感的容器”这一隐喻主题,或更具体的说是“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阅读之后,研究人员向实验组的学生(24个女生,34个男生)提供了围绕着隐喻主题的词汇注释,向控制组的学生提供了相同的但沿着不同方向展开的词汇输入。(sample省略)
  实验对象有10分钟的时间熟悉词汇和提问问题。然后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有关生气和冲突的课堂讨论。最后,研究人员拿走了词汇注释,并对受试进行了完形填空的测试。
  研究人员鼓励受试给每个空列出几个可能的答案。但是既然测试的目的是评估隐喻意识在保持新词汇上的作用,我们也主要是看受试是否产出了先前让他们看得那些新词汇。
  结果:实验组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更有可能输出学习的新词汇。实验组的学生输出词汇的平均数量是4.41,而控制组是3.67。该实验表明,至少在情感域中,意识到新词汇背后的隐喻主题有助于词汇保持。
  实验二:
  完形填空中受试比较被动,因此第二个实验目的是评估隐喻意识在更活跃的输出新词汇时的效果。本实验的受试是73名19到20岁的学习商务和经济的大学生。他们的母语是法语,英语水平达到了中级。研究人员给了他们一组描述经济发展和倒退趋势的词汇。
  同时,研究者还给了以下的指示:不用一直使用简单的模糊的表达,可以使用更加精确的词汇来描述发展趋势和倒退趋势。
  实验组的学生还有以下指示:一些表达式能唤起具体的意象。
  通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表达式的源域上,研究者希望受试能够把意象运用带他们对词汇的处理加工上。
  控制组的学生还有以下的指示:一些表达式暗含了变化的速度。
  实验对象有10分钟的时间熟悉词汇和提问问题。然后研究者向他们展示了描绘几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事业率数字的图表。研究者拿走词汇表,让受试写一篇关于图表的短文。研究者向受试说这是复习时态的练习,同时研究者也让受试扩大的有关up和down词汇范围。然后,研究者收集了受试的文章,检测文章中包含词汇表中词汇的数目。文章中一个词出现了不同词性的用法,但也只算使用了一次。同时排除了错误的使用,包括及物和不及物的混淆,错误的形态和语义不连贯。
  结果:实验组学生使用目标词汇的平均数是7.1,而控制组学生使用目标词汇的平均数是4.9。把比喻性词汇和它们的源域联系起来加工处理的学生更有可能输出它们积极用法。这个发现只适用于在表中列出来的词汇和在介绍段中被凸显的词汇。
  两个实验中,向学生输入的是事先打包好的、并归类于被识别的隐喻主题之下的词汇。但是,隐喻意识只有在学习者能独立的识别隐喻主题和分类习语的情况下才具有长期的效益。为了测试学习者的这种能力,Boers做了一个小规模的实验。
  受试是学习商务和经济学的19到20岁的64名大学生(27名女性,37名男性)。他们的母语是法语,英语水平达到了中级水平。他们之前没有受到有关隐喻的指导。我对他们做了一份问卷(问卷开头有个介绍,这里省略)。给他们5分钟的时间把15个表达式归到MACHINERY,HEALTH,WAR这三种类别里(可以有第四种类别,但是得受试自己识别)。(15个表达式省略)
  表达式和分类借用于Henderson(1986)和Boers & Demecheleer(1997)的经济语篇分析。实验要求受试对他们不理解的每个单词都做了标记,毕竟不能要求他们识别不理解的单词组成的习语背后的隐喻主题。最终,16.5%的答卷无效,我们一共收集了801份。
  实验结果表明,89.5%的回答和我们自己的分析相吻合。这说明,受试可以把足够透明的的比喻性表达归到隐喻主题下。GARDENING下的三个表达式是为了测试受试独立识别隐喻主题的能力。实验结果是很鼓舞人心的。和我们归类不同的几个判断反映了受试能够识别潜在的源域。有的可能是受母语干扰。在实际话语中识别隐喻主题,并按照这些隐喻主题对比喻性表达进行归类有很多方法上的问题。不同的隐喻主题会相互交叉,因此它们会同时出现。另外,具体的隐喻主题可以归到更加抽象的隐喻主题下。因此,语言的使用者对相同的比喻性语言会有不同的解读。
  4.利用概念隐喻促进词汇学习
  理论总是服务于应用的。语言学理论归根结底要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去。那么,如何有效利用Lakoff的概念隐喻促进二语或外语的词汇学习呢?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识别比喻性表达背后的隐喻主题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单词的多个意义搞得晕头转向,往往只是记住了单词的一个意思,可是遇到单词的其他用法时又摸不着头脑了。这是因为它们没有注意到单词意义之间的关联性。意义扩展有很多机制,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通过映射,从单词最基本的意义可以延伸出很多比喻性用法。比如,stone这个单词,它开始的时候的意思是“石头、岩石”,后来又逐渐延伸出“宝石、钻石”、“(杏、橄榄、李子、樱桃、桃等的)核”、“(膀胱或肾脏中的)结石”这几个意思。另外,我们也常常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意义。
  Boers and Lindstromberg (2006)提议让学生首先猜测习语的起源,然后在其起源的基础之上弄懂它的比喻性语法。这种“解决问题”型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深度加工,同时让自愿者模拟表演习语的字面意义来培养他们的双重编码的能力。Littlemore and Low (2006)描述了很多附带的课题互动,在这些互动中当学生遇到不熟悉的比喻性语法时,他们会通过老师的提示来弄明白那些用法。
  比喻性的表达有自己的内在理据性,即通过概念映射从具体的、简单的源域映射到抽象的复杂的目标域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识别概念隐喻,介绍它们意义扩展途径和机制,这样学生才能彻底明白隐喻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并能够利用隐喻快速有效的学习新的词汇。
  2,对比隐喻在两种语言文化中阐释的异同,促进词汇的学习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在某些方面会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也就有可能有相似的意义。宙坦和库威柴斯(Zoltan & Koveces,1995)对英语、匈牙利语、汉语和日语中表示“愤怒”的词语进行了比较,发现四种语言都把人体作为一种“容器”,“愤怒”作为一种“火”或“气”从身体中喷发出来。
  库威柴斯指出,这类隐喻的共同特点是人类共同的生理构造特点。通过这些类似的隐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效地进行母语的迁移,利用母语和二语或外语中相似的隐喻表达加深对二语或外语中词汇的意义的理解,以便形成长期记忆。(下转61页)
  (上接54页)但是不同名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隐喻根植于文化中,所以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必定存在着很大差异。如说英语的名族和说汉语的名族对“狗”的感情就不同。比如,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可见,隐喻的理解和相关的文化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种文化的差异,培养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并把这种能力运用到词汇学习中,在文化差异中理解隐喻,找出词汇用法的文化根源,对词汇进行深加工。
  5.结束语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机制。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隐喻的语言。隐喻使人类不断利用已经存在的词汇去创造新的词汇去表达新出现的概念。在外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隐喻机制解释词汇的扩展方式,揭示比喻性表达背后的隐喻主题,同时注意对比不同文化对隐喻阐释的异同,为学生创造机会通过概念隐喻来增加词汇量,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拓宽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Boers, F.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2] Boers, F. & Lindstromberg, S.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lications in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rationale, proposals, and evaluation.
  [3] Croft , W. &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Ungerer,F.&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高远,李福印. George Lakoff 认知语言学十讲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6]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刘正光. 隐喻的认知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8]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 王寅. 认知语言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标签:隐喻 词汇 意识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