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改革国资监管体制_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定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两大改革既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与力量源泉。本文以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前提,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建议。
   一、准确把握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国企改革的逻辑关系
   国资监管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国企改革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就是要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市场经济主体。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盘活国有资产,唱响国有品牌,壮大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2、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实选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出资人不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职责不清、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效益低下等问题,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进而达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
   3、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以国企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形成新的国资监管体制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十年的国企改革实践,为形成新的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与思想准备。与此同时,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也必须与国企改革同时安排、同时部署、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和发展指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2012年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所属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要注重通过资本市场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吸引和带动其他所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快董事会建设力度,加强董事队伍建设,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力争实现国资监管系统董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产权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国资监督体制已经基本形成,第一次实现了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多年国企改革的实践推动了新的国资管理体制的形成。
   4、国企改革以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为体制基础。近十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扎实推进,规范的董事会建设步伐加快,企业重组力度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整体上市步伐加快,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水平迅速提高,这些都归功于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建立。首先,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分开,出资人职能落到了实处;其次,各级政府监管国有资产的职能分散在若干部门,权利、义务和职责不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脱节。一种“三统一、三结合、三分开、全覆盖”的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呈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局面助推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
   二、正确认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的薄弱环节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产业和资本的集中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没形成,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二是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不少独资企业还没进行公司化改造;不少公司制企业还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仍然是一股独大,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董事会的建设还很滞后,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还存在职工安置等大量的改革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少数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不够,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结合不紧密,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组织保证作用发挥不够。
   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差距,具体表现为“四个没有”。一是国资监管的机构建设没有完全到位。全国有少数市州的国资监管机构没有独立设置;大部分市州的国资监管机构性质为政府工作部门,而非直属特设机构;部分县(区)尚未建立国资监管机构,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二是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市州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没有全部纳入国资委监管范围;部分县(市、区)国资监管仅局限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基础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还没有纳入。三是国资监管机构的出资企业没有到位。部分市州缺少甚至没有出资企业;有的市州国资委的工作职责不够完整,仅限于传统的基础管理,出资人最关键的“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三项”权利没有落实到位。四是市州国资委对县区的指导监督工作没有有效开展。有的流于形式,甚至无所作为。
   三、全面协调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1、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一是夯实监管基础。调查摸清游离于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联合人大、政府法制部门与相关管理部门搞好衔接,按照“全纳入,授权委托”的原则,明确责任,理清关系,为构建大国资的监管体制夯实基础,并同时尽快建立统一的基础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二是健全国资监管的制度体系。对国资系统现行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对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的制度规定进行“立、改、废”。同时,加强法律环境的研究,针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出台配套制度与管理办法。三是完善国资监管的责任体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逐步在政府与国资监管机构、国资监管机构与授权委托监管部门、国资监管机构与监管企业、各监管企业内部各级企业之间,建立健全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衔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研究制定具体的责任追究办法,在企业推行全员业绩考核办法,切实提高全员业绩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规范国资监管的运行体系。充分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行权履职。切实规范、简化国资监管机构的审批备案流程,缩短审批期限,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明确国资监管部门与授权委托部门的职责边界,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完善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细化工作标准、程序和具体要求,建立国资监管机构与监管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理顺集团公司与权属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化集团公司的出资人地位。
   2、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争取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一是分类指导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加快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对已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企业,要加快推动企业存续资产的处置。探索推动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相近业务板块之间的联合重组上市。推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优化整合。二是深化规范董事会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与工作机制,逐步启动董事会、董事评价工作,加强董事会队伍建设,提高董事履职能力,实现国资监管系统董事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继续推动企业内部改革。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力度,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职工收入分配调控机制,调整内部收入与分配结构,坚持工资分配向科技人员倾斜,向一线职工倾斜;探索实施任期激励和非上市企业中长期激励,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与公务车管理。四是切实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充分认识到改革遗留问题引发的矛盾有可能对多年改革取得的稳定发展局面形成冲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妥善安置职工,认真化解各类矛盾。五是加快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明确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路与措施,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战略新型产业发展;继续突出和精干主业;推进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业务优化整合。
   3、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管理是国资监管机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加强基础管理。积极引进、借鉴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方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和规范,推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加强财务管理。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以预算约束成本,加强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扭亏增盈工作方案及措施,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加大集团公司对子企业的管控力度,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选择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进行债券融资。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及存货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和预警监测机制,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责任追究,防范企业的全面风险。四是要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以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五是要加强营销管理。树立绿色、环保、和谐的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方法,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六是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融合,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胡家勇: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J].经济学动态,2002(1).
  [2] 刘莉娜:浅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
  [3] 梁业芳、许毅生:关于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经济学思考[J].学术研究,2003(12).
  (责任编辑:李文斐)

标签:国企改革 深化 国资 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