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学生为主体构建鲜活高效的政治课堂:高中政治 人民为主体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家都在反思“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都在积极探索新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应教育发展要求,服务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本文围绕着“学生为主体、鲜活高效”,从“精心设疑,巧妙布局”“互动形式即兴,多彩,丰富”“放开胸怀,拥抱课堂生成”角度阐述政治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鲜活高效;设疑;互动;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0-03
  
   时下,追求高效课堂,不少学校都勇于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出现了很多高效课堂的模式,如“10+35”模式、“271”模式、“三型六步”式等等,总之百花齐放,各具特色。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下面围绕着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鲜活高效”来谈谈本人对于政治课堂的构建的所思、所悟。
  一、精心设疑,巧妙布局
  设置疑问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解决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为主体,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要精心设置疑问,把学生引进来。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设疑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反映时事热点。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要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以学生了解的东西为背景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反映时事热点内容的实例为问题设置背景。下面用本人在操作过程中的事例加以说明。例如在进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时,就运用了时政热点内容来进行提问,问题是这样设置的:“你知道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有哪些影响吗?”因为有关金融危机是报纸、电视等媒体经常报道的焦点,也是同学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的材料,这个热点学生感到熟悉,而且跟现实非常贴近,这是个很鲜活的材料,这样的问题就马上激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都纷纷谈自己所了解到的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而再引导学生掌握“联系的普遍性”这个知识点。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点用热点问题带动起来了,这个过程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凸显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课堂变得更鲜活。
  2.设问方式要具体。问题设置若太空泛,学生会无从入手,思考没有切入点,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具体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采用分层推进,步步引导的方法设置疑问。如前面所举例子,若是直接提问“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说明了什么”这样的话就显得很空泛了,那学生就会不知该怎么说比较好,会无所适从。但是通过分层次设问,先提出问题“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支点,因为他们熟悉这个问题,接着再下一步提问“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反映了哪个知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把这个材料和知识联系起来了。而且设置问题不超出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他们可以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他们又起了鼓励的作用,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活动中来。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让我们从设置疑问开始创造更多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吧!
  3.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开放性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束缚局限住,才能畅所欲言更好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例如,我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这个课时的时候,我先是从当下的热点问题许霆案切入,以许霆的事例引入设置问题“若是你取款时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怎么办,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当然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马上很有兴致地参与进来,有的学生说“能碰到这种好事当然要多取钱了”,有的说“若是取款机多出了钱我会把多出的部分交还给银行”,等等,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正的意愿和想法都可以尽情地表达,整个课堂马上就活跃起来。在开放性问题中,作为老师,不要怕学生偏离了方向或者说错,因为中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若是说错了,可以作下一步的引导再收回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若是发现学生的价值观等存在问题还可以及时进行引导纠正,把问题解决在尚未成型的阶段。开放性的设问,不仅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彰显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更加鲜活有生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举两得,美哉!
  二、互动形式即兴,多彩,丰富
  听过很多课,所谓的生生互动,就是采用分组讨论或者是课堂小辩论赛这个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也尝试过分组讨论和辩论赛这些方式,这两种方式对有些内容才适合,特别是分组讨论,刚开始学生还感到新鲜有点意思,到后来那就是“又是分组讨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方法很多老师都用,而且落实的不到位,学生不感兴趣了。还有辩论赛,学生课前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可是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很繁重的,尤其是高中生,所以这个方式也只能偶尔进行。除了这两个方法以外,其实还是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的。比如可以让学生评析其他同学的观点;可以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让学生点出其他同学的发言存在什么问题,并进行纠错;可以让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学继续补充;对于每一个话题,学生都可以见仁见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即兴地进行,这种课堂显得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而不是非得搞个辩论赛这个形式,这样的互动才真正是让学生发乎内心,发乎自己真正的热情,而不是被教师的分组等方式束缚了,这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与智慧,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对价值观,对知识点,对思维方式都能得到共同的提升。
  三、放开胸怀,拥抱课堂生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生成,课堂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有张力,鲜活的高效课堂应该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究、思考、合作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顺着教师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观迥然不同的看法。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也就是预设之外的“声音”,是生本教育下生成的教学资源。本人在一个班上《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个内容,在问到“怎么样的才是真理”时,有学生马上就回答“马克思说得就是真理,毛主席说得就是真理”,这种情况那个学生就不是在顺着老师预设的方向走了,我当时是把球踢回给那个学生,让他解释为什么说“马克思说得就是真理,毛主席说得就是真理”,那个学生当然也是娓娓道来他自己认为很能支撑他的观点的理由,他接下来的回答当然也有见地,但是也有很多同学观点与他不一致,他们也很自由很热烈地参与了进来,就这样,由那位同学很即兴的回答,引起不同观点的碰撞,最后我们就在这种很自由开放很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这个内容。这就是生成的效果,这个过程虽然与我所预设的方式偏离了,但是却使课堂更充满了生命力、创造力,更加活泼、生动,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是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主认识、自主抉择,成熟地运用生成资源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作为教师,要有开放的胸怀,要认识到生成的教学资源的珍贵,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它们成为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启龙.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思维[J].惠州教育,2000,(6).
  [3]宋健,刘广利.教师促成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建构之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8,(8).

标签:高效 彰显 为主体 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