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音乐高考 > 正文

地理知识大全【灾害地理教学浅析】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灾害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灾害地理教学在教材的各章节分布较为零乱,没有形成系统知识。为了更好地进行灾害地理教学,建议重新整合教材,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并应用合理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然灾害;灾害地理;整合教材;教学技巧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人类所面临的灾害种类越来越复杂,损失越来越严重。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季风气候不稳定、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深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我国还没能从西南地区2010年3-4月旱灾严重的阴影中走出来,又迎来了广西、云南等地的洪水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灾害教学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灾害知识,增加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遗憾的是,灾害地理知识在教材的各个章节分布较为零乱,没有形成系统知识。因此,在灾害地理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本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系统的灾害知识,以便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危害、防灾与减灾(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的内容。
  一、自然灾害概论
  通过自然灾害概论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灾体的存在。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情通过孕灾环境、灾因子和受体三者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是指某一自然灾害发生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特点),主要关注其稳定性和变化趋向。如18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发生日益频繁、损失剧增,这与全球或区域环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其典型的例子就是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低地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增加,使冰缘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增加,使干旱地区的相对湿度下降,干旱范围扩大、干旱强度增加。致灾因子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其出现的频率、强度是研究的重点。受灾体的易损性(即不同受灾体之间相比哪个更容易受到灾害损伤的特性)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灾情大小的不同,它反映了对灾害冲击的承受能力和脆弱程度,人们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来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即受灾体对灾情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与防灾减灾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介绍的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及第三章“防灾减灾”三部分相结合进行教学。如讲解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后,可直接进入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再研究对地质灾害进行防灾减灾。下文以地震为例进行阐述:
  1.地震基本知识:概念、地震构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烈度、等震线等)、主要地震带。
  2.中国的地震灾害:特点、分布区与多发成因、灾情(东重西轻、震源浅烈度高、死亡人数减少而经济损失上升)及对比(可以用教材唐山大地震和南投地震,也可以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进行对比)。
  3.地震的防灾减灾:加强监测预报、采用相关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减轻地震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做好地震的救援与救助(灾前、灾中、灾后),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防震、避震、震后)等。
  三、地理灾害教学的技巧
  1.列举灾害事例。灾害地理教学涉及的灾害内容多,但由于教材篇幅限制,对出现的灾害难以一一用实例来展示,加上教材中所采用的材料相对较为陈旧,学生兴趣较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将我国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离我们如此近,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重视灾害地理的学习。如在讲解洪水灾害和旱灾时,可以结合我国近期西南大旱、江西抚州水库决堤等事例来分析其原因及对策。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感受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失。这样学生对灾害就有清醒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灾害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其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巧用民谚讲解。鲁迅先生说过:民谚是一个时代某一方面的反映。确实,排除一些民谚片面、杜撰和讹传的成分,认认真真品味时下有些言之凿凿、诵之朗朗的“群众语言”、“大众杰作”,我们会领略到人民对灾害的独到认识。如讲“海河水患”时,朗颂“海河水呀长又长,十年九载闹灾荒,官府治人不治水,千家万户去逃荒”这首流传在海河流域的民谣,然后结合教材,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水患成因,从而使学生对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支流组成的扇状水系不利排洪、流域内雨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认识较深,还能通过前后对比,诱导学生联想封建社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对自然灾害所采取的全然不同的对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治灾意识。
  3.注重典型灾害的关联性。任何一种灾害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一种灾害与另一种灾害之间往往也存在着密切关联,并可能诱发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滑坡,暴雨引起洪涝,干旱引起水荒等。因此,在灾害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灾减灾对策,还要将各种灾害的相互联系向学生介绍清楚,使学生对灾害地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标签:浅析 灾害 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