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艺术高考 > 正文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九年级物理【我与物理新课程改革――探究的历程】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记得98年工作时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杨思经验”,每一节课疲于讲练,课堂教学中缺乏个性特点,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课堂上十分的沉闷、乏味。2001年的秋季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鲜明特点是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张扬学生自身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探索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不屈精神。在当时的新课程教学中既感觉新鲜,又感觉惶恐,一切都依靠备课组的集体努力摸索前进,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 黑暗中的摸索
  开始阶段,我们的理解是:所谓新课程改革是教学内容仅仅与实际问题的简单结合,因此教学中十分关注科技的发展并紧贴实际,一有新的进展立刻出一道相近的题目给学生做,结果是又延续了老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依然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上课仍然缺乏积极性。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呢?首先想到的是实验,于是在课堂中更多地加入演示实验实施探究,并结合实验讲具体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总结得出结论,比如:研究小球在弹簧弹力作用下的弹道轨迹,通过测量水平距离和高度,求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和弹性势能。课后布置一些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器材完成的实验,实施探究性学习,比如:观察前、后车轮的运动,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以上两种教学方式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习到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可感知的知识,但仍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灌输,忽视思维的启发和过程方法的学习,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呢?
  二、 黎明的曙光――执行“探究”方案
  先进的教学理念催生先进的教学行为,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引导者上,怎样引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核心之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手、动脑、谈论问题、相互合作等方式领悟知识,遇到困难师生双方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尽量给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的机会,我们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路得到了拓宽,课堂气氛相当热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非常鲜活有力,整个课堂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这一切都是值得深深期待的。那么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探究性手段呢?起初我们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 继续借助演示实验。
  如研究“全反射”,首先理论研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接着提出问题“是否入射角始终增加?”,然后让学生提出各种猜想,最后通过科学的实验,得出结论。完成从讨论到释疑的过程,成功地调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再比如研究“复杂电路的欧姆定律,当外电阻改变时其他部分电路的电流、电压怎样变化?”,针对这个复杂电路,我们首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然后再理论分析与实验的结论进行比较。这样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分析能力。
  2.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性手段,并且是培养人格健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学生先天具有的想象力、联想力很大程度的被遏止了,使得学生遇到一些陌生的问题就会产生一些畏惧心理,这时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甚至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要害怕错误,这里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利用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鼓励他们,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思探究的好习惯,不断丰富提高学生的联想力。
  例如:在解决“蹦极”问题时,通过对这个活动起源故事的讲解、对问题的受力分析,引导学生联想,把这个难题牵往小球与弹簧这一个模型来理解,如果思维遇到阻碍,可以改变提问角度,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又如:“导体在磁场中转动切割磁感线”一类问题时,由于他们产生的电流是正弦与交流电类似,可引导学生往交流电联想,并尝试用交流电知识解决这类导体问题。再如:讲解分子势能随距离变化关系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力做功的特点联想到重力势能、电势能随距离变化的关系,当然分子势能的变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发现,长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得课堂气氛非常的高涨,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之中。
  三、 前进――“探究”演绎中
  针对现实高考状况,笔者的理解是:探究是手段、教学是过程、考试是结果,结合实际情形,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模式,都必须紧紧围绕“三基”教学,关键问题是:如何使新课程改革与现实高考状况有机粘合,通过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段,继续突出、深化“探究性学习”模式。经过备课组的讨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 在习题课中实施探究,但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习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学生应掌握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联想,哪些问题与之相似,相似问题的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对于盲点要做好记录。
  比如:教师讲解“光子在原子中的多能级跃迁”时,要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以下几点,① 玻尔三个假设的内容、过程;?② 能够计算总的跃迁次数;③ 如果是“电子在原子中的多能级跃迁”又如何?通过典型问题要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涵义等。此处,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细细的咀嚼,力争在每道题目做完之后都能有所收获。
   (2) 既然习题探究,就必须强调对过程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小问题,从有疑问的问题出发,展开联想,一一解决,然后找出几个小问题之间的联系。
  比如:学完“电磁感应”之后,通过习题讲解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师生可以相互讨论分解此复杂问题:① 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安培力的方向;② 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求线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③ 由受力平衡和能量转换规律进行分析。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首先讲一讲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再由老师点评,相信经过不断的锻炼和积累,一定能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且掌握一些解题思路。
   (3) 要注意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的总结。比如:变化问题中的极值法、恒量法;多个物理过程的图象法;几个物体的隔离法、整体法;连续变化过程的临界法等等,这些方法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习题演练才能掌握。而例题的选择要坚持几个原则:① 这些例题要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理解;② 这些例题要能够暴露出学生所学知识的缺陷,通过练习才能够加深对方法和技巧的掌握;③ 这些例题的叙述一定要简洁,突出问题的重点。
  引进“习题课中实施探究”之后,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上升,但为什么上升不明显呢?经过集体的讨论、调研后,我们发现:讲完习题之后,学生的理解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对于方法、规律并不能够深层次的理解,怎么办?于是,决定在教学中引进“反思与质疑”策略。
  2. 在教学中提倡反思与质疑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掌握了哪些,哪些未掌握,对于已经掌握的要结合当前状态,对已有的知识、方法重新进行集中、凝练、概括,并对当前内容进一步深层思考。质疑的目的是针对学生反思的内容,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脑海中的困惑,需要教师作出解释。怎样反思?怎样质疑呢?
   由于学生知识的片面和见识不足够的广阔,学生的反思需要教师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解题过程清晰,思维更加条理和凝练。比如:讲完“交流电的产生”一节,教师提出问题?① 导体是怎样转动切割磁感线?② 由于匀速切割,导体和磁场的夹角是什么关系,怎样处理?③ 对照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效部分又是哪些?④ 交流电压的表达式是怎样推导出的?⑤ 交流电压和交流电流的图象又是怎样?学生经过回答和反思,能够在脑海中建立起这类问题的框架结构和认知结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超前的战略眼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开放的思维、大胆的设想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质疑中不断进步。比如:笔者有一次讲解完一道习题,即“把悬线另一端的小球?m?拉到跟悬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无初速度释放,小球到悬点正下方时悬线碰到钉子”的问题,学生提出“那么,以后小球做怎样的运动呢?”,这时,我首先让他们思考,说出自己的认识,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并由于质疑精神的迁移和感染,带动整个团队的学习氛围。
  通过“习题课中实施探究”和“反思与质疑”的教学,学生的成绩上升显著,由于探究过程的引入,使得师生的关系是一种生动的双向交流、和谐的双向交流,知识不再是死的、无活力的灌输给学生,而是以一种活泼的、灵动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输,在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有时在某个点上能够产生“共鸣”。
  探究性学习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一种模式,探究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实验的方式、以提问的方式、以习题课的方式、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存在,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能够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只要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为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一切一切的方式都可以尝试。
  (徐富清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225119)

标签:我与 探究 历程 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