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段落 > 正文

I/O能力 [大学实用英语翻译能力培养I-CARE模式研究]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目前大学实用英语翻译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状,提出大学实用英语翻译能力培养I-CARE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应用人才,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I-CARE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40-02
  引言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制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立了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翻译能力是英语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颁发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增加了有关“译的能力”的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增加了英译中题型,说明了英语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
  然而大学英语课程历来是由“大学英语精读”、“大学英语泛读”、“大学英语听说”和“大学英语翻译与写作”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大学英语翻译”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始终安排有翻译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作业批改等方面的把握上都存在困难,所以,一直以来都停留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课下布置作业、作业不能完全批改”的松散状态。这种状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要求。
  大学实用英语翻译应该是一门英语综合技能课,要强调其实用性,该课程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目标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应用人才,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在本文中将提出I―CARE培养策略,有效提高大学实用英语翻译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找出适合的目标语言培养策略,为全面提高大学实用英语翻译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I-CARE理论依据
  1.个性化(Individuality)指的是人的普遍特征,即只有个体才具有能动性。在成为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这一过程中,活力、能动、意图和阐释归个体所有,受到自我意识的主宰,这就表现为个体性,并具有独特性(uniqueness)、独创性(originality)和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这三个特点。学生的个性化研究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
  2.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国外已被证明能够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然而在国内却应用较少。现代合作学习理论和实践起于20世纪7O年代的美国。它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参与,即“学习者互相帮助,互相依赖,一起学习并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进行了不同的阐述。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强调学习者自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监控和约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4.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积累和发展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思想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杜威、克伯届等美国进步主义者为主要代表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力的倡导。国内有的学者也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主张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使他们具有研究和探索能力。
  5.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学习理论,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体验一观察反思―形成抽象理论一实践检验。这种方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是在做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且是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体验式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理论已经有了迅猛的发展。目前,体验式学习在我国外语教学界深受关注。
  二、构筑翻译能力培养的I-CARE模式
  1.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有着不同的语言基础,对此翻译能力也呈现不同的梯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会针对翻译能力培养设计出统一方案,对于翻译任务的布置都是模式化,这不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翻译课程的设置都了如指掌,感觉毫无新意,也没有实际应用意义。于是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拼命讲,学生被动听,长此以往形成了学生厌听、厌学的现象,形成了学生的依赖性格,这也是导致我们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课堂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语言能力进行讲解,作业取消统一模式,作业布置层次分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兴趣,也对其今后的可持续性能力培养有所帮助。
  2.合作式模式在翻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传统翻译课堂大都是教师讲解后,布置翻译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而统一核对答案。这样的翻译课堂呆板,毫无生气,学生对此比较厌倦,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授课时教师要针对重点、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逐步分层次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合作过程中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这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翻译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工的方法来促进学生通过彼此的合作来完成既定的任务,培养团队精神。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兴趣等,每个人都选定自我职责,如队长、发言人、分析员等角色。学生可自由选定角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3.研究式、体验式模式在翻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很多教育者都认为翻译教学就是研究式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课下消化内容,这样就完成了翻译能力培养。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根本起不到真正的作用。翻译的研究式学习模式可以在课堂中使用逆向全过程教学法来进行。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讲理论,再给出实例验证理论的有效性。而我们提倡的研究式学习模式应该是给学生大量的翻译范例,让学生去体会翻译特点,最后总结出翻译技巧,这样的模式对于学生来讲会更有挑战性,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更有效。
  在研究式学习模式的同时,要加入体验式学习模式。教育者目前对体验式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加深印象,快速掌握知识已经达成了共识。与其让学生被动去听,不如让学生去体验。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当然,这个过程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例如,口语较好的同学可以体验现场口译的过程,给学生播放语料,体验翻译的技巧,从而让学生掌握翻译的特点。另外还以让学生体验书面翻译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给出不同领域的专业材料,让学生去试着翻译,然后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就改变以往的传统翻译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论
  当然,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多维度的,不能说I-CARE模式中哪个更有效,通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进行整合的,教师应该根据翻译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一种培养模式或几种培养模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空间,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突出实用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大学实用英语翻译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Cemalcilar.Z, Canbeyli.R, Sunar.D,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r
  ap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143(1):65-81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成有信.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郭佳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7]高晓清,古新.可持续性发展观在教育中的伦理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

标签:英语翻译 培养 能力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