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友情作文 > 正文

【“言”味轻轻扬 课堂满室香】言实满室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情感体验、拓展延伸等学习方式的引进与变革,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品味语言,获得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呢?
  
  一、斟酌字词,揣摩意蕴,培养感知力
  
  文学语言极富表现力,每位作家都非常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春风又绿江南岸”、“僧敲月下门”留下了千古佳话。教学中,对这些字词进行艺术的分析,反复的品味,深入的理解,能让学生揣摩到字词含义的深刻隽永、表达情味的浓郁深厚,从而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如“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飘”字的合理性?通过揣摩,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诗的语言――把听觉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图。通过鉴赏,学生不仅明白了用词的重要,而且领悟了语言的韵味。又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忍得”传神地勾画出水的神态,使水富有灵气。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这些文字,并把结果旁批在书中的空白处,对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比较替换,体会精妙,培养辨析力
  
  比较,才能鉴别。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会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凸现语言的形象和意味;比较,会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遣词用语上“无可移易”的道理;比较,还能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味,感知语言的魅力,引发学习母语的兴趣。如“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两肩”能否换成“两端”“两头”?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明了“两肩”比“两端”“两头”等更能准确地说明小拱的位置,且要言不烦,形象贴切。又以《春》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能不能换成“暗暗地”和“长”呢?“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小草前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钻”和“偷偷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使小草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三、诵读文段,抒发情感,培养鉴赏力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不仅是了解文章的前提,也是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增强语言的规范性的有效途径。“文章不是无情物”,以诵读为突破点,能让学生触摸到作家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域,领会到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生命和力量的散文诗,画面雄浑激荡,节奏奔放铿锵,语言气势磅礴。读中品,品后读,汪洋恣肆的诵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会通过诵读深植学生心中。另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轻重音的处理。重音落在“这”上,表明孩子不是真的坏,只是妈妈的嗔怪;如果重音落在“坏”上,表明孩子品行恶劣,是对文本的误解。这样的语言品味,能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情绪体验中,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结合语境,掌握内涵,培养理解力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是品味语言的一大原则。根据上下文意或情境意义判断含义,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获得正确的答案。忽视这一点,误以为理解词句的含义就是解释词句,不知道品味词句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中“啜泣”的含义。这里是指带有脱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对父亲的感激、获得巨大成就感等多种情绪在内的哭。如果离开语境,望文生义,哪怕是字典里的解释,也会出现失误。又如《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笑”的理解:
  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句,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笑”字前添加一个修饰语。通过添加轻松、谦虚、虚心等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再现当时情境,从而加深对香菱的理解。
  
  五、联系生活,填补空白,培养感悟力
  
  文学语言常常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才能感受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与平时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品味语言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如“像母亲的手轻轻到抚摸着你”,联系被母亲抚摸的情景,能让学生体会到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芦花荡》中“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镐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要求学生揣摩老头子敲打时的心理。学生答案纷呈,有的说“我打死你个小日本”,有的说“大凌,我终于给报仇了”,有的说“终于出了一口气。二凌,我没说谎吧”……在这样的填补中,老头子复仇的心理活灵活现,爱憎分明的情感明显凸现,高大形象逐渐丰满。联系生活,填补空白,使语文从课堂延伸到纷繁芜杂的社会人生。

标签:轻扬 课堂 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