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案例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效的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在学生日常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是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认真探讨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普通中学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步伐已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的。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探索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即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教师们在课堂上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每位老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教师们都千方百计地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表面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很活跃,场面很热闹, 但是,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因此很多人认为目前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体现人文性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人文性。“改革的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的,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训练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商讨者、资源的提供者和咨询者。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
  二、体现目标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致力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地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它将为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形式多样性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以青春期,好动是初中生的典型特征,传统教学往往是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导、讲授、演示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以及对教师重复演示的所谓活动课并不感兴趣,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也是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备课中,备学生是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不同的学习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备好学生、备好学情,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被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其是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包括了分角色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学生授课、多媒体图片展、模拟操作、探究等等非常多的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教师应斟酌学习内容与学生具体学情合理采用更进一步的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
  四、自主综合性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必须致力于强化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乏是学习语文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仅靠课内是办不到的,必须强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任务的制定,命题取材的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务必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教,可以只教基本篇目与非基本篇目中的精美文章,另选范文加强积累。只有量达到了,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还可以读促写。教师要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从而为自己语文建立资料库。学期末,召开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
  五、互动性
  互动性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之间互动起来的过程。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材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教师和媒体之间以及学生和媒体之间形成的多元互动关系。多元互动环节在课堂中学课文学习中表现为师生交流、学生之间讨论辩答,协助学习。小组讨论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建构意义理论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当然包括教师在点拔启发中补充的问题)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先小组后集体。小组讨论,往往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每个成员均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时,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给结论,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拔,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一般不给标准统一的答案。教师在互动环节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学生讨论一旦进入高峰状态,两军相持,激烈争辩,唇枪舌剑。教师不必干扰,不必顾虑占去太多时间,完全将课堂开放给学生。这时候,正是学生在自读中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正是学生个性思维火花碰撞的最佳状态,正是教师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体现。这种互动模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
  中学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应用,巧妙设立问题,推进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关键环节,加强引导和点拨,问题探究式教学一定能够取得实效,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定能得到拓展。

标签:教学模式 探索 语文课堂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