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教学的可操作性因素_论语十二章教案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国首倡语感教学的是夏?尊和叶圣陶先生。叶老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1985年,吕叔湘先生在《语文学习》上发表文章,谈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从20世纪30年代语感概念的提出,直到90年代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语感和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关注。在现今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语感教学理念的研究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重心也逐步向实践运用阶段转化,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原则。
  那么,什么是语感教学,语感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以及它是否能圆满完成语文教学根本目标等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语感教学理论是否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先从语感这一概念说起。
  什么是语感呢?众说纷纭,但大体一致,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篇谈话,能迅速领会其内容及蕴涵的感情色彩;同样,在引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地(指不必考虑词语含义,语言规则,修辞手法等)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但感性中暗含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是一种理性架构上的感性表现形式。
  由此,语感教学就是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它要求以获取和运用语言为根本目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抓住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而语感的分析,不是作诸如词性,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分析这些语境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从而直观、迅捷、准确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针对以上语感教学理念,语感教学“非中心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把语感视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做法,易于把语文教学引向不确定性,无规律性。因为,语感作为内潜的心智操作,情感活动不如听说读写那样有可操作的外显行为,不易把握,且难以客观化,由此,对语感教学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
  根据有关人员的研究,从语感培养的一般过程来看,语感的生成大体上经历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笔者认为,结合这一过程,可采用的教学课堂策略有:
  
  1、反复诵读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首先,诵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已经为我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所证实。诵读教学利于操作,不失为语感教学的首要策略。
  
  2、比较品评。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话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常用的比较品评的方法有:
  (1)删比法。将原句中的某些词语、标点等删去,再与原句加以比较,从中品评出语言文字的巧妙之处。
  (2)增比法。增加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再与原句加以比较,从中品评出语言文字的含蓄之处。
  (3)换比法。将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从中品评出语言文字的传神之处。
  (4)调比法。就是把前后几个词语调换一下位置,变换一下顺序,进行比较。从中品评出语言文字的精细之处。
  (5)类比法。即对课文中的同义词语、同类句式以及相互关联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品评出语言文字的妥帖之处。
  (6)读比法。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把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凭借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的处理,引导学生对语体风格、音韵节奏进行比较,从中品评出语言文字的灵动之处。如“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若重音在“奇”“秀”“险”上,就突出了桂林山的特征,若重音放在“真”上,就突出了作者真挚的赞美之情。
  
  3、切己体察。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达到作者的心灵。以语言文字为引子,激活自己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和言语表象,唤醒鲜明的内心视象,或者与作者感同身受,或者使自己身临其境。直到自己的语感与作者、作品水乳交融、达到共鸣。
  
  4、展开想象。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外化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反之,这个画面又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文字本身蕴味的理解。根据想象类别的划分,可引导学生展开如下想象。
  (1)展开再现性想象。根据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描绘,化符号为画面,化间接为直接。让学生想象出人物形象、自然景色、活动场面等,这是文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呈现。
  (2)创造性想象。它分为再造性想象,延伸性想象,对比性想象等。再造性想象要求学生根据语言文字提示,把以往形成的表象,生活积累重新打碎,然后经过重组形成新的意象,它要求学生锻炼想象建构能力;延伸性想象,指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性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深切的语感。对比性想象,拿一种形象和另一种相近或相反的形象加以比较,使想象的画面在对比形成的无限张力中得到升华。
  作为一门新的理论,语感教学虽然存在一定理论、实践上的不足,但其适应性及可操作性证明了这一理论顽强的生命力。语感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呼唤着人文的回归,因为语感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透过言语的语表意义认识语里意义,把握隐含在言语背后的情感、意图、风格等。只有重视语感教学,才能使“瘦身”的语文变得血肉丰满起来。

标签:论语 可操作性 因素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