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八业分散九 [东业的生产分散化与贸易一体化]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验证了国际生产分散化对国际及区域贸易结构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地区。分工贸易比制造业产成品的增长要快得多,国际生产分散化在东亚各经济体和区内贸易的持续增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新型的国际交换方式使得该区域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有所减弱。相反,基于垂直分工的分工贸易增长必然依赖于区域外部对产成品的需求增长,并且这种依赖性在逐渐增强中。
  关键词:东亚 生产分散化 贸易一体化 零部件贸易
  
  一、引言
  
  国际生产分散化指垂直一体化分工过程中的局部生产、组装跨国分布,这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反映在零部件贸易(中间品或半成品)超越产成品的快速增长中。本文旨在衡量东业国家的这种程度、趋势和以及它对分析区域贸易形式的提示。本文采用系统方法将零部件贸易从总贸易中分离出来,新数据取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传统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文献指出东业区域内贸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e.g.,Kwan 2001,Drysdale and Garnaut 1997,Frankel and Wei 1997,Petri1993)起就持续增长(包括或不包括日本都成立)。本文认为在零部件贸易增长迅速的前提下传统的贸易分析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生产分散化的条件下,贸易数据会被双重计算。第二是即使控制了双重计算问题,因为零部件在区域内或区域问的贸易模式(下文称分工贸易)和产成品的贸易模式并不相同,使用各报告中的数据计算的贸易份额分析某区域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数据和方法
  
  本文以从UN trade database提取的1992年至2009年的数据为分析对象。东业指日本和该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后者包括了北业各新型工业化经济体(NIEs)(韩国、台湾和香港),中国以及东南业联盟(ASEAN)自由贸易区(AFTA)各成员国。本文在分析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时使用的工具是在国际贸易实证分析中常用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标准引力模型假设两国问的贸易是关于双方经济规模和距离的方程,本文结合生产分散理论增加了一些解释变量,具体如下:
  
  下标i,j分别表示双边贸易中的报告国和配对国,各变量的假定符号也将标注在括号中。
  XM:i,j国之问的双边贸易额(出口或进口额)
  GDP:真实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经济规模(+):PGDP:每资本真实GDP(+):|PGDP|:每资本GDP绝对差额(-或+)
  DST:i,j之间的距离(-)
  BRD:当i,j为邻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
  RWG:i相对于j的制造业相对工资指数(出口取,进口取+)
  LNG:当i,j使用同一种语言时取1的虚拟变量(+)
  RTAINT:当i,j都属于第k个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RTAEXT:只有i属于第k个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或+)
  SING:当其中一个国家为新加坡时取1的虚拟变量(或+);IRE:当其中一个国家为爱尔兰时取1的虚拟变量(或+)
  EASINT:当i和1都为东业国家时取1的虚拟变量(+);EASEXT:当只有i为东业国家时取1的虚拟变量(或+)
  T:一系列时问虚拟变量以排除年份效应
  
  三、生产分散化的趋势和格局
  
  世界零部件贸易从1992年的400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超过18000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达8.7%。这些零部件贸易总额在全球制造品贸易额中的份额从1992年的17%上升至2009年的32%。发达国家在零部件交易额中占大多数。然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在近年上涨非常迅速。从出口方面看,从1992年的15.9%上升至2009年的45.7%;从进口方面看从1992年的26.7%上升到2009年的57.3%。东业(包括日本)占全球零部件出口份额从1992年的30.6%上升至2009年的53.6%。其中,日本的比例在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14.9%下降2009年的10.1%。日本有很大规模的零部件贸易顺差,说明日本企业为保持其在第三国家市场上产成品的竞争力而在海外积极进行组装生产,这也反映了日本在世界组装生产制造品贸易中承担的角色(主要在东业)。相反,中国是最大的净进口国。这种格局与高收入国家是主要的零部件(资本密集型)供应国,低收入国家是主要的组装生产国(劳动密集型)的假设是相吻合的(Ng and Yeats
  200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新出现的一些一体化区(前苏联成员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东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组装生产中的地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数据显示这些国家在出口方面对东业国家造成的压力是很小的。墨西哥和其他欧洲国家(排除欧盟的其他欧洲国家)在世界组装生产中的地位确实有所上升,但是相比东业国家而言,其上升速度要缓慢得多。
  对制造品贸易和零部件贸易的区域分布进行对比后发现,按传统的贸易数据计算,东业区域内的制造品贸易(进口+出口)增长显著,由1992年的44.1%增长至2009年的59.1%,东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从1992年的35.1%增长至2009年的45.6%。相反,欧盟区域内贸易份额反而下降了,NAFTA也只小幅上涨4%。与欧盟和NAFTA不同,东业区域内贸易进口和出口明显不对称。但采用零部件数据计算之后,2009年,区域内的进口占制造品进口总额的68.4%,而1992仅有55.2%。区域内的出口占比就要小得多,1992年为36.6%,2009年为47.8%。也就是说,东业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比采用传统贸易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高得多,并且这种外部依赖性在过去的近20年中是稳定存在的。区域内贸易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在东业分工贸易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日本与东业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体现在日本为了满足本区域市场以及更为重要的外部市场需要,将该地区作为组装生产的重要基地。日本在制造品总额和零部件贸易中都始终保持着对东业其他所有国家的顺差。零部件贸易在东业制造品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并且,区域内零部件贸易的份额比与外部区域进行的零部件贸易份额更大。2009年,东业区域内的零部件出口额占比67%,该区域对外零部件出口额仅占33%。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东业贸易格局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零部件贸易在东业贸易增长中起很大作用,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及其他所有区域;第二是零部件贸易在本区域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高于与区域外国家贸易中所占比重。该部分支持了前文的假说,以制造分散化为基础的生产一体化通过贸易连接,传统的贸易分析会得到错误的结论。由于分散化生产的存在,大部分的贸易数据都有双重计算的问题,贸易总额既包含了半成品又包含了产成品。并且,即使消除了重复计算,采用 报告数据计算的贸易份额也会导致对区域和区域外世界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做出错误的估计。因为零部件贸易的扩张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成品的需求情况。把零部件贸易数据从贸易流之中排除以后,估计结果显示区域外贸易比区域内贸易对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更重要。因此,生产分散化的发展强化了全球而不是区域内贸易投资政策的作用。
  
  四、分工贸易的决定因素
  
  现在,本文将转向讨论分工贸易增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区域内各国的差异。本文采用36个国家1992至2009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OLS),结果如表1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GDP的影响相同,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对零部件贸易和产成品的影响及进出口影响有所不同。交易方的GDP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
  运输成本以及其他与距离有关的成本对进出口的影响一致。且对零部件的影想较之产成品大得多。这与本文的假设吻合,垂直分工体系下生产过程中零部件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多次贸易,因此零部件贸易对距离的敏感性比产成品高。
  共同语言变量的系数如预期一样为正。相对工资率的系数也与预期一样,说明实证结果支持前文的假设,相对工资率差异是决定跨国贸易的重要因素。
  平均资本GDP绝对差变量PGDP的系数在两个方程中都显著为负,即国家问的生产技术差异越大,双边贸易越小。这个意外的结果说明发达国家在零部件和产成品的贸易中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在地区/贸易协定区虚拟变量中,东南业联盟AFTA区域内和区域外变量在所有回归方程中都高度显著。零部件进口估计式的系数表明AFTA区内成员与区外成员的贸易比对比组高出3倍。AFTA内部贸易与其在全球垂直分工的位置是相辅相成的。新加坡变量的系数显著,表明新加坡的零部件贸易水平比对比组高出一倍。但是,其他四个贸易协定区的成员国或非成员国变量都没有确切的正负符号。也就是说没有实证结果支持这四个贸易区成员国的身份对其垂直分工贸易有促进作用。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只是对现存关税负面效应的减弱,并不能驱动新的分工贸易。因此,AFTA和新加坡的结果都表明如果想要保持其在分工贸易中的地位就不应该仅仅在区内寻求关税减免,而是应当寻找区外的发展机会。
  最后,并没有证据表明东业是分工贸易的天然首选地,控制了AFTA区内贸易变量后,东业国家虚拟变量的系数在零部件出口方程中的系数显著为负,但是在进口方程中并不显著。这与之前的假设相符,在零部件贸易增长主要由区外贸易驱动时,区域内零部件贸易是高度不对称的。
  
  五、总结
  
  众多数据支持分工贸易增长快于产成品贸易。东业对国际垂直化专业分工的依赖性比北美和欧洲要高很多。现有格局的形成与政策倾斜,早期进入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聚集优势以及区域内各国的工资差异有关。中国快速发展并融入东业生产网络是国际生产分散化最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有力的反驳了此前流行的中国融入全球专业化分工将对其他国家产生挤出效应的观点。
  国际分散化生产对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区内贸易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该区域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更强,区内零部件贸易的增长非常迅速。不过,并没有数据支持产成品贸易在区域内同样增长迅速。事实上,该区域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增长活力必然依赖于外部世界对产成品的需求,并且这种依赖性逐年增强。中国在进出口贸易市场地位的急速上升看似已经开始改变这种格局,其实不然,外部世界的产成品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东业各国增长的动力。简言之,零部件贸易的增长使得东业对外部世界需求的增长依赖更强,因此,东业各国应实施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

标签:化与 分散 生产 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