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浅析社会心理研究中社会赞许性的产生及控制策略|媒介传播产生的社会心理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社会赞许性的产生原因和识别方法,探讨了社会赞许性的控制办法。指出在目前的社会心理学以及各种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赞许性成了一个难以避免的幽灵,会时时刻刻在不经意间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调查以及研究结果,使得人们的研究结果失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因此,有必要从程序和统计上进行处理,对社会赞许性实施控制。
  【关键词】 社会心理研究;社会赞许性;产生原因;控制策略
  
  社会赞许性对心理以及社会测量的影响问题,早已经被许多的社会学家以及心理学家意识到,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到目前为止,社会赞许性对各种研究的影响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一问题以期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以往的探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将再次梳理这一脉络,总结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探讨控制社会赞许性这一问题的一些理论性的解决方案。
  一、社会赞许性的产生原因
  1、社会规范的影响
  西方最早出现在人格测量研究里面的测量社会赞许性的题目主要是为了验证测验的效度问题,所以在一些问卷里面,这样的题目都被统称为测谎题。用以说明受测者在答题的时候是否有说谎的倾向,即认为有的人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而不按照自己真实的情况来回答问题,而是按照公认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或者想法来作答。以此来表示受测者是一个受到社会赞许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研究里面,人们对于社会赞许性的态度都是比较统一的,即将其作为误差在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予以剔除。一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一些跨文化的研究里面,才有研究者将社会赞许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来进行研究。
  2、被试的意识偏差
  从这一角度解释社会赞许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自爱与夸大偏见模型。这一模型首次对社会赞许性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该模型认为,自爱偏见与个体的自尊以及被试的心理弹性等个人特质有很大的关系,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防御方式,主要为了使自己的形象与社会的评价保持一致。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只有自己的形象与社会赞许的一些条条框框相一致的时候,人们才会赢得相应的自尊。而夸大偏见产生则与习惯性撒谎和一个人的虚荣心理有关,而这一切都反映了被试想提高自己在公众之中的形象。这样的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在社会之中觉得自己处于弱势的一些群体里面,在这样的一些群体之中,只有通过夸大个人才能使自己不至于产生自卑感或者得到别人的赞同。
  第二种观点:自欺欺人模型。这里所说的自欺指的是个体由于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具备自己某些特质而采取夸大自己一些优点的方式来故意抬高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个体对于自己的了解还是足够的,即这样的个体还是一些具有自知的人群。欺人则是个体由于为了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而故意采取歪曲描述自己的方式来欺骗他人,这一类型的人对于自己的不足也有明确的认识。
  第三种观点:印象管理。由于大众理解的“欺人”具有相当的贬义,所以在后来的很多研究之中,特别是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社会赞许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来进行研究之后,有学者(Paulhus)开始采用“印象管理”一词来替代原来的“欺人”。此外,Paulhus还指出,欺人也是人们为了展示和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而采用的一种正常防御方式,应该是和人格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欺骗。在理解这里的欺人之时应该要注意他与欺骗的差异,以免使之带上了贬义。
  3、被试者故意不作出如实回答
  在很多的社会测量中,出现社会赞许性的原因还包括被试为了得到期望之中的好处而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而不作出如实的回答。在这一情况之下,当被试知道自己所作的回答将会影响到自己将来利益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调查结果的失真。特别是在被试知道这样的调查是由集体或者组织进行的时候。被试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这样的调查要么会影响到将来在组织或者集体中利益的分配,所以就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去作答。
  总之,无论是处于哪个方面的原因,社会心理调查里面伴随社会赞许性的问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我们只有在调查之前预先了解什么样的设计会导致较高的社会赞许性,从而在设计调查资料时就进行关注。以便在后面进行识别与控制。
  二、社会赞许性的识别
  1、测量量表识别法
  对于社会赞许性的识别问题,最早人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在社会和心理调查中加入一些比较权威的社会赞许性量表,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之前看看各个被试社会赞许性量表的得分情况,如果某一被试社会赞许性量表的得分大于通过大规模的调查所得出的标准水平,那么我们就会认为接受调查的对象在回答问卷时是存在社会赞许性的,而且社会赞许性对调查研究结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量表识别的方法里面,最常见的是马洛-克罗恩的社会赞许性量表(MCSDS)以及社会赞许性平衡量表。该量表编制的主要逻辑与上面所述的基本一致,认为只要得分超过一定的标准就认为存在社会赞许倾向。他在编制时主要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赞许性很强但是又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条目,所以在以西方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里面具有很高的信效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除此之外,使用比较广泛的识别社会赞许性的量表还有艾森克人格测验里面的L量表,该量表也可以用来测量社会赞许性,其编制的逻辑与MCSD一致。此外,MMPI里面也有专门用来测量被试的答题真实程度的相应题目。
  2、随机反应技术(简称RRT)
  其原理是当被试确信主试及其他人无法从他们的回答中获知其真实行为时,能更加真实地对敏感问题进行回答。并且可以通过一随机装置,识别出有高社会赞许性的被试在被调查的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有助于获得敏感问题的真实概率。但是此方法只能从整体上识别出社会赞许性的概率,对个体却不能加以识别,且对主试者的要求很高。
  3、调查知情者
  Paulhus采用此方法成功地识别出社会赞许性。此方法调查时不找被试本人,而是通过被试十分熟悉的人来了解要调查的行为。通过对比被试和知情者的反应就能识别出被试社会赞许性的高低。此方法的不足是:选用的知情者多为被试的亲朋好友,因而得出的结果可能一样具有社会赞许性,客观性不强。
  三、社会赞许性的控制方法
  总的来说,对社会赞许性的控制主要从程序和统计上处理,具体有以下手段:指导语控制法,即告诉问卷调查是匿名的;告知他们其诚实、准确的自我报告对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假通心仪法(测谎仪)”,即告诉被试与一台仪器相连接,通过仪器测量生理指标,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内在态度。由于被试一般会尽力避免被仪器搞的难堪,因而给出的回答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会降低。实际上,很少有研究者使用此方法来控制社会赞许性,其原因是仪器太庞大、太昂贵、效率太低(每次只能测一个被试);不道德(欺骗被试仪器可测态度,事实上仪器并不能测量态度);理论背景不清。不过后来研究者使用了一个确实能检测反应者态度的测谎仪,很好地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迫选法,此方法要求被试在两个具有相同社会赞许性而又测不同特质的题目间做一个
  (下转第241页)

标签:社会心理 赞许 浅析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