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历史中考试题命题技术

时间:2017-05-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命题趋势

中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命题趋势

作者:佚名 转贴自:历史课程网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历史教材使用率的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掌握的知识难度和数量正在下降,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公民素质课程。只有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课程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

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中考,作为全国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社会关注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考试之一,重要性不言而谕,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将历史学科列入中考考试科目,根据中学历史在线网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余个省市地区中考科目中开考历史,而且分值有所增加,这样,历史学科中考研究就成为广大历史教师、考生不能不重点研究与关注的内容。

一、2005年历史中考考查范围

2005年,全国中考均是使用新课标的考生,鉴于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是历史学科的初中生学业考试的基本依据。

考查的知识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

考查的历史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技能;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历史评价的能力等方面。

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会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涉及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和法治的意识;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国际意识等方面。

从内容板块上看,历史考试内容应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乡土史七个方面。根据厚今薄古的原则及近几年对全国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比较合理的比例大约为中国史53%、世界史37%,乡土史10%。其中按历史时期划分的话,中国古代史15%,中国近代史16%,中国现代史22%,世界古代史5%,世界近代史15%世界现代史17%,乡土史10%二、年来中考历史试卷与试题类型、考试形式分析

1、试卷的结构分析

一般情况下,历史学科中考的考试时间安排在60分钟至90分钟为宜。相应题量在30至40题为宜。其中在"文科综合"合卷中,历史试题在20题左右、时间在30分钟至45分钟左右。

近几年来,历史中考试题的使用的题型共有6种:填充题、识图题、连线题、列举题、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

2、题型类型与考查要点分析

(1)选择题

选择题的考查范围较广。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使该题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2005年历史中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2)填充题

主要用于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如设计合理,也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简单归纳或比较的能力。但简单地或过多地使用此题型可能导致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记忆,故2005年历史中考试卷中各地采用的比例可能不大。

(3)识图题

历史识图题主要用于考查对历史图片的观察辨别能力、识记能力、分析能力等。近几年各地中考命题中,出现很多探索形式,如将对历史图片的辨别和理解历史图片的内涵、意义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并渗透情感价值观。

(4)材料解析题

此题型属于大型主观性命题。它以提供"历史材料"的形式,要求分析"材料"并解答有关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应用能力"或"综合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试题将是2005年最为缤纷多彩的部分,建议教师做重点的研究和训练。要善于在知识群体上对体现对历史的再认识,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5)问答题

问答题是传统的大型主观性试题。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并有很大的空间供分析问题能力的发挥。所以问答题主要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

由于其知识的容量和分值较小的原因而有别于大型主观性试题。此题型的功能定位于"应用能力"考查层面上。即解题的过程应体现知识的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3、考试形式分析

近年来,考试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各地中考历史考试主要采用纸笔考试,闭卷、开卷以及闭卷、开卷相结合三种形式。

三、近年各地中考试卷命题特点分析及2005年中考历史命题趋势

1、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比较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

将互相关联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试题中,避免过多地考查孤立的知识点,这是近年中考试题中表现出来的特征。2002年,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主观性命题"中,2003、2004年在"客观性命题"中呈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如:

例1--1 (2003年泰安市试题) 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 ,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孔教。

分析:这样有两个空格的填充题在近年试卷中较为多见。两个空格的相关知识很多具有内在联系或存在某种共性。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了解得越多,把握得越准确,越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非仅仅记忆知识。因此这样的试题对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1--2 (2003年南充市试题) 按要求列举出(1)一战的导火线(2)一战的性质(3)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4)一战结束的标志

把相关的知识捏合在一起编制试题,本来就是列举题和连线题的特点之一。近年列举题"知识整合"的角度比较灵活,如例2中,要求列举的知识集中在一个历史概念中(一战),乍看知识"整合"的面窄了,但相对只会记忆这个名词,集中的相关知识却多了。

例1--3 (2004年河北省试题) 25、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单项选择题因为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要做到知识的综合比较难,但是2003年有不少地区的试题如例3那样通过题干和组合备选项的方法将单个知识点的考查变为知识的综合考查,使考生能够在答题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辨认、筛选、归纳,从而提高考查的层次。

例1--4 19世纪中期,美、日、俄、德各国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请分别说明他们是如何排除这些障碍的?其共同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近年来在问题中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此类试题采用"小切口、多层面"、"小切口、大跨度"等多种形式加强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力图考查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例4命题在技巧上并不突

出,但仍然体现了问答题加强综合性的趋势。这类试题在04年的试卷中比较普遍了。

2、试题力图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题的教育价值史学与现实结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历史试题能不能体现这一价值,会直接影响历史教学。从03年至04年以来,各地试题中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做法上有四个特点:其一是试题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表达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其二是将德育的意图渗透在试题之中;三是直接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测量"结合在一起;四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历史试题。例2--1 (宜昌市试题) 由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足球联赛冠名为"解放者杯",这是为了纪念南美的解放者A、伊达尔哥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查巴塔

此题题干不仅活泼,而且情景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题的引出自然贴切,于不知不觉中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历史的理解。

例2--2 (衡阳市试题) 党的"十六大"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观,重温当年毛泽东主席对全党同志的教诲。请问:

(1)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

(2)毛泽东在此次会议上对党的作风提出了怎么样的告诫?(3)结合胡总书记西柏坡之行,谈谈你对毛泽东上述告诫的认识。

例2-3 (2004年河北省试卷)

2004年3月20日,台湾当局执意举行所谓"和平公投",试图挑衅两岸关系、分裂国家,这一行径遭到普遍反对。下面对台湾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②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③台湾曾经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③④

篇二:2015年参加中考命题人出的历史模拟试卷

中考历史模拟题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横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

A.义和团攻占南京后,清皇帝外逃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皇帝被迫外逃

C.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外逃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外逃

2.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仅仅从“器物”层面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自强”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自强”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在“自强”口号之下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B.民用工业对西方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C.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海军近代化的开端

D.它在践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下列关于此“壮举”说法正确的是【 】

A.首先爆发于上海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4.新华网快讯: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消息,我国拟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下列有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束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B.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C.洗雪了百年国耻,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D.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一年半以前,中国还面临着再次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威胁,而现在,几个旅行中的英国人却感觉到,眼前这个国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团结。人们第一次发现,民意正在中国凝聚。”这段材料反映的国内形势是【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七七事变后 C.九一八事变后 D.大革命失败后

6.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下列历史事件他没有参与的是【 】

A.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B.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见证了港澳的回归,见证了一国两制成为现实

D.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新时期的旗帜

7.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D.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8.1978年12月22日,广大干部群众正在通过收音机收

听一次关系中国发展命运的会议公告(如图),他们听到

的是【 】

A.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B.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9.某网站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开设了“中国记忆”的栏目,下列科技成就能够入选此栏目的是【 】

A.“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了卫星发射 B.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 C.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

10.“五十光阴,中原兰考,赤子丹心。足迹谁同,松风竹骨,自律民钦。黄钟仙吕强音,慰公仆、佳章雅斟。万代讴倡,浩然正气,御笔歌吟。”这首诗词赞扬的人物是【 】

A B C D

11.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最准确的是【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收集2013年习近平出席巴厘岛峰会有关材料

C.中日建交——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D.中美建交——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12.下列现象中,在20世纪末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在某市人才交流中心大学毕业生王志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B.某县大力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

C.某工厂因为体制原因而无法开除屡次违背工作规章制度的职工

D.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里有关我国法律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

13.“如果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地理大革命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开始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 B.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C.提供了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一些条件 D.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14.一位英国诗人写诗赞美牛顿:“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里。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牛顿的贡献是【 】

A.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B.提出进化论思想

C.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D.提出相对论理论

15.2014年是中俄建交65周年。下列关于中俄比较结论正确的有【 】

①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相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参与

③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16.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制度即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17.下列关于三次科技革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车、轮船都是由英国人发明的,出现的前提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飞机的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飞机的出现最能体现电气时代的特征

C.电子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D.三次科技革命都推动社会的进步,改变人类的生活

18.有学者称:20世纪最大的反危机经典案例罗斯福“新政”表明任何危机中都可能孕育着新的“机遇”。这一结论得出的主要依据是罗斯福“新政”【 】

A.遏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避免了美国主义走上法西斯道路 D.铲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9.2014年3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布鲁塞尔,开始对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欧盟总部。此次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27年来对比利时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也是中国和欧盟建交40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欧盟总部。下列关于欧盟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欧盟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欧盟建立的背景是在美苏两极格局中求生存

C.它的建立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 ,促进欧洲各国经济发展

D.欧盟是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它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0.下列关于民族解放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美国独立战争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B.玻利瓦尔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最后的胜利

C.尼赫鲁领导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最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反对美国殖民统治,最后胜利

非选择题(共5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分)

图一张衡 图二 杜甫图三阿基米德图四 荷马

(1)图二杜甫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被誉为“诗史”,用史实证明。(1分)

(2)图三阿基米德有什么贡献,请列举1个例子。(1分)

(3)中国文明和希腊文明属于不同类型,你认为造成不同类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请将以上历史人物进行分类,除国籍外你还有什么分类方式?(1分)

(5)依据你对以上人物的了解,你觉得他们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你学习?(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 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帝号即年号。汉武帝开始于帝号之外另立年号,自此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的“宣统”。……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民声日报》(1912年2月28日) 材料三: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建设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材料一我国国家纪年法变迁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产业革命”(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出现的国内政治环境。(2分)

(3)梁启超为什么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1分)结合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怎样“要求全人格的觉醒”?(1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第一组:仔细观察两份不同时期的土地(房产)登记证,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这两份登记证颁发的时间(或时期)。(2分)

(2)这两份登记证与引发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两件大事密切相关,这两件大事分别指的是什么?在当时各起到了怎(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历史中考试题命题技术)样的作用?(2分)

(3)两份登记证显示出农民对于土地的权力有着怎样的不同?(1分)

第二组:仔细观察“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和“对外开放(初期)”示意图。

图一图二

(4)两份示意图所显示的地理位置有何不同?(1分)

(5)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说出对外开放首先选择这一地区的一条理由。(1分)

(6)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对外开放所起的作

用。(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沙俄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有人早就预示沙俄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会遭到失败,而这场失败彻底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景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学界将戊戌变法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主要依据。(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中有哪些 “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表现?(1分)

(4)从以上三国走向近代化的改革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1分)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篇三:2016届中考历史命题点精练习题22

第十八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命题点一 制度

1. (’15衡阳9题)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

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一国两制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13衡阳9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国自古是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有( )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民族自治④共同繁荣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命题点二 祖国统一

3. (’15邵阳13题)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见到香港回归

中国,但仍然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 改革开放政策

D. 一国两制方针

4. [’13岳阳21题(4)](节选)(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这一国策的实施在

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成就?(4分)

命题点三 两岸关系

5. (’14株洲12题)电视荧屏上,你经常可以看到台湾艺人的身影:

欧弟在主持《天天向上》,林志颖父子出演《爸爸去哪儿》;你也可以看到李宇春等大陆艺人在台湾舞台上靓丽的身影。这主要说明了( )

A.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B. 大陆明星实力不如台湾明星

C. 台湾同胞完全赞同“一国两制”

D.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密切

答案

命题点一 制度

1. 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题干中“体现了中华民

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而不是脱离中央政府的民族自治。

命题点二 祖国统一

3. D【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由题干中关键

信息“香港回归祖国”“邓小平的构想”,回归教材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4)一国两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命题点三 两岸关系

5. D【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的关系。题干中台湾的艺人来到大陆,

大陆的艺人去台湾,这都说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密切。

标签:命题 中考试题 历史 初中历史中考命题技术 达州市中考历史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