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试题 > 正文

语文中考试题分析范文

时间:2017-05-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002004年五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0—2004年五年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第一版块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考点归纳

(天河中学王惠文、刘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B.

C.瞠目结舌 堂而皇之

D.

2003年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ɡù ) ɡù )

B.匮(kuì)乏 反馈(kuì)

C. ngzhàng)

ɡū )计枯( ɡū )萎

2004年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财产的半数将被没(mò)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chǔ)置,他人不得过问。

B.卖豆腐赚了几个钱,称(chēnɡ)回两斤面,怕叫东家看见,揣(chuǎi)在怀里四五天了。

C.白杨树没有婆娑(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qiú)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D. 乌珠迸(bènɡ) 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zhàn) 将出来。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朦胧欲睡 巧夺天功

B.随机应变 慢不经心

C.暗然失色 荼毒生灵

D.出类拔萃 性命攸关

2003年

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B.令人瞩目的伊拉克战争打响后,许多扑溯迷离、真假难辨的信息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C

D.天空中的各种云块,正在不断地堆积着,分裂着,舒展着,飘散着,变换莫测。

2004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恶势力猖獗之际,有的人苟且偷生、不辨是非,有的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B

C

D.现在有少数党员干部,忘记党的宗旨,循私舞弊,贪污腐化,走上了犯罪道路。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小伙计)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孔乙己)从衣袋里 出四文大钱, 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 来的。

A.掏 放 爬B.掏 排 走

C.摸 放 走D.摸 排 爬

2003年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工商局清查并 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事故的领导干部,我们也一定要按 严肃处理。

③中国是全世界出产竹子 和种类最多的国家,竹艺手工业蓬勃发展,竹艺产品远销世界。

A. 烧毁刑罚 数量 B. 销毁 刑法 数量

C. 烧毁刑法 数目 D. 销毁 刑罚 数目

2004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得当的一项是

A

B

C.花花绿绿的世界,其中有多少虚伪、欺诈、凶残,这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瑟夫用不着吃这牡蛎,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B.

C.黄老师没有个人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一视同仁。

D.

2003年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赠人玫瑰,与人同香”!

B.广东洛溪镇这个弹丸之地,曾凭着开发者独有的眼光和实力,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的辉煌。

C

D.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请你把这件事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C.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2003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律教育,防止青年学生不违法犯法。 ?

2004年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租界里的洋楼,是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产物,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C.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D.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又促进了适度的规模经营。

?

5.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张一米宽的木床挨着炉子,两头的床脚是两摞石头。

②一只铁皮炉子安在房子当间,铁皮烟囱穿过房顶伸到屋外。 ③床板上铺着一块鲜艳的垫子,垫子上摆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白色方枕头。

④进了门是这户人家的厨房兼起居室。

⑤走过一块块草地,跨过一条条小溪,我们来到了扎西家的白房子跟前。

A.⑤④②③① B. ④①②③⑤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②①③

6.填到下面句子的横线上,与前面最连贯的一项是:

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地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

A.这劳动的场景使他深深地激动了。

B.他深深地激动(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语文中考试题分析范文)了这劳动的场景。

C.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激动了。

D.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激动了他。

2003年

6.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画自古便有一条“计白当黑”的准则,,显示的是一种静默地力量,

种空白的丰满。尤其是在水墨画中, ,也从中可以看出

位作者的胸襟人品。

①表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

②就像音乐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③“计白当黑”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④作者运用“计白当黑”出神入化

A.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

2004年

6.下面场合中,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又想把话说得委婉,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在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 ”

A.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

B.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C.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

D.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

九、值得注意的地方

1.稳中有变。语音、错别字、词语的运用、病句、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五题每年都考。成语每年都有牵涉,句序是新增的,成语的运用04年没出现。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语文基础,着重考查应用。

3.重视了课本的利用。语音等知识的句子皆出自课文。

4.考点出现了拓展与合并,如04年的第3小题词语的运用,融合了好几方面的知识。

5.今后语文教学要注意:

1)用好语文课本这个基本工具;

2)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3)训练时注意知识点的整合;

4)关注考点的轮换与变化。

第二版块古诗文部分分析及备考研究

(75中杜梅)

式分析

篇二: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中学语文学科

一、 考试情况简介

及格分 及格率

394

82 70.16% 71.81% 1. 今年中招情况:(全市最高分,119分) 科目 考试人数 平均分 难度值 优秀分 优秀率 良好分 良好率 总分 语文

2.2008年、2009年、2010年考试情况对比:

32416 32276 452.8 0.6809 88.25 0.7354 538 30.01% 98 30.32% 477 91 50.01% 51.30%

二、 中招命题主要特点

1.试题命制依标扣本,强调基础和能力。河南省试题命制依据的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凡涉及到教材的知识点,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命题。如:2010年的积累与运用中的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的大部分,在选材和试题命制上都是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容易被全省所有考生所接受。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务实的指向。

2.试题结构相对稳定,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2010年的试题整体结构简约合理,整体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结构上仍然保持四大部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分值上进行了微调,分别是28分、27分、15分、50分。题型设臵上,有少量选择题、填空题,仍以简答题为主。题目数量上,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比2009年多了1道题,所以今年总题量比去年多1道为23道。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考查略有调整,增加了考查语文基本素养的文学常识题和考查语言连贯性的排序题;现代文阅读中,考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而替换了去年

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考查。相对稳定的试卷结构对考生来说,会有利于稳定考生心理,见卷不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知识点的考查稳中有变,避免猜题押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复习所学知识。

3.试题选材关注时代精神,充满理性思索和人文关怀。河南省中考语文命题选材,一直都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但又不刻意追逐时代热点。今年命题选材呈现出一种理性思索,内容涉及第5题的环境保护问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的《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匠人与大师》倡导创新进取精神等,在全面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现出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个性心理的指向。在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了考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加大。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2010年试题的又一个追求。如第7题概括两个博物馆在“造型上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概括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很强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写一段串联词则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检验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一种尝试。全卷23个小题中,只有3个客观性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语言表达题,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综合素养,才能答好这套注重灵活运用能力的试题。

5.综合性学习展现河南博大精深的的历史文化,富有地方特色和语文特色。综合性学习一直是河南中考试题的一个亮点,命题人在此题上总是颇费苦心,既追求综合性和文化内涵,又要尽力突出时代特色和河南地域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河南、热爱家乡。第7题虽没有直接标出是综合性学习,但是其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非常鲜明。以“字”为设计原形在2010年是个热点,上海世博会的会标和河南馆的馆标中均有所体现。然而命题人有意取材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既回避了热点,防止猜题压题,又彰显了语文的特色,更展现了河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可谓一石三鸟,用心良苦,是今年河南中考试题的一大亮点。

6.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内外比较阅读,考查学生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际运用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打好课内文言文学习这个基础;要学活文言文,又必须向课外延伸。如果没有一定的课内学习基础,向课外延伸是非常困难的。

课改以来的河南省中考试题,一直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考查文言文,命题人的这个导向是非常明确的,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既重视基础也不放弃运用。在没有更新更有实效性的题型出现前,河南省这种课内外相结合考查文言文的方法还会继续延续。

7.作文开放有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命题人总是尽量考虑到不同层次的考生情况,多年来,河南省中考试题都是采用二选一的作文题,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以便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而且“二选一”的作文题中一直都少不了“我”字:

2007年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很 (快乐、内疚、受启发)》,命题作文《我是一只渴望飞翔的鸟》;

2008年命题作文《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2009年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

2010年半命题作文《我身边的》,总的指向都是“我”、是学生的少年生活。以“我”为命题着眼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写学生最熟悉的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说真话、抒真情。从2008年开始,2009年、2010年已经连续3年“二选一”的作文题又增加一个不变量就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却能够有效避免宿构、抄袭等不良现象,2008年命题人是尝试着采用材料作文这一形式,效果很好,就有了后面的延续。2010年的材料是“雏菊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关注学生成长“自立”,对于正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强化的九年级学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论作文形式如何变化,积极向上、抒写真我应是河南省作文命题不变的选择。

三、 试题分析

2008、2009、2010年考试情况对比: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

满分28分,平均得分17.81,得分率63.61%。共7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著、古诗文默写等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掌握。

1-4题共14分,平均得分9.6,得分率68.57%

字音字形的考查延续往年惯例,重点考查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常错的字音、字形。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命题人选用字音字形的标准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3500个常用汉字,而不是以某一教材中出现的汉字为标准的。例如人教社的教材里有“惊皇失措”一词,今年第2题出现了“惊慌失措”学生误以为与教材不符就是错误的,而影响正确的选择。

2007年至2009年的试题中,省里命题一直淡化文学常识而突出名著阅读的考查,而且是尽量涉及多部名著阅读的考查,对人物、情节的要求却比较宽泛。如2009年是把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两者结合在一道题里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出现了4部名著但难度却不大。2010年把两者分开考,文学常识不算太难,但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即命题人不再回避单纯的语文素养的识记题。

古诗文默写是每年的必考点,分值一直是8分。2007年、2008年都是有4个题给出上句来填写下句,难度中等;2009年和2010年则是1个给出上句来填写下句,其余7分是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不只是积累,还需把识记内容分类,尤其是2010年的第4小题,要求写出杜甫《春望》中“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写出李煜《相见欢》中“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的句子,就不仅考查默写,还同时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考查难度在增加。答案中易写错的字:

(1)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烛”写成“竹”;

(2)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皆”写成“偕”;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润、酥”写成“闰”“苏”;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写成“渐”

与之对应的策略就是,抓住《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诗歌,逐篇落实过关。

5-7题共14分,平均得分8.21,得分率58.64%

排序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连贯性的能力,2007年考查过这个考点,2008、2009连续两年未考过,所以2010年的排序题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其实,省里命题是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设定考点的,采取每年不确定的轮考,比如修改病句、书写今年就没考查,并不意味它们不重要,

复习时还应全面才行。今年的排序题,选取的是一则议论性文字,解答此类题,要求思路明晰,尤其是逻辑分析能力要强。比起2007年为奥运奖牌的说明文字排序,2010年的难度相对大一些。有许多学生连题意也看不懂(20人中有6人选1个句子),是失分率较高的一道题,暴露出教学和复习中的漏洞。当然题目的设臵有不当之处,123分句都没有给最后的标点,这其实是很不妥。排序题,考虑语义连贯,逻辑性强,标点即是逻辑性的一个体现。

名著阅读题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考查要求提高了。第6题不仅要求学生明确知道林冲、鲁达在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而且要能“按情节的先后顺序依次填写”。对故事情节不了解,就会导致人物和情节混淆,对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又会导致排序错误。这确实难住了相当多的学生,毕竟目前学生真正进行名著阅读的时间和效果是打着折扣的,大部分是应景式的“快餐式阅读”。(20人中有6人得0分,4分题)考查更细致这个趋势在2009年已透出一些改变的苗头,尽管是与文学常识结合在一起,已经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情节,今年更是明确要求学生对情节的准确把握。省里命题对名著阅读要求提高,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完成对名著的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第7题是综合性极强的语言运用题。此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体现着语文的综合运用特点,加上选材上可与现实生活关联,颇受命题人青睐。要注意这类题,表面看是很开放的题,但作为学业水平评价和招生选拔的中考,客观公正是其原则,所以答案肯定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命题人会在题干上有明确的要求,不能随意发挥。如第(2)题题干要求很清晰:写串联词要“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注意“过渡自然”。“两馆之间的联系”就是提示从原材料中去概括,这样也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概括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失分原因:

①对字形、文学常识的掌握不牢固,古诗文默写有错别字,对古诗文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理解性默写失分。

②审题不细致,对题干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如排序题审题不清,导致只写一个句子的序号,忽略了其它两个句子。

③考生对语言运用题掌握不好,不仅审题能力很差,而且答题针对性差,不知如何根据题意写串联词(或串联词写得太简单),像这种答题点比较多的语言运用类题目(此题要照顾到三四个点),不少考生不知所措,或照顾不过来,考生能力高下一目了然。

篇三:2015年中考语文分析报告

2015年中考语文分析报告

一、数据统计

二、数据分析

从上面统计表看出:崇仙中学、流河中学、门店中学今年的语文中考成绩平均分、合格率、优良率均居全县前列,尤其是平均分一项,崇仙高于我县平均分7.4;其次,二中、职教、树人平均分也居全县平均分之上;平均分较低的学校

是回中、马厂等学校;其他学校的平均分均居县平均分左右。各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小,应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缩小差距。另外,从全县的成绩统计来看,全县平均分比较理想,但优良率和优秀率稍低。一方面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考查内容全面、作文占分过重;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语文素养有待提高。

三.试卷变化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中考语文的分值有可能增加。因此,中考语文的试卷结构、考查内容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那么,增加的分值会在哪里体现,考查内容又会有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值得语文老师们思考。分析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会发现考查内容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1.新增了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考查。

“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在生活中常见,尤其是春联与我们民族的古老传统过年关系密切。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考查,尤其是对于极少接触传统文学样式的现阶段中学生来说,对联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作为初次尝试,今年选择了“从内容方面”“简要赏析”,但是毕竟是学生初次接触,学生仍然感到陌生,失分现象较严重。通过2015年新增对“对联”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考查,语文老师们要准确把握一年一度的考试说明,熟读课程标准,把握中考语文导向。 2.应用文考查形式有变化。 学生对于《征文启示》比较陌生,似懂非懂,而且共有四项错误让学生改正,难度较大。这类应用文教材上没有,但在生活中确实重要,应该掌握。但是一个短小的《征文启示》上四处错误有些多了,试卷上应该给学生一点温馨提示,比如:格式、病句、错字等等。应用文的考查学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当然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诗词鉴赏题目变化较大。

诗词鉴赏题一改过去一首诗的格局,改为同一作者两首诗的对比阅读,而且考题中没有出现诸如作者、朝代、释义这样的基础常识题,全部变为理解赏析题。也就是说考查深度增加了,分值由5分增加到7分。部分学生在具体诗句的理解和表述方面有所欠缺,失分较多,原因是注重了背诵,忽略了想象、感悟、表述的训练,学生学的还属模糊。 4.文言文考查难度增大。

文言文阅读选文不再是课内或课内外对比,而是一篇来自于课外的文章。从题型设置角度讲,第8题给出“比”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的义项,根据语境选择解释。教学实际中就发现,学生拿着字典,查了但是不知道该选哪一个义项,妄加论断和怀疑。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滴水穿石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这道题还是导向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本身。第9题的文言虚词考查,涉及了“之、与、其、而”四个虚词。以前的考题一般只涉及一个虚词,应该说容量更大了,而且课内外兼有,考察面比较广。这道题更灵活地考查实际文言理解能力,考生不但要熟知课内虚词用法,还要能面对陌生的文章判断虚词的用法。考查难度相比往年确实加大了。学生失分现象较严重。由此看出,常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观念有待改进,不仅要注重诵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日常积累、合作交流完成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文章主旨的学习,实现诵读、感悟、积累的有机融合,

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要真正转变文言文教学思路,前勾后连、有序有法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作文分析

2015年河北中考作文要求考生以《这次,我没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继去年《这样的衣着》后,又一次出现半命题的作文题目。大多数学生对作文题目感到很熟悉、有话可说,但题目虽然范围开阔,想要写好还是需要学生在补题和立意方面多下功夫。学生补的题目一定要能突出自己的体验。如果题目填得不好,过于空洞、宽泛,则容易中心不明确。在立意方面,考生要注意写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要选择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事情进行叙写,抒发感人肺腑的真情。我们学生现在对于生活的体验意识欠缺、感悟能力不足,获得高分的学生较少,决定了语文分数不高。 四、教学建议

2015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结构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了在新的高考政策之下,中考已经开始变化的趋势。根据试题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追随时代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如第2题“机动车限号出行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的状况。”第4题关于“世界读书日”的征文启事,都显示了命题意图。这份考卷,为我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新方向,指明了新道路。语文老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活学活用。 2.《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法知识教学要落到实处。

许多高中老师对初中的教学有意见,认为学生如果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没有学好,到高中还要补课。这个意见,我们应该接受。初中毕业了,还分不清“名词”与“形容词”,不知道什么是“短语”,不知道什么是“单句与复句”,这是受不过去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明确规定了语法知识学习要点: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这些内容都应该学习,并且要落到实处。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语法知识关键是理解运用,而不是死记语法概念。 3.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要树立学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换的教学意识。今年的语文试题无论是诗词鉴赏、课外文言文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相对难度加大,完全是课外选文,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们树立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力求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使学生每课时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方面都能学有所得。杜绝稀里糊涂的教,模模糊糊的学。

4.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新课改以来,学生名著阅读的质与量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到位,督促指导不利,导致课外阅读驱动力不足。大多数学生不能真正进行课外阅读,仅仅在中考前临时抱佛脚,读读课本中的名著导读,背背老师整理的有关资料,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与名著亲密接触,不折不扣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标签:语文 中考试题 分析 2016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