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在行动中养成: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国内不少学校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讲解易、生动难,规范易、巩固难,学校易、社区难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和现状,巴蜀小学围绕“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巴蜀孩童”的育人目标,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在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科院的关心和指导下,持续开展了“习惯在行动中养成”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让一批批巴蜀学子养成了终身受用的好习惯,为他们送上了一份珍贵的人生成长之礼。
  巴蜀小学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通过对某些良好日常行为的引导、规范、固化,让学生经历学习、训练、思考的过程,促使良好习惯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一、回归生活,制定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礼仪标准――《巴蜀儿童礼》
  什么样的习惯才是好习惯?学校养成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养成教育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地树立“标靶”,育人工作就不能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为此,学校首先统一认识,形成了“教书是为了育人”的观念。在制定《巴蜀儿童礼》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汲取《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智慧,把握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了问候礼、集会礼、两操礼、课间礼、用餐礼、卫生礼、放学礼等在校七礼,努力让巴蜀礼仪标准通俗可行、互动有趣,让不同年龄段学生都能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遵守,从外化行为到内化思想,实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真正形成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践行的教育文化场。
  1.双向互动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巴蜀儿童礼》采取互动呼应的形式。如老师说“巴蜀形象”,学生回应“向我看齐”;老师说“立正”,学生回应“头正身直”等。这种形式简单明确,便于识记,学生喜欢,自然就展现出了自信阳光、铿锵有力的精神风貌。
  2.尊重差异
  针对不同年段,学校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级主要以口令、童谣的形式为主,高年级则增加了对礼仪意义和具体内容的文字叙述。如用餐礼,低年级学生要回应“餐前做好三件事,整理、解便、洗洗手”;对高年级同学的要求则是“中午进餐前,先整理好课桌,入厕洗手,排队取餐”,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现场行为的关注上。
  3.流程规范
  要让学生做到“静有其位,动有所归”,就要制定从开始到结束的规范化流程。以“两操礼”为例,对晨练现场的细化要求是:出教室集合――各班随音乐;进场――两路纵队,班主任在排头,体育委员在队尾;到场――面向主席台,成一路纵队,女生在前,男生在后;活动――班主任主动管理,学生积极参与;退场――班主任在队前,学生一路纵队随后排开。
  4.注重细节
  在拟定标准的同时,学校注重对要求的解读,将其分解成为一个个细节,以帮助学生掌握。以“列队令”为例,其中“头正身直”的动作要领为“脚跟靠,脚尖分,手贴紧,身体挺直,眼看前方”。
  5.分项实施
  为使拟定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实用性,学校组建了由学校行政、德育干部、学术委员、班主任等组成的项目研究团队,每个项目团队负责一个“儿童礼”的标准拟定、实践完善和评价反馈。
  “在校七礼”是《巴蜀儿童礼》系列的第一部分,打个比喻,它就像盛宴上的“招牌菜”,以后每到相应的季节和场所,学校还会将“时令菜”“地方菜”提供给学生。
  二、聚焦现场,探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常态化操作方法――“巴蜀榜样”共育评价
  养成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使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其实施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巩固学生新形成的行为,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如果说2008年开始的第一阶段工作重在提炼标准,营造全员关注并参与习惯养成教育的轰轰烈烈的氛围,那么从2009年开始的第二阶段工作则重在立足现场,强调活动的潜移默化、学生的自我觉悟和生活践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良好的行为得到固化。
  1.因人而异,渐进评价
  不同年段的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只有认识和了解了这些差异,才能确定适当的内容和有效形式,构建起纵向联系、横向沟通、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为此,学校循序渐进地规划礼仪学习内容,根据年段特点实施、完善。
  对不同年段学生掌握《巴蜀儿童礼》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如“行走礼”,对低年级的要求是口令与行动统一;对高年级主要考察其行动,行动不符要求时再追问礼仪标准。
  2.全员共育,全程评价
  为体现教育的过程性、持续性、一贯性,学校开展了“巴蜀榜样”共育评价活动。通过动员家长、学校、社区的力量,实现了养成教育的全员覆盖、全程关注和全体发展。
  小小的“巴蜀榜样”标贴(见右图),激发了全校老师、职工、家长的参与热情,带动每一个学生投入到自我管理和服务中。学校每周发放100枚“巴蜀榜样”标贴给全校教职工,只要在学习生活现场发现了好的行为,拥有标贴的人便会即时给学生贴上一枚标贴,并告诉他是哪一行为使他受到了表扬。获得标贴的学生还会领到一张“巴蜀榜样”登记表,用以填写受表扬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物等,然后请家长签字鼓励后再交回给班主任,为个人和班级加分。2008年至今,学校已经发放了上万枚“巴蜀榜样”标贴,回收了近万张回馈表。及时的鼓励和持续的开展,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常态化,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了《巴蜀儿童礼》养成教育引导、激励、自我评价的功能,成为了导引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的纽带。
  3.自省反思,激励评价
  传统德育往往习惯于教导学生行为要规范,而不太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似乎缺少了思考、内化的过程,正确行为自然难以持续。为此,学校建立起了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持续的激励机制。
  开学初,班主任会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本学期每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发扬点”和“改进点”,申报“在校七礼”的单项或全能奖。通过周评、月评、学期总结,到期末时,几乎人人都能捧着奖状回家。周评安排在每周五,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周评表进行学生自评、同学评、老师评和家长评,找到每位学生本周的“发扬点”和“改进点”,并提出下周的目标。学校每周从获得“巴蜀榜样”标贴的学生中抽取10位参与“金色餐桌”活动,与校长共进午餐,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建议。在每学期的总评中,各班获得“巴蜀榜样”标贴最多的同学,将被授予“巴蜀榜样”徽章,每天光荣地佩戴在胸前,成为全校文明礼仪的示范者,他们可以优先担任升旗手,还可以光荣地登上校园里的榜样墙。
  4.管理下移,细节评价
  学校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使纸面上的标准真正在学生的生活中落地生根。
  第一,大队委组建红领巾“七礼”监督岗,分七个检查小分队在各个不同时段对各中队“七礼”进行检查。学校德育团队与大队部共同对监督岗成员进行培训,统一检查标准,培养责任心。
  第二,建立“班级经营联盟”。学校成立了由班主任牵头,科任老师和家委会负责人等共同组成的班级经营核心团队――班级经营联盟,通过它来联系与班级有关的每一位老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班级经营联盟成立以后,班主任不再是孤军奋战,家长、联盟老师都成为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开发“聚焦德育现场”管理工具。为了加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力度,引导更多的管理人员从办公桌走向德育的现场,学校设计了“聚焦德育现场记录表”,要求每位值周行政和管理干部每天到现场去巡视、记录,反馈各“礼”的现场实施情况,并及时填写记录表,指出优秀,提出不足,并上传到校园办公网。每周安排专门时间,总结上周情况并隆重表扬“七礼”流动红旗中队。
   洛克说:“儿童不是仅仅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但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我们希望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体验和感悟,真正把《巴蜀儿童礼》的内容内化为终身受益的个人修养,让良好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
  重庆 400013)
  责任编辑 黄娟

标签:养成 习惯 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