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初中地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_初中地理课设计策略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地理知识、地理现象为主动去探究、发现,从而形成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在地理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 让学生形成“我有问”意识
  “我有问”是指学生在地理课上有问题可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炊”,必须要让学生有问题“之米”。如何让学生获得“炊之米”呢?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指导学生寻问题之“米”。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根据教材呈现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材料,引导他们去研究它,去发现“问题”。比如,在讲授“地球的公转”的内容时,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那冬至日具体是12月几号?”在这个学生的带动下,又有学生提出问题:“夏至日是6月几号?”“为什么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会形成春、夏、秋、冬?”等等。
  教师有效地开设地理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问题之“米”。地理课本上安排的活动课中,也可能存在着“问题之米”。比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里,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模型时,要求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0角。在这个制作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铁丝要与垂线成23.50角呢?”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寻“问题之米”。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现生物的奥秘,使学生的各感官受到刺激,使其思维活跃,进而问题火化得到迸放。如讲授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时,首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有“甘肃的土墙平顶屋、吐鲁番的晾房、绍兴的砖墙斜顶房、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等一些居民住宅,让学生观察图片后,问他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吐鲁番、甘肃的房子为什么可以用泥土建造,而绍兴的房子要用砖头建造?”“黄土高原上可以挖窑洞,我们这儿可以挖窑洞吗?”“为什么甘肃的房子是平顶的?”
  二、 使学生从“我有问”到“我敢问”
  “我敢问”是指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让学生敢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不愿意提问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问题,他们都有问题,但他们不愿在课堂上提出来,他们心里有顾虑:“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是否恰当,是不是和这节课知识有关联?”“我的问题太肤浅了,同学们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等。这些都说明学生想提问,但又没有胆量提问,这就要我们老师为学生解除这些思想顾虑。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极大的热情,从不置之不理,也从不只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和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或自己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后,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问都能大胆提出来。
  教师在课堂上要语气亲切,态度和蔼,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经常表扬那些敢于提问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开展“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鼓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让课堂提问由老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和喜悦得多。在活动中,要把更多的关注给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同学们也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三、 使学生由“我敢问”到“我会问”
  “我会问”是指学生在地理课上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学生已经有问了,并且敢问了,但所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往往疑不到点子上。这就要教师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教会学生利用教材中有关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去构设问题,引导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比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问:“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会提出:“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如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学生的观点不一:“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于世界第三位”、“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地大物博”说明我国国情,有的同学则持相反的观点。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进而有学生提出问题:“我国地域确实辽阔,物产也丰富,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能用地大物博说明我国国情?”、“应实行什么政策才能使我国真正的地大物博”。
  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能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和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是“我会问”的关键。有时学生的问题“多而杂”,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引导学生逐步从“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步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四、 使学生由“我会问”到“我乐问”
  “我乐问”是指学生在地理课上及课后喜欢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才会提出那么多精彩的问题,才会自己去解决那么多问题。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乐”于质疑。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与积极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当学生提出特别精彩的问题时,用惊喜的语气肯定他。如“说得棒极了,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当学生完成任务时,用“你成功了”。这些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使学生“乐”在提问之中。
  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思维的能动性。如在教学“东南亚”时,首先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1) 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2) 适合水稻生长的条件――高温多雨;(3) 东南亚梯田的景观图片;(4)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然后老师让学生边阅读教材内容边分析资料和信息,要求每一位同学试着提一个问题,并寻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学生按老师要求自学后,老师说:“老师就提一个问题,你们能回答吗?”生:“能”。老师说:“猜一猜,我要提出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学生顿时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说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泰国、越南、缅甸会成为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东南亚为什么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等等。这堂课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地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为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现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袁宏峰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集中学 211500)

标签:意识 地理 初中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