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改革: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现实选择】 缩小收入差距的意义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我们也看到,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并且正在进一步扩大。本文首先从城乡、地区、行业以及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现状。其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最后从工资改革的角度,对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现实选择提出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工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1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1-0108-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9年到2009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是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9年到2009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是7.2%。同时,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1.0%,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46.9%,已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收入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同时应当将这一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下面,笔者就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收入差距现状
  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相对差距)。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国农村和城市都得到发展,但城市发展步伐较快,这一现象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90年前者为后者的2.20倍,2000年为2.79倍,2008年扩大为3.31倍,2009年扩大为3.33倍,而国际上这一数字是在2倍左右。此外,城镇居民还比农村居民更多地享受教育、文化服务和其他社会福利等。据有关专家估计,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甚至已经达到6倍之多。从绝对值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174.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153.2元,相差1.2万元。
  第二,不同地区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在1990年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2002年降为86%,2009年又降为82%。我们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这一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53.21元,而西部地区仅为14213.7元,差距达6739.74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为7155.53元,而西部地区仅为3816.47元,差距达3339.06元。具体来讲,2009年,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黑龙江、新疆、甘肃等省区的2倍多,其中上海(最高)是甘肃(最低)的2.42倍;同样,2009年,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等省市的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广西、新疆、西藏、陕西、云南、青海、贵州、甘肃等省区的2倍多,其中上海(最高)是甘肃(最低)的4.19倍;而从人均GDP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2.23倍,其中上海(最高)人均GDP达到78989元,是贵州(最低)的7.66倍。
  第三,不同行业职工间的收入差距。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78年不同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最高差异为1.30倍,1990年则上升为1.36倍,2000年扩大到2.60倍,到2009年则扩大到4.21倍。
  从垄断行业的情况来看,2008年,18个行政性垄断行业的职工总数虽仅为全国职工总数的10.8%,但是其工资总额却占到了全部城镇单位职工工资的17.2%,收入最高行业高于最低行业达11倍。
  第四,不同阶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首先,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出:1989年城镇居民最高与最低10%收入阶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20倍,到2009年扩大到8.91倍。由此可见,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
  同样,农村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若将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进行5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那么,2001年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比为6.8倍,2009年扩大到7.95倍。
  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属于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激励部分,这部分是克服平均主义的成果。有些在一定限度内属于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而有些则属于不应该付出的代价,例如腐败、垄断、寻租和设租等活动,这是应该防止和避免的。下面,笔者就其中几个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1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所以说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而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
  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福利制度。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就业受到歧视,进城务工的农民更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二元体制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关联程度低,基本处于分割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就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从而也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并与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投资制度等相结合,形成严密的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制度受到冲击,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这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农村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消减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然而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还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笔者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工的工资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工资,其正常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2 地区差异和区位优势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先天优势比较明显。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原因,东部地区城市依靠原有的经济基础发展工业,工业品相比农村的农产品而言,价格高,所以也就掌握了大量财富,而中西部地区和偏远的农村由于经济落后,所以底子 薄。同时东部地区更容易获得信息和国家的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梯度发展理论,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和90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区,随后又相继设立一系列沿海开发区和开放城市,先后给予经济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城市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20多年来,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开放城市的建设成就斐然,经济飞速增长,在带动整个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愈益凸显,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
  3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尚不到位以及相关法制尚不健全,造成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尚不到位,一些领域和行业还存在着严重的垄断现象,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业,同时,由于垄断而产生的垄断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调节,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其次,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制尚不健全,一部分人通过侵吞国有财产、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方式,谋取个人私利,形成种种灰色和黑色收入,这也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一篇题为《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当中,未被统计的隐性收入高达9.3万亿元,其中灰色收入5.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差不多一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2005-2008年期间名义GDP的增长速度。笔者粗略估计,2008年我国国民的灰色收入大约占到国民总收入的15%。而这一比例在2005年约在13%左右。这些灰色收入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数10%的高收入家庭,而这些家庭的灰色收入占到全部未统计收入总额的3/4。
  4 从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必然导致收入差距
  目前对于收入分配的阐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是按其对产出的贡献分配的。这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技术和知识等;而另外一种则是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收入分配理论。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抛弃了斯密、李嘉图等人承认人类财富主要来源于劳动的理论,将劳动与资本和土地等同起来,把它们统称为“生产要素”。从而试图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各种要素的报酬是按其对产出的贡献分配的。这一理论事实上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与上述理论相比,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明显地突出了劳动的作用。它继承和发展了斯密、李嘉图等人承认人类财富主要来源于劳动的理论,既表明了劳动与物的共性,又表明了劳动与物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使用价值、劳动力、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他的收入分配学说。正是利用这种理论,马克思才突出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单一市场交换机制所导致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面。
  按照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在仅有市场交换一种机制进行协调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得不到他的劳动成果,而总是处在一种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样下去,社会是不能达到和谐均衡的,只能是两极分化,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食利者手中。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表明,发展生产力就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共享,不能总让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为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纯市场机制导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解放劳动、保护劳动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马克思的这一学说虽然是以早期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的,但同时也是对一定条件下的市场交换机制所进行的科学、抽象的分析。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部分原因。
  (1)劳动和资本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单纯的私有制企业,还是单纯的公有制企业,或者公私共同持股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其最终目的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没有政府干预或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势必不断压低劳动者的报酬,不断扩大其资本积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我国企业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的增长。在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并且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15.61%,降为2008年11.21%。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富豪越来越多,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最新发布的2010年度全球富豪榜(以10亿美元为底线,共列出了全世界1011名富豪的名字),中国大陆富豪从2009年的28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64人,富豪总数排名仅次于美国。另外,《2010胡润中国百富榜》上榜企业家1363位,上榜门槛10亿元。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只是提出了一种分配方式,并不能决定各种要素在收入分配中所获取的比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形成“强资本、弱劳动”的分配格局,导致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2)劳动者内部,高管和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
  同样作为打工者的企业高管,由于在企业工资总额的分配中具有较强的话语权,造成了企业内部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十分悬殊。据上市公司年报分析,208家上市国企一线职工与高管的收入差距,从2006年的6.72倍扩大到2008年的17.95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少数金融国有企业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100多倍,而个别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是社会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
  (3)劳动者内部,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
  即使在普通员工之间,由于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岗位、工作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会形成收入差距,而这种差距是合理的,是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
  从上文马克思对于收入分配理论的阐述和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我国目前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势必形成各种程度不同的收入差距,因此政府的监督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三、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现实选择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为缩小地区差距,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 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这使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2008年开始这三个地区的GDP增速全面超过东部,中国经济的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同时,为缩小城乡差距,国家政策开始向“三农”(农村、农民、农业)倾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逐年增加。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工业和城市,让进城农民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对于部分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而对于最让人民深恶痛绝的非法收入,国家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下面,笔者将针对我国目前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之一工资改革谈一点看法。
  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从2004年开始起草,到现在已经7年了,依然尚未出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收入分配改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推行起来难度很大。同时,收入分配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效果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包括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而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收入分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系统设计、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笔者认为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点就是工资改革。
  我们知道对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可以从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几个过程来进行。对于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应遵循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对于二次分配,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政府要强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而对于收入的三次分配,则应以社会力量为主,但是政府还是可以为其创造有利条件。
  虽然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应以市场调节为主,但政府的必要干预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如果企业职工的工资分配完全由市场调节,很有可能造成收入的两极分化。为了维护公平,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干预和监督措施来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权利。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从工资改革人手,就抓住了关键,其效果也会比较明显,并且为以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
  (1)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应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逐步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一方面,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逐步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同时,在协商工资水平、工资调整幅度的基础上,要把加班工资、奖金分配、福利补贴和薪酬制度设置等纳入协商范围。在同工同酬、同岗同酬的原则下,探索解决同行业同岗位工资标准统一的问题。
  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工资集体协商评估机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在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分类推进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模式和思路。
  (2)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应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继续推进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研究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建立健全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加大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力度,逐步提高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员工资收入水平。
  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成效,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要求,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强对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制定工作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
  (3)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指导
  这一方面,主要涉及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问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应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另外,应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探索和发布全国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除此之外,还应对现行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工资宏观调控做法与经验,完善工资指导线的测算模型探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调整方法;并研究制定全国工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方案,以及建立重点行业工资指导线。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叶祥松,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113-114
  [3]汪爱娥,陈鸿鸣,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07,(8):5-6
  [4]王小鲁,我国的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A],吴敬琏,比较(31辑)[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裴小革,论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和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J],哲学研究,2003,(1):6-8
  责任编辑:翟?

标签:缩小 收入差距 工资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