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周公解梦 > 正文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音乐美]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巴赫的音乐充满音乐内部结构的平衡与美感,是复调性程度最高的。他的音乐,具有纯净的宇宙结构的和谐与平衡;具有虔诚的宗教信念的崇高与圣洁;具有内在的精神体验的运动与静谧。他的作品,犹如丰富深厚的矿藏,需要不断地发掘与开拓,用缜密的眼光、灵敏的耳朵,去发现他音乐中的美。
  关键词:巴赫 哥德堡 变奏曲 曲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巴赫的音乐充满音乐内部结构的平衡与美感,是复调性程度最高的。他的音乐,具有纯净的宇宙结构的和谐与平衡;具有虔诚的宗教信念的崇高与圣洁;具有内在的精神体验的运动与静谧。他的作品,犹如丰富深厚的矿藏,需要不断地发掘与开拓,用缜密的眼光、灵敏的耳朵,去发现他音乐中的美。
  一、内部结构的平衡与美感
   这部作品的结构很特殊,也很精巧。全曲分32个部分。最开始是一段咏叹调(Aria),然后以这段咏叹调为主题,巴赫对之进行了30次变奏(Variation),可以说极尽巴洛克音乐之技巧,将复调音乐的绚烂发挥到了顶点,变奏之后,乐曲返回到一开始的主题上,给人一种循环不已,无始无终的感觉。作为主题的咏叹调是一首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后面的30次变奏并不是对主题的直接演绎,而是针对主题的“低音线”(Bass line)的变奏。所谓“低音线”是指主题中的低音和声部分。由于当时常见的羽管键琴有上下两排琴键(所以有“双键盘的羽管键琴”之称),上一排琴键是高音区,主要由右手演奏,负责弹奏主要旋律;下一排是低音区,主要由左手演奏,负责弹一些低音和声,以便和高音部分相呼应。
  当时的作曲家写乐谱时会将左右手负责的音符分开写,所以左手负责的低音部分的主题就叫“低音线”。《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即那段咏叹调,其“低音线”只有32个音符,而巴赫就是在这32个音符的基础上进行了30次精彩绝伦的变奏。30次变奏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逢3(即第3、第6、第9、第12直到第27)的变奏都是按“卡农”(Canon,同一个旋律在不同的声部上先后出现,类似于合唱中的轮唱)的格式写的。这些卡农的声部之间的音高差也是严格地逐渐变大,从第3变奏的“同度卡农”(同一个旋律在同一个声部上先后出现),到第27变奏的“9度卡农”(同一个旋律在相隔9度的声部上先后出现)。另外,比如第1变奏是按库朗舞(Courante)的节拍写的,第7、第11变奏是按吉格舞曲(Gigue)的节拍写的,第10变奏是一首小赋格曲(Fughetta,“赋格”是同一个主题变化出来的几个旋律在两个声部上彼此应答的曲式),第16变奏被巴赫写成了一首法国式的序曲(Overture),最后的第30变奏更为离奇,巴赫用“混成曲”(Quodlibet,几个旋律同时出现)的方式,将当时流行的两首民歌“我离开你已许久”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融入了变奏之中。可以说当时的音乐家能用到的作曲技巧巴赫都用上了。在仅仅32个音符的基础上,巴赫用他的天才给我们建造起了一座华丽眩目的音乐大厦。
  二、纯净的宇宙结构的和谐与平衡
  在30个不同形式的变奏中,快的地方仍然是行云流水,落叶秋风。慢的段落却是沉思冥想,博大深厚。每个音都不苟且,每一句都充满内涵,每一段都表达了不同的意念。作为一首变奏曲而言,其规模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它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有一段评论这样说――“……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由这样一个狭窄的基础,巴赫构筑了一座精致而又宏伟的大厦,其间包括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样式:卡农、赋格、舞曲、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等”。后人对这一作品有种种解释,有人认为这三十个变奏表现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幽微之处,有人则把这三十个变奏想象为人生的各色场景,还有人将其解释为表现巴洛克宫廷的三十幅风俗画……等等。
  三、内在的精神体验的运动与静谧
  主题(Aria)咏叹调本身是一首萨拉班德舞曲,音乐的性格舒展优美。它的织体简明清晰,右手演奏抒情的旋律,左手则以简洁的和声伴奏衬托。然而,咏叹调的优美旋律对后面的变奏并不重要:右手的声部旋律中,其主题动机或其他音乐要素与后面的三十个变奏没有任何的关联。这里,真正与这些变奏发生联系并成为变奏曲基础的是左手声部所显示的和声进行,尤其是开头四小节中下行的低音线条。这首作品采用的变奏方式是比较少见的一种方式:利用主题(Aria)的低音线条进行变奏。所有的30个变奏中,可以每三个分为一组。每一组都是由一个抒情性较强的变奏、一个炫技性较强的变奏和一个卡农变奏组成。在这首哥德堡变奏曲中,巴赫表现出了对各种体裁音乐的驾驭自如,充分地展示了卓越的作曲才能。
  巴赫打破了在早期巴罗克时期作者写一部基于低音主题的变奏曲的做法:先对主题作一简单的陈述,然后写出大段的变奏,在他的《哥德堡变奏曲》中,巴赫不仅从头至尾保持了基本的平衡乐句结构,而且通过他的变奏织体,音型加强这一结构,这种整体的方整性组合构建了《哥德堡变奏曲》中真正的“现代”或“古典”的成分。总之,在马歇尔看来,平衡的乐曲结构,简洁的和声,舒缓的和声节奏以及相应产生的主调音乐倾向已超出了巴罗克音乐语言,具备了新音乐――“前古典音乐”的风格特征,表明巴赫有意识的采用新音乐的要素来丰富自己的晚期创作。从他乐于面对新音乐,善于接受新风格来看,巴赫应当被视为一个“革新主义者”。《哥德堡变奏曲》体现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精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陶红.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艺术特色.北方音乐[J].2010,11.
  [2]杨亮.历史的凝固与再生――谈《哥尔德堡变奏曲》之演奏版本比较.民族音乐[J].2005,2.

标签:巴赫 变奏曲 音乐 哥德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