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福语 > 正文

解读祥林嫂之语 祥林嫂经典语段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倡导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经典: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尤其是关注祥林嫂这个没有话语权的劳动妇女的语言,以更加深刻精准地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经典作品 探究与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26-01
  
  《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漫天的飞雪中,在众人热烈的祝福中走完了其悲剧的一生,也走进了我们深受震撼的心里。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音容笑貌,还是言谈举止都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冲击着我们。但纵观前辈的参考、同行的探讨,他们大多聚焦于文中精彩的肖像描写、文化意蕴深厚的细节描写,而绝少探究祥林嫂的语言描写。笔者试从祥林嫂的语言这个角度作一解读,以更加深刻精准地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的社会意义。
  一 初到鲁镇――沉默寡言
  我们顺着人物的轨迹来看,祥林嫂初到鲁镇,课文是这样写的:“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这是对祥林嫂语言的侧面描写,但“借一斑略知全豹”,寥寥数语,我们就可知道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勤劳、善良、朴实的祥林嫂在生活中是没有言语权的,她处处处于被动位置。连说话也是“别人问了才答”,且“答的也不多”。初到鲁镇,祥林嫂没有主动说一句话,她是沉默的。她存在的价值就是没有懈地做工,做一个安分耐劳的奴隶,这大约也是她丧夫后最圆满的理想了,因为她的“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脸”。
  二 再到鲁镇――絮絮叨叨
  祥林嫂再到鲁镇,情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间人卫老婆子还未说完,祥林嫂就絮叨:“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并且在后文还有一段几乎完全相同的反复,而“我真傻”前后共反复四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她为什么要反复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细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正是这不断的反复说明她的不幸,说明丧子对她精神的打击有多沉重,几乎将她整个人击垮。祥林嫂人生中的不幸接二连三,第一次丧夫,她选择承受,选择沉默;第二次丧夫,她依然选择坚强,因为她还有儿子可守。但是“失子”却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在那个“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时代,儿子就是她的天啊!这是她生命中情感上无法承受之重、无法承受之痛,于是她只能神经兮兮地逢人便诉说自己的痛苦。这样的人本该得到人们的同情,但结果呢?她只是那个社会的一个异类,是人们眼中不干不净的玩物。另一方面,祥林嫂的这些语言也如一面镜子,照出了鲁镇上人的冷漠、麻木与空虚。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故事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来作为自己无聊生活的一种调料,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他们比狼还冷酷啊!至于她与柳妈的对话,无非是为后文人们进一步取笑她作铺垫;同时,柳妈的话也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恐惧中,加深了她的悲剧性。这样的语言描写真是传神!
  三 走向死亡――无限疑惑
  祥林嫂走向死亡前,与“我”还有一段简短的对话。现摘录如下:“你回来了?”“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就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是一连串的问句,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唐荣昆先生在《关于祥林嫂的死》一文中说,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祝福》是《彷徨》集中的第一篇小说,其时,作者已侧重考虑在那个“铁屋子”里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以其悲惨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总之,解读祥林嫂之语,让我们感到经典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常读常新,并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唐荣昆.关于祥林嫂的死――也谈《祝福》的思想和艺术[J].名作欣赏,1986(4)
  〔责任编辑:王以富〕

标签:之语 解读 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