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寿词 > 正文

农民春晚舞台【农民“角色”之转换凸显农村文化舞台新亮点】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众所周知,国家高度重视送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四下乡”活动,旨在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远山区群众的各方所需,赢得各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赞许。文章就“送文化”下乡后农村群众对文化所产生的“四大转变”效应加以浅述。
   关键词: 角色转换;凸显;文化舞台;新亮点
   如今,持续多年的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送春联下乡是各地乡镇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深受群众欢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几年的巡回下乡活动的开展,着实为当地百姓送上可口及时的精神食粮,但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送”乡镇的演出与活动一年仅有一次轮回到部分乡村,而且活动都是到年末安排下乡,尤其是,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村农民更难及时得到自己所需求的文化食品。随着农村对文娱活动渴望的不断增强,这种难以解渴、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那么,农民由等“送”“文化到自己“种”文化的角色过渡与转换,这还需要一个引导、组织、发展的过程。笔者以为要突出“四转变”、“四注重”。
   一、由零散的文艺爱好者向有组织的骨干的团队转变
   注重本地文艺骨干队伍的培育,以小变大。各地文化部门要因地制宜如何把单纯的“送文化”转变为既“送”为“种”呢?怎样把“三下乡”变成“留在乡村”?培养和激励“乡村艺术家”,真正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1、组织创作队伍。把挖掘优秀传统技艺与创作反映时代生活节目相结合,才能突出农村干文化节工作的主旋律和中心点。有了文艺作品的创作,才有文化活动的生命力。以乡镇文化站干部、中小学教师和农村知识青年为骨干,加强平时的业务培训和辅导,提高创作水平,上级文化专业部门,对基层的提交的第一手文艺作品进行筛选和加工,对民族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每个乡镇每月都创作出几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自编自演,深受群众欢迎的节目。市文化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传统节目的收集和改造,集思广益,集腋成裘,以提高节目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成为内容健康、可亲可敬的艺术精品,为本地打造出反映农村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来,并在农村普及推广和演出。2、组织活动队伍。活动开展得如何?有何凝聚力、持续力?就在于活动能否吸引人?能否得到群众的共鸣和参与?有了群众自发参与和支持,活动就如雨后春笋般,其活动才具有价值和极强的延续力,文化活动群众队伍是根本,是主体。要引导本地的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没有队伍,就没有群体,活动就不能得到普及与推广,显得苍白无力,就失去了文化活动本身的意义。几年来几支长期活跃在建德市下涯镇的文艺骨干队伍,在多次活动开展中已村活动辐射到本镇各村,起到很好的带动效果。譬如:下涯镇春秋村村民每逢春节元宵节自发组织“妇女花棍舞”,“手提龙灯舞”为农家祈福,下涯村的业余书法队伍,自发组织在春节期间,到各村设点为群众义务书写春联等。下涯马目、大洲等村成立红白喜事坐唱班,老年腰鼓队、军乐队等自发的业余团队,这些队伍由各自农民组成的演出队走村串户进行表演,吸引了群众观赏。这样既丰富了“平时有活动,过节有活动”,也方便了群众需求,陶冶性情,这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转变过程。
   二、由文艺骨干从观众向主角转变
   几年的实践证明,由“送文化”转向“种文化”过程过渡,让农民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唱主角,以自娱自乐来展示自我、充实自我、陶冶自我。必须注重活动阵地建设和利用,以固强基。没有阵地,文化活动就没落脚点。在充分发挥文艺骨干队伍优势的同时,还要综合利用集体、单位的各种场所作为文化活动点,以阵地为舞台,以舞台促活动,把各地农村闲置的房舍、社屋和旧戏台、礼堂等进行改造,添置设施;充分发挥运用镇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不少乡村把操场、堂屋利用起来,解决了活动的场地问题。与此同时,要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在各具特色的一镇多队,一村一品农村乡土文化骨干队伍为基础,到各地开展形式众多,异彩纷呈的巡回交流与演出,以“农民文化活动”载体为依托,将个自的业余文艺队伍为主体,变观众为演员,成为村乡镇自己的送文化,使之成了“种”文化的“沃土”。只有这样,农村文化也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农民平时有了自己的活动和节目,犹如“如鱼得水,放水养鱼”。农村文化阵地也自然巩固了,活动开展也会正常了,才能在根本上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环节上提升。
   三、由业余爱好者向专业化队伍转变
   注重特色文化培育与活动实效,以守为放。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扶持引导,要在各镇村发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引势利导,把各地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农村乡土文化充分展示出来。让众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乡村艺术家”,把培养农村文化骨干作为“种”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些文化骨干的带动下,农民成了农村文化的主角。如春秋村农民喜欢打花棍,通过多年的培育,现在该村成为本地唯一的“女子花棍队”,如能通过精心编排与打造,使这支纯朴的花棍队能渐趋向成熟,由业余的渐向专业队伍迈进。同时,农民文艺队伍要根据农村的真实事件,自编自演适合农民口味的节目,向农民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市社会治安形势的好转、计划生育工作的升位、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本地业余队伍的基础上,虽然从人员的演艺水平和节目创作质量而言,比不上专业队伍,但能为本地的文化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几经实践和磨砺,这些活动,让深处农村最基层的农民在娱乐中受到教育,真正体现了农村的文化“专业”队伍,在广阔的农村有了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有了他们在劳作之余的精神乐土,有了他们的表现自我的舞台,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经济建设的进步和文明乡风的形成。
   四、由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
   注重借“送”为“种”的文化新举措,以旧变新。要积极当前农村文化新机制,要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为契机,把文化繁荣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只有农村文化发展了,中国的文化才能健康有序的向前推进,要切实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农村往往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高低和活动经费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常常出现“昙花一现”的文化怪圈,农村文化如同海市蜃楼,让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目前,还有不少地区将以电视作为唯一的精神食粮,没有相应的文化活动,显见文化生活的贫乏与单一。所以,笔者建议农村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工作部门,要将文化作为一种长效机制来抓,要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考核机制,形成文化多投入、多规划、多发展的多元长效机制,将文化由软变硬,抓文化同抓经济工作样齐头并进,这样,文化工作才能由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否则,中国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将会受到制约。要真正将文化工作列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上来,首先是领导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再次是引导群众的积极参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变被动为主动,文化工作的开展一定会如火如荼,如日中天。
   总之,广袤农村是文化工作的沃土,群众是文化的种子,坚信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一定会成为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实践推动者,文化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定会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农民的角色换位定能呈现出农村文化舞台新亮点。
  
   (作者简介:毛有成(1967.02-),男,汉,浙江建德人,大学本科,浙江省建德市下涯镇综合文化站,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标签:凸显 新亮点 角色 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