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助学贷款 > 正文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下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真实动机研究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为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确保公众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对其进行监管,确保其规范运作,从而保证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然而在上市公司特别是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中,为了使公司符合监管的规定,满足公司股票、债券流通的需要以及高层管理者薪酬需要,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公司的财务报告,误导信息使用者,因此,如何辨别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其掩盖在财务数据下的真实经营状况对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财务困境;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19-03
  1 研究背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逐步完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成立时的8家上市公司发展到今天沪深两市2100多家上市公司。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确保公众的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确保其规范运作,从而使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得以保证。在上市公司运作过程中,为了使公司符合监管的规定,同时为了满足公司股票、债权流通的需要以及高层管理者薪酬需要,上市公司往往会对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加以粉饰,由此就产生了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理论界和经济界兴起的课题,在国外经历了30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许多经典的理论,而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还主要是引入国外的理论,以此验证我国证券市场上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与西方国家相比成立时间较短,相关的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和盈余管理事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投资者利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相关盈余信息的披露,我国通过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和证券市场相关监管机构,来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其往往希望通过进行盈余管理来达到调整或履行与相关利益人签订契约的目的,作为直接接触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盈余信息的管理层有较为强烈的现实动机去进行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往往会造成企业各方利益所有者收益的重新分配,严重时甚至会产生舞弊或欺诈,从而给上市公司的投资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模糊上市公司业绩误导投资者的财务造假案件,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在国外“安然事件”后出台了萨班斯法案,用来约束管理者通过操纵公司的会计盈余来增加公司财务报表利润、增大公司经营风险,将公司风险过大地转嫁给投资者的行为。在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造假案件,如琼民源、郑百文、蓝田股份等都是通过会计盈余的处理来调控企业的利润,给投资者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然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成立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很多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留下了空间。
  而作为财务困境公司,为了从会计报表上对其相关指标进行粉饰从而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或者避免公司被退市,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加强烈。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从理论上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下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其盈余管理行为,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支持。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现行西方财务理论认为,那些存在财务困境公司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做出增加收益的选择,通过调增会计盈余来保全职位,同时减少公司董事会及监管部门的干预。
  Burgstanhler与Dichev(2007)通过收集美国Compustar数据库中所有公司1976-1994年年报数字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指出样本公司存在普遍的避免出现盈余下降或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估计盈余在未经管理前将出现小额下降的公司中,有8%左右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盈余增长,同时30%-40%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正的盈余,公司主要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来避免盈余下降或出现亏损。
  Gilson(2003)通过研究财务困境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更迭,发现在给定的任何一年,52%的样本企业在财务重组期间会发生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
  Peltier-Rivest和Dominic(1999)通过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127家财务困境的应计会计选择,发现财务困境公司在非例行高层变动的年度有动机采取减少收入的会计选择。
  Zucca Linda,Campbell Dvaid(199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公司在其经营业绩低于同行业或市场水平时,倾向于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以通过“大清洗”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研究指出,这些计提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有48%在第4季度计提,而另外有39%的公司没有披露在何时计提。通常来说公司的年度预算考核及审计等事项会发生在第四季度,从而表明公司管理层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Louis and Cheng(2002),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协定兼并协议前,企业往往会存在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且其盈余管理的规模与其兼并的规模正相关,而在企业兼并后的企业业绩下滑也可以由企业兼并前的盈余管理来说明。
  西方学者Herman(2003)通过研究发现,公司往往为了避免其业绩下滑而进行各种的盈余管理,而进行债转股,或通过长期资产的投资以及处置时间的安排等手段,往往是企业选择的利润平滑以及降低权益负债率的主要盈余管理手段。他通过研究发现资产出售利润与管理当局盈利预测误差之间往往负相关,管理当局往往运用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降低盈利预测误差的动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大多数表明了在发生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出于个人薪酬或者其他考虑,进行了一定的盈余管理。
  2.2 国内文献综述
  对于国内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国内学者分别从其盈余管理的动机、采取的主要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陆建桥(1999)将亏损公司定义为财务困境公司,选取沪市1992-1997年2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指出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在首次亏损年度存在着调减盈余的行为,而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存在着调增盈余的行为,由此指出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退市,在出现亏损的前后三年内均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
  柯甫,薛韬等(2008)通过选取我国A股2004-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指出包括微利上市公司、亏损上市公司在内的有可能出现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均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非经常性损益的计提与转回成为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一项重要措施。
  刘克涛(2010)以2007年到2009年深沪两市高科技产业ST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以高科技行业相对盈利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警模型,从而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徐焱军(2010)在其博士论文中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动因两个维度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季度分布特征,并通过检验我国2003-2008年度沪深两地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明显的季度分布特征,第四季度与前三季度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和检验公司在亏损年度、股权再融资年度和进行中期审计情形下盈余管理的季度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公司盈余管理的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因等。
  李伟、张然(2011)研究了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及管理者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并非主要发生在财务困境的公司,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可能性和余额显著提高,不仅扭亏是利用债务重组收益的动机,避免亏损和业绩下滑也是上市公司利用重组收益的重要动机。
  通过目前国内的研究文献来看,现阶段专门针对财务困境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的研究模型来表明其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或者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所采取的某一类手段。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拟系统地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下的盈余管理动机,为投资者、债权人进行投资时,分析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是真正通过重组或变革经营方式具有了投资价值,还是面临破产的财务报表粉饰提供借鉴,从而有利于促进资本流通市场资金的安全。
  3 盈余管理与财务困境
  3.1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与会计操纵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并不违反会计准则;而后者则是管理者通过使用违背会计准则的方法进行利润作假的行为,会计操纵超越了会计准则、法规的范畴,最终会损害公司自身及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对于盈余管理本身来说,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袁明哲(2010)指出盈余管理主要是指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各种方法对会计规范加以利用,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其目的是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
  (2)盈余管理特征。
  ①兰添(2010)认为盈余管理的操作主体是公司管理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无论是董事会、总经理还是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披露者,他们都对公司盈余报告披露过程施加了重大影响。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往往通过变更会计估计、选择会计政策、安排交易时间和方式等,来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披露的不完全性,都为他们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②盈余管理是以损害公司利害关系人利益为代价来实现高层管理人员或者少数股东利益的管理行为。虽然盈余管理本身并不一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客观上它歪曲了公司的经营成果,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收益的理解,影响了利害关系人的决策。公司管理当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
  ③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有时使用会计手段,有时使用非会计手段,但无论其采取何种盈余管理手段都带着特定的目的性,是一种故意行为。
  3.2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分析
  (1)契约理论。
  Ball(2006)认为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的双方是公司的内部管理人以及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的监管部门,前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而后者则是外部信息的使用者。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中,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与内部管理人所设立的管理契约和报告规则等都会事先做出规定。但是由于契约性和不完备性的存在,常常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矛盾,同时企业的许多契约不仅以会计盈余作为签约的基础,还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主要依据。由此,使得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盈余水平,而采取措施进行盈余管理,便产生了盈余管理行为。
  (2)信息传递理论。
  仅从契约观的角度还不能完全解释盈余管理为什么会持续存在。
  Amy(1987)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从另一方面揭示了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原因:企业管理者控制着经营的全过程,并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企业管理者相对于其他信息使用者而言,拥有更充分、更及时的信息,甚至包括那些永远不被外人知晓的关于公司经营状况、现金流向和发展前景的私人信息,而企业的外部缔约方由于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或者受制于成本效率原则及法律、技术等因素的约束,无法亲自获取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而只能借助某种经济可行的方式来了解企业的信息,并据以进行经济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要想让经理层能够把公司的业绩信息通过财务报告恰当地传递出来,会计准则就得允许经理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判断,利用他们对公司业务和发展机会的了解,选择与公司业务状况相匹配的报告方法,进行适当的会计估计和披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作为信息重要沟通形式的会计更具有决策价值。然而,赋予经理运用主观判断来选择某些会计政策的权力,也给经理们创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他们选择的报告方法和进行的会计估计有时候不能够准确反映公司内在经济状况。现阶段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来对股票进行估价,这就刺激了经理操纵盈余,试图影响股价的短期表现,从而使得盈余管理行为持续存在。
  3.3 财务困境相关理论分析
  3.3.1 财务困境公司的界定
  在国外普遍将公司破产作为界定财务困境公司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中国,虽然《企业破产法》早已试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破产上市公司的案例,同时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即使上市公司面临破产,也会有其他公司接收该公司,以实现买“壳”上市,因此使用国外的研究方法来界定财务困境公司在我国不具有可行性。
  在国内现有的研究中,有时将公司被特别处理作为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公司将会被特别处理的情形包括:连续两年亏损、年末净资产低于注册资本、被审计出具无法表示或否定的审计意见以及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条件。董蕾凡,黄卫红(2010)指出在现实条件下,一个公司的股票如果被“ST”,则说明公司的财务困境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在此时投资者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很可能在其被“ST”前,其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程度,而在这种条件下投资者并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无法识别其盈余管理手段,由此可能获得误导的信息,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将上市公司中在某一年度出现较大亏损(一般为亏损为10%以上的)且伴随着财务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公司,以分析这部分公司,在盈利能力出现下降前、后的表现,以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手段,从而揭示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3.3.2 形成财务困境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市场,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中,竞争更为激烈,上市公司会由于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战略的转变或者自身经营管理决策的失误等原因而发生亏损,面临财务困境。总体来说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根源于内外部两个因素。
  (1)导致公司财务困境的外部因素。
  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发展不再与其相适应。在影响企业的各种外部因素中,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外部环境会经历从繁荣期到萧条期的变化,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困难,从而导致亏损,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中。
  ②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在上市公司中,外部的法规政策对其影响深远,如果能够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减轻公司的税赋负担或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如果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加重了企业的税赋或限制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就会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困难,增加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③竞争对手之间的激烈竞争。在现阶段,我国一直在扩大市场经济规模,在同一生产领域或细分市场上公司会面临着许多竞争对手的竞争,如果在竞争过程中,竞争对手由于工艺改进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或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就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
  (2)导致公司财务困境的内部因素。
  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其经营和结构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要想使企业健康成长,需要生产、销售、售后以及各项发展战略的有机配合才能实现。在上市公司内部各种情况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发展,一旦企业的资本结构失衡或者出现重大的经营决策失误都可能会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中。具体来说可能导致公司财务困境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债务资本与债权资本结构失衡。如果上市公司的负债资本过多,资产负债率过高,就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如果一旦投资无法弥补债务资本的成本,就会出现财务困难,而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公司的财务困境。
  ②公司的主营业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收益能力不强。一个公司的收益能力不佳,会使得其无法弥补企业的全部成本费用,出现亏损,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尽快改善,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中。
  ③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公司在某一方面蒙受巨大的损失,这也是公司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上公司面对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只有正确处理各种问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陷入财务困境中。
  4 财务困境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在财务困境公司,由于其面临着盈利或者是偿债压力等多方面的困境,往往会通过进行盈余管理来改变公司的困境,从而为外界提供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较好的信号,其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4.1 扭亏为盈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前文中,本文将财务困境上市公司界定为已经发生了亏损并且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公司。由于已经发生了亏损,为了保证其在下一年度能够获得足够的盈利以实现正的利润,从而避免公司被特别处理。因此在亏损发生的当年和下一年度,财务困境公司都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孙芳城,彭晓(2010)指出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在亏损发生的当年多计费用,以减少以后年度的费用,提升盈利水平空间,同时在亏损后的一年多计收入、少计成本费用,以确保其实现盈利,避免公司被特别处理。
  4.2 基于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
  专家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如果财务困境公司管理者能够确信获得对债务契约违约的放弃权,就会增加当期利润,反之,如果放弃权被否定的话,而且有可能导致债务重组或者重新商定债务,公司往往会减少当期利润,以期在重组行为完成后,能够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
  4.3 推卸责任的盈余管理动机
  在公司发生较大的财务困境时,往往表明公司的经营、管理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在此之后往往会通过债务、资产的重组来重新获得盈利能力,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人事的更迭。在公司人事更迭后,新任管理者往往会对以前年度的不良资产进行清理的机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洗,以将公司过去的经营责任及清理过程归咎于原来的管理人员,同时将过去的问题以此为借口全部暴露出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了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了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主要表现,并分析了财务困境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较好地揭示上市公司特别是在某一年度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在亏损的当年及以后会计期间进行盈余操作的主要动机,从而提示公司的真实财务数据,使投资者能够从公司披露的各项财务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决策的失误。
  参考文献
  [1]Amy Hing-Linglau.Five-state Distress Prediction Mode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7.
  [2]Ball,R,Shiva Kumar,L. The Role of Accruals in Asymmetrically Timely Gain and Loss Recognition. Acc Res,2006,44:207.242.
  [3]FASB.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FAS No. 157. 2006.
  [4]Peltier-Rivest,Dominic. The Delterminants of Accounting Choices in Troubled Compan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Autumn 1999,Vol. 38,Issue 4.
  [5]Zucca Linda,Campbell Dvaid. 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 Downs of Impaiared Asset. Accounting Horizons,1992.
  [6]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7]柯甫,薛韬,孟庆祥.上市公司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5):16-18.
  [8]徐焱军.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特征研究[D].博士论文.暨南大学,2010:1-122.
  [9]袁明哲.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2-32.
  [10]兰添.基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10:18-49.
  [11]董蕾凡,黄卫红.我国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研究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16).
  [12]孙芳城,彭晓,彭启发.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评价[J].财会月刊,2010,(23).
  [13]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09,(7).
  [14]李伟,张然.债务重组准则变更、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7).
  

标签:盈余 动机 困境 公司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