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开放数学课堂,培养创新能力 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开放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或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形式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释放出来,就必须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全程开放。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作为一节课的统领,也存在着开放性。在教学中,可能发生教学目标设计之外的情节,学生会突然提出和教学内容无关使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有经验的老师意识到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法对它加工后,才能被学生掌握,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币硬币的五角钱是黄色的,其它是白的?”这时,老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不搭调,反而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在讲完本课内容后,让学生把不懂的、不清楚的问题都提出来,共同解决。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支持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对它加工后,才能被学生掌握,所以,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开放性、正确性、科学性和阶段性。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和扩展性
   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因素,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要具有广泛性和扩展性,任何问题不能让学生有一种方法或一种答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求多种方法。课结束时,也不要急着得出结论,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完美,让教学内容永远敞着口,使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开拓解题思路,训练创造思维。比如:19-12这道算式,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叙述方法表述这道算式来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1)19减去12等于几?(2)19减去12还剩多少?(3)12与什么数的和是19?(4)12比19少多少?(5)19比12多多少?(6)12加上什么数等于19?12加上什么数等于19?类似这样的练习,解法和说法越多,越能有效的沟通知识和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教学内容应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多创造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来学习数学,依托儿童的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知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创新意识。一年级学生有这样的一个题:“小朋友排队做操,小红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6个人,这个队有多少个小朋友?”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这个题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让学生画图或真的站站队,把数学问题转化成熟悉的生活题。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
   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获取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必须遵循方法的科学性、启发性、全面性、开放性等原则。谈到开放性原则,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
   创新意识有两个基础要素,一是需要,一个人如果对一个对象无兴趣,那么就难以激起创新意识;二是冲动,创新意识是意识的一中表现,是情感的一种升华。所以教师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为学生学习兴趣开放。如: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等,可以教师来讲解,而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柱、圆锥等教材时,教师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做一做,亲自试验,亲自推导,总结归纳,调动多种感观,使他们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有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才能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比较、去发现规律、去解决问题、去发展创造思维。
   2、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探索创造思维“开放”
   创造是现代人本质特征,每个人都蕴藏着潜在创造力,需要挖掘和开发。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以研究着和创造着的身份去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质疑问题,教师要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另一方面,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求异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直觉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卓越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克服意识障碍和定式心理,寻找最佳解体途径,把繁琐的思维能力提高到直觉思维。例如:应用题“枫叶服装厂接到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百分之四十,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几天?”这道应用题初看很繁琐,但如果捕捉到题目条件和问题的本质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单刀直入,直接触及问题实质,就可一步做出此题。这样可以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种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
   四、课堂练习的“开放”
   课堂练习的设计首先要注意知识的纵横练习,展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准备练习能反映知识发展的线索,提示知识间的联系;常练系能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去探索求知;巩固练习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形成能力。其次练习的设计要避免单一性,要设计一些形式新、解法活、开拓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练习题。最后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自由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允许学生在那些教育价值相同的问题里自由选择。教师可以这样要求学生:“这些题目有的难一些,有的简单一些你们可以自由选做题。”比如:学习“接近整百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倒入新课:请大家任选一组算出结果,比比谁做的又快又对。
   A组:236+99 B组:236-100
   768-198 768-200
   364+297 364+300
   268-199 268-200
   通过观察,大部分学生多选择了B组。于是老师问:“为什么这么多同学都选择了B组题呢?我们能使A组题也简便吗?”由于准备练习注意了开放性、自由性,是教学的导入也恰到好处,生动自然。
   五、教学手段的“开放”
   我们在教学重要科学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他们弥补了传统的教学不足之处,把静态变为动态,把难以在课堂上展示的事物,变得易于演示、直观形象,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师生关系的“开放”
   创造,需要无拘无束的气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自由的呼吸”。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它们变成驯服的羔羊,他们带着不满,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反抗。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环境里,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才会乐观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应从“权威”的心态中走出来,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构建着、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协同者。建立生动、活泼、互助的课堂教学环境。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用设计好的框框去套每一个学生,而要大胆开放,敢于探索,善于启发。最后,教师要善于鼓励机制,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七、问题选择的“开放”
   创新的重要标志是数学问题的提出。教师的精力很大程度都花在开放式问题的选择上,把握好开放式问题的选择策略可以事半功倍。
   开放式问题是“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的一个中间平衡支点,不能因为开放式问题的教学而放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巩固,离开了双基,所谓的开放式问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对开放式问题的教学选择必须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备课时要对全体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大致估计,选择那些接近于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是通过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应使学生能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而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之一便是与文本内容相匹配,将典型的例习题进行适当的改造就可以获得。
   实现课堂教学的全程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在教师。所以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接班人。

标签:创新能力 课堂 培养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