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300字作文 > 正文

中西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差异的探讨 中西文化中面子理论的差异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面子――这个脸面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 它抽象, 不可捉摸, 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它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 然而, 这个看似一听就懂的面子,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想就觉得糊涂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中外学者针对面子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如今面子这个词已被不同领域的学者―社会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 但是在不同的理论就有关面子的基本概念却远未达成共识 “面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简要回顾了东西方的面子理论,并对其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一) 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
  
  西方学者Goffman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面子提出看法,他指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戏剧理论,他将整个社会比作一个剧场,所有人都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在台前,人类表现出前台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期待下的理想行为,以博取他人的赞许,而在台后,不想被观众发现识破的行为称为后台行为,是人们刻意隐藏的内在部分, 在演出部分中能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前台行为便关系到表演者的颜面。“面子策略”是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而“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也就是说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Ting-Toomey在其“面子磋商理论”中将面子分为自我面子和他人面子,认为不同文化对自我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自我呈现不同的样貌,进而导致了东西方面子概念上的差异。Brown和 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 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 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 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和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 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 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 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
  
  (二) 中国人的面子论
  
  早期中国学者对面子的研究出自于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直到40年代胡先缙才将面子以社会科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称为面子研究的开端。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和“脸”。胡先缙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脸”指的是社会对个人内在道德品格的评价,而 “面” 则是籍由种种努力获得的外在成就,如地位,财富等。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正如Peccei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3]。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 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人际和谐。
  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 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具有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它们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例如仁义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 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 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 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
  
  (三)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自然会有所差异,Ting-Toomey指出的西方个体主义的视角下,面子与私下的我较为接近,注重与外在社会的互动后产生个人的内在的行为标准,在东方集体主义的文化下,公开我与私下我具有一段差异,东方的面子概念较注重在整体价值下个体外显行为的面子,如同陈之昭所指出的“自我摄入的对象”,中国人的“我”可能也融入“大我”的性质,并不只是单一独立的个体。何有晖在1976年对面子的定义是“面子是个人基于他在社交网络中所占的地位、合宜的角色表现与被人接纳的行为操守,而从他人获得的尊重与恭敬;个人所获得的面子乃视个人及其关系密切者的生活举止与社会威望是否吻合而定; 而在两个人交往的情况,面子可说是一种相互的服从、尊重与恭敬, 是双方都期望获得,同时准备回报的”。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中西方面子观的最基本差异在于上下关系,亲近他人。
  
  (四)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之成因
  
  这种差异与中西方人们所受的教育及行事方式有关。“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西方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很在意。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 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言谈举止,办事风格,只要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其传统文化体现一个“争”字:即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与之相反中国文化体现的是群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其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这是导致中西面子理论差异的根本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面子”是一种礼貌现象 ,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 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冲突的因素, 从而加深交际双方间的理解, 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标签:中西文化 差异 面子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