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400字生作文 > 正文

[建构有质量的儿童“读经”课堂]智慧课堂平板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郭初阳的《弟子规》课堂实录(见2011年第8期《人民教育》),为我们从教学的角度探讨有质量的“读经课(堂)”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建构有质量的“读经”课堂,需要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一定的教学技艺。“读经课堂”对教者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者对教学内容,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做到“知之深”。引导儿童读经,教者首先自己要走进“经”中,对教学内容要有深切的体验,然后才可以谈引导学生如何读。郭初阳老师之所以能围绕《弟子规?入则孝》确定了“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孩子记住的6个字、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6个字”等核心教学内容,这和他对《弟子规》的深入研读是分不开的。不知其中滋味,焉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势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看郭初阳老师的课堂,他的确做到了对文本和学生的“知己知彼”,从而在一个清晰的思路下展开自己的课堂教学。读经课堂的教者就应当“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二是要求教者熟稔教学对象的当下经验,了解单个学生,以及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状况。国学经典离学生的日常学习距离较远,读经课堂教学要有“质地”,不至于沦为泛泛的道德说教,需要我们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读经的一般体验加以了解,郭初阳老师用了表格调查的办法,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学生对《弟子规?入则孝》的课前阅读体会,并据此展开课堂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三是要求教者准确定位自身的课堂角色。作为一名激励者、引导者、组织者,郭初阳老师搭建了一个众人自由表达的对话平台,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倾听来自学生的阅读心声,尽可能引导不同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同时教者又审慎地把自身的价值观在师生对话的平台上自然展现出来,使课堂言说在开放的对话情境中变得更为丰富。当下的读经,要不至于陷入文化保守的历史倒退,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使课堂呈现出自由、平等、民主的现代气息。读经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定位很微妙,需要他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价值中立和价值引领之间自由游走。郭初阳的《弟子规》课堂上,在探讨“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环节,有学生表示曾经见过有人依然住在父母坟墓旁边,并在老师的追问下表示了对这类人行为的尊重,此时,郭初阳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多种情况可能并存的现实,并指出“能够践行自己所信奉的原则,把它做出来,这是厉害的”。既有对现状的价值中立,又有对固守信奉这一行为的肯定,将价值引领自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再如,课堂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朱正阳同学的感想,同样也是对一种价值观的肯定。
  总之,任何一种读经课堂的呈现方式背后,都联系着教者的教育哲学,有思想的教师,他对所读之“经”的价值体认、对儿童读经意欲何为等核心问题皆有自己的独立主张。探讨儿童读经课堂,必须从表象深入到教师观念的里层,探寻个人的教学行为和主张在社会公共价值平台上的合理意义。
  关于儿童读经,笔者尚有几点想法,略陈一二。
  其一,在历史之维考察当下的读经现象。是什么让读经重回社会生活,并引发种种热议?不妨从近一百余年来的历史中看读经的命运,我们要看到当初读经之所以淡出历史,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进步,在于发展的社会已经有新载体取代了读经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结果就是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传统的“经”让位给更多的现代学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传统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韧劲和价值。当下的读经,绝非语文学科教学对优化课程内容的吁求那样简单,更多的折射出公众对所读之“经”凝结着的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的看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理性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广泛的共识。因此,取其精华、择善而从的读经,无可厚非。至于是在价值观教育层面,还是在培养学科能力层面去读经,完全可以视不同的“经”的属性而定。
  其二,审慎定位当下读经课堂的教学功能。传统社会的儿童读经被赋予鲜明的社会功能,对提升个人修养亦不乏发展作用,而今读经又志在何方?教者应当看到,儿童所读之“经”,具有多重教育功能,我们的读经课堂究竟要发挥其中的哪些功能呢?首先应当从文本出发,确定其教化的地位,必须对所读之“经”作文本的深度检视,认真思考,这“经”是用作了解历史文化的媒介,还是全盘接受其价值观的“圣经”?是作为文化读本,还是法定教科书?应当在全面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决定取舍,因为每个人的学习并不是虚席以待,而是在主动地建构着自己的意义世界。因此,提倡扬弃着读,批判着读,择善而从。以当代的立场,用历史的眼光,寻求现实的价值。在这方面,郭初阳的课堂多有可取之处。
  其三,将目光投向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读什么经?在传统社会对“经”有明确的内容界定,但在当下,除了专业人士,对“经”的理解已经演变为传统文化经典了。因此,所谓读经,不必拘泥于传统,不妨拓展“经”的内涵,选择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历代故事、诗论文论、诗词作品等等,不妨把眼光放宽一些,从审美的、文学的、历史的等多个角度选择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经典的多样性,《弟子规》是一种风格,而“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又是另一种风格。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进而亲近经典,亲近文化。用美打动了的,何须说教?
  其四,读经教学当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整体有多大?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章节,一个完整的语境,都可以是。笔者强调的是,读经课堂教学应避免琐碎,要注重语境的完整性。如《弟子规》的表达特点是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以阅读时,要注意这一特点,从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较为清晰明白的理解。如“事虽小,勿擅为”要和紧跟着的“苟擅为,亲心伤”联系在一起理解,“出必告,反必面”也只有和后面的“居有常,业无变”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才能使儿童在完整的语境中理解到位。因此,读经课堂教学,要关注所读之“经”内部的层次,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相对完整的语境,在此基础上的整体感知将有助于儿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意会。这就要求教者要把读经的方法教给儿童,有时这种致知的方式比获得最终的意义理解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

标签:读经 建构 课堂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