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50字作文 > 正文

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小学美术教案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开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相结合的美术教学,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真正让美术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62-03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和实践,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真正让美术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
  一、开“源”建“库”,追寻生活之美
  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都不难感悟到教育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美术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精美的图片和富有童趣的“导语”。这些优美的文字、赏析的范画,开启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教材也留下了许多可以拓展和发挥的空间,让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追寻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例如:“四季?美术”是个很宽泛的主题,既是自然主题,也是社会主题。从自然主题来说,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随着四季气候的不同而形成了自然节奏的变化,这是自然对人类智慧与情感的恩赐,也是中外艺术家歌咏赞美的永恒的主题。从社会主题来说,人和自然构成了一种关系,自然是人类的居所,人类是这个居所中的主人,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怎样对待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四季给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创作视野。教师可将四季更替的变化与美术教材内容科学整合。如春季“校园风景写生、植物花卉的写生”;夏季“陶艺、泥塑”;秋季“落叶拼贴、色彩的感受”;冬季“堆雪人、画雪景、雪地画、雪花图案剪纸”等。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柳树绿了。我们就适时安排教学《春天来啦》一课,课前我们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有目的地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感受季节特征,欣赏春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课堂上,在《春天在哪里》乐曲声中,教师设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春天?”学生们情绪高涨,他们惊喜地发现春天就在自己身边。“我在江寺公园里找到了春天,到处有嫩绿嫩绿的小草!” “我在丽丽的衣服上找到了春天,鲜艳的衣服真漂亮!”“我在城河边的柳树上找到了春天。那柳枝都发芽了、变绿了,有的还随着春风舒展筋骨呢!”“我在学校花坛里找到了春天,盛开的鲜花,那么鲜艳,真漂亮!”是啊!置身在蓝天下,沐浴着轻悄悄的春风,闻着花香,抚摸着软绵绵的小草,欣赏着色彩缤纷的花儿,还有什么样美妙的春色描绘不出来呢?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美术课,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观察、欣赏春的气息、春的风采。学生们在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中,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训练了观察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记忆和表现能力。
  二、“活化”情境,体验快乐感受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美好的。为了加深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把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景,有滋有味的生活内容通过特定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其中的乐趣,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一文中提出:“每门科学必须以纯粹经验为之先导,等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创造才能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创设不同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第一学段的学生对小动物、寓言、童话比较感兴趣,就以游戏性活动学习方式为主;第二学段的学生对卡通明星,生活中的事件比较感兴趣,就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第三学段年级的学生对社区发生的事和未知世界比较感兴趣,就以探究性、结合实践学习方式为主。
  创设生活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生活情境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征;二是生活情境力求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三是生活情境力求有新奇感,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四是尽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开发情境资源。例如,在教学《设计生活标志》一课时,教师提问:“你知道标识有什么作用吗?你在哪见过什么样的标识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在超市的楼道里见到过“安全通道”的标志,有的说在公路上见到过“前方学校,减速慢行”、“禁止鸣喇叭”等标志,还有的说见到过包装箱上的“防潮”、“轻放”、“向上标志”等等,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这样的学习情境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三、心灵留言,让课堂充满人文美
  回归生活、回归人本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不是无声的、封闭的世界。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的人。要让“人在世界中”,“人在他人中”,在美术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多向的交流活动,使交流渗透在学生生活化课堂的每一过程、每一行为中。学生通过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互通思想,更好地理解自我,自主建构生活方式,形成自我审美。
  然而在现实的美术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与大班额学生的时间比例,扣除我们10至15分钟的新授时间,假设把剩下的时间平均分给每个学生,那都要以“秒”为单位计算了。而学生们要交流的东西实在太多。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采用了“心灵留言”式美术作业,即让学生在自己作品的周围或背面附加文字,记录自己在创作作品时的感受或记载自己创作作品的经过。这样就拓展了每个学生想对自己说、对家长说、对老师说、对小伙伴说的空间与时间。如陈家辉同学在学习《水墨画动物》一课时,在其作业《池趣》中附上纸条“心灵留言”――“我爱虾,爱吃也爱看,所以画虾时,我很认真,很认真地去比较,看它有什么特点”。他那富有童趣的画面,稚拙的文字留言,正是孩子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在彼此的留言交流中,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活跃了学生们的表现兴趣与欲望。这种散发出非凡魅力的留言式美术作业,很好地凸显了教育的人本建构。
  四、跨界融合,品味美术独特之美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的特点,决定了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美术与生活密不可分,各学科和美术之间更是水乳交融。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这些重要的概念都可以互相借鉴;音乐中的节奏在绘画中也存在;绘画中的质感、线条也可以在音乐中运用。许多笔意、韵律的东西同时出现在音乐、绘画之中。教师可利用各种艺术共通的东西,发展学生的通感能力。如在《千变万化的线》一课中,我们设置了一个与音乐相结合的“听音画线”环节:首先让学生倾听阿炳的《二泉映月》、莫扎特的音乐和运动员进行曲这三段风格不同的音乐片段,学生在用心倾听的同时,手中的画笔在纸上自由运动,作出对音乐的反应。这种即兴活动的重点是体现画面的节奏。然后将学生即兴创作的美术作品挂在墙上,重点探讨不同节奏(平缓、明快等)的音乐分别可用什么线型来表现。
  语文和美术虽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教学内容上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在体现知识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注意知识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例如,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秦陵兵马俑博物馆》,与语文学科的《秦兵马俑》存在极大的关联性。我们可与语文老师联手,协调授课的时间,发挥学科协作的优势。
  在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收集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创作出有创意的、能运动或发声的立体作品,并进行欣赏和评述活动。
  五、活动常新,在生活中创造美
  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为学生缔造一个与其生活、情感、需要息息相关的美术空间,是一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随着“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学校不断深入与发展,为了全方位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我们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美术、想象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热爱生活并创新生活。
  校园美术展览:集美术日记、科幻画、卵石画、儿童画、泥塑、书法、剪纸于一体。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犹如一篇篇无字的佳作,美术现场表演:学生剪的生肖、蝴蝶、花卉顷刻间展现于指尖,一个个“艺术大师”涂红抹绿、挥洒丹青,大有一副气吞山河之势。
  “我的封面我做主”美术作业本封面设计活动:旨在让学生能把每一次作业都当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认真创作,细心收藏,珍藏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借此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美的进取心。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全册教材的学习内容,简要记录需准备的学具和材料,然后进行“我的封面我做主”美术作业本封面设计活动。课堂上,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完整、美观的封面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学校操场上的“彩虹墙”(相当于宣传窗)是手抄报设计展示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这些手抄报集书写、绘画、设计、构图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四好少年”的内涵;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美术日记:学生用图画配合文字形式记录一天当中所经历过的有意义、有趣味性的事情,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扩大知识,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的好形式。我们鼓励学生勤观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结合《江寺小学家校联系本》上的“心情日记”栏目写日记,以丰富美术日记的题材。采用举例法、谈话法引导出学生心中强烈的感受,帮助学生选材,构图作画,用黑色笔描绘和涂色渲染画面。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绘画资料,供学生借鉴。让学生在这些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美术日记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升自己的美育情操。
  舞台美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在学校举行的课本剧比赛中,我们安排学生为本班的课本剧进行舞台美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设计道具、服饰等,最后择优运用于校级课本剧比赛的舞台上。
  总之,在美术课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实施开“源”建“库”、“活化”情境、心灵留言、跨界融合、活动常新的教学策略,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相毅敏.美术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标签:视界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