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保送生 > 正文

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会感恩作文800字高中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和探索,还应高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全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优化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一)指导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结合本校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听课效率。中年级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比较差的。学生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道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是把老师讲的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这样做“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为此,在上某一新课时,给学生介绍课型的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的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而对于复习课,课前安排“预习设置” ,让学生整理本单元知识,使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和独立完成。“先学”除了表现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安排预习,还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指导学生听课,向40分钟要效益
  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0分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到:
  1.要求学生会想。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就要善于设疑,并鼓励学生质疑、多思、善问,从而引发学生自己去摸索规律,解决问题,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要学会听。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听完一节课,概念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位同学的讲话,要听后做出思考,也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养成听的好习惯。
  清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因此,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知识结构网,是整理知识的好方法。通过知识结构网,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三)指导解题方法,培养解题能力
  例题教学,习题教学等,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抓住典型题讲,寻思设疑,引导探索,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生搬硬套,既能使学生获得解题方法,又能锻炼思维能力。如运用有余数除法计算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说出余数应如何处理;根据数量关系,利用除法知识算出标准量进行比较的题目,应提醒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二、高效运用学习起点,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近几年来,随着家长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少孩子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已将部分知识掌握,更有甚至一年级的全册教材几乎全都学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把握学生的起点,在学生学得顺顺当当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钻研教材,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也就是教材的逻辑起点,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一定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在一个阶段中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与其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这一内容在这一册中的位置等等。二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主要内容是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如图形的排列呈现状态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等差数列。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则是:在一年级下册时曾学习了一些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
  (二)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很难一下子就清楚地确定。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在课前寻找学习起点
  在课间或课前通过谈话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些什么,向同学充分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享受学习带给自己的骄傲,同时也是对自己知识的回顾和再思考。比如,在《圆的周长》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意识到学生已经对圆有所认识,所以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发现:100%的学生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90%的学生了解“半径”、“直径”、“圆心”这几个名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需要从头教起吗?当然不用。
  2.在课堂上寻找学习起点
  课前调查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教师,课时量较重,每一课都要花时间去调查是不现实的,而在课堂上寻找学习起点则比较省时、实用。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先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出两个景区之间的距离“5千米”,学生画出了5厘米、10厘米等长度的线段。针对这一活动,请学生给“5千米”与画的“线段”起名,有学生引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再请学生看手表上一个零件并想一想,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说明:不管将实际距离扩大还是缩小,都涉及一个新知识――比例尺。进而,以“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的方式,请学生提出活动目标: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是尺子吗?哪里有比例尺?比例尺有什么用?接着,组织学生探索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当然,在课堂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比较省时而且实用,但对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各种信息看作生成的资源,牢牢抓住并有效利用,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才能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因此,重视学法的研究、探索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们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

标签:学会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