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保送生 > 正文

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状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目前,在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课堂教学设计侧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缺少对学生学习心理机制关注;差分率最高的学校(班级)达45%,师生的关系紧张,教学管理濒临失控的局面。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中学生模仿力、求知欲强、表现欲比较强,记忆力好,课堂应该成为他们积极参与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和实践,获得认知和掌握。一些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水平,很少达到发展性水平,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创造习得的条件,把学得与习得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前初中教学中课堂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存在着以下五方面的问题:一、情景问题常规化,学生参与的兴趣降低;二、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三、课堂活动组织形态单一,学生参与的空间狭窄;四、教学目标超越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变小;五、单一的评价机制,学生参与的愿望丧失。
  一、 情景问题常规化,降低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模式”,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学使得学生感觉“没意思”,没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应承担的角色, 并有能力承担,导致学生参与愿望降低。由于情景问题常规化,缺乏信息差的问题根本没有交流与沟通的价值,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根本不会在乎。
   思考与对策
  学生参与是以学生行为参与为载体的心理活动。学生参与包括了心理投入,而且这是实质之所在。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不愿意做他们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种感官参与并用的学习效率较高,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更能够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实验心理学家证实: 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生会吸收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看的30%;看听结合的50%;所说的70%;说做结合的90%;教别人的95%。 因此,教学形式、内容和完成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提高学习效能。调查表明: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
  通过新颖的话题、情景或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参与心理状态,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融入积极的情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和交流。就导入方式而言,它可以是言语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观察的、操作的和体验的。比较常见的有:快速问答、小游戏、绕口令、歌曲学习或欣赏、每日演讲以及话题讨论,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具有新奇性和挑战性,更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引向学习内容。
  二、 教师垄断课堂,减少了学生参与的时间
  教师课堂活动控制太紧,包办代替过多,主要表现在上课讲课时间多,学生参与时间少。抽样统计表明:教师讲课的时间平均高于80%,77%的课堂提问没有给足学生2秒的思考时间,甚至有教师急于代替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和“背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或者在进行机械记忆。有8%的学生反映教师从来不鼓励他们说出或者写出自己的想法。长期的被动学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导致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思考与对策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能力是学生练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能力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学习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别人无法代替。
  教师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讲课时间,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要做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要从“想办法讲清楚”转移到“想办法让学生学会用”。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教学的真正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
  因此,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般应给予2秒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完善,应用鼓励性话语加以积极启发、提示,促进其进一步思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要先呈现问题,后进行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而且学生会因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多留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和想象的机会,游戏、比赛、辩论、表演、实验等活动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
  三、 教学活动组织形态单一,压缩了学生参与的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态单一,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点对面、点对点的“告诉”式的活动,训练方式机械,活动控制得很紧,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态单一,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少,缺乏合作学习、信息交流的空间,违背儿童认知心理的需要。
  思考与对策
  学习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个人的参与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空间)。为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点对点的交流频次,建立多种形态的课堂组织结构,适当增加显性的学习活动,可将活动分为全班活动、大组活动、小组活动和对子活动进行,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创作和合作演示等形式,提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平台。通过一定的话题和语境,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交流,保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课内小组和课外小组的有效互动,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质量。 多种形态的组织活动,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提高学生参与的“质”和“量”。当堂检测,及时反馈,纳入过程性评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量,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使“言语技能”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发展成为自然和可能。
  四、 单一的评价机制,抑止了学生参与的愿望
  缺乏鼓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单一,分数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过于追求考试结果,出现了用模拟考试、做试题冲击教学,替代讲课和练习,把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变成枯燥的应试技巧训练,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和差异性,其负面的反拨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终结性的考试分数往往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标准不科学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几乎每次都不能过关。这使得学困生学习压力加大,并不断遭遇挫折产生不良的心理连锁反应。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学困生越学越差,最终导致失去学习信心,沦为?“差生”。?
  思考与对策
  加强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思考与研究,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教学的评价不能单一地指向活动的结果。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客观性地评价,教师还要将课堂评价与课后评价有机地结合。倡导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和能力,激励学生参与和进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在学生最终总体评价中各占一定比例。
  评价要具层次性,对于不同知识水平, 不同能力以及不同参与阶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即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做,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挑战心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信心,体现评价的鼓励性和发展性原则。
  总之,要提高初中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教师就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转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观念:不是看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根据多少学生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增强目标教学意识,经常从上述五个方面加以反思和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 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参与”的质与量, 关注“参与”的点和面,积极搭建互动的平台,有针对性的练习目的语,促进习得的过程。促进学生将静态的、消极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积极的知识,进一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标签:学生学习 过程中 对策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