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感恩作文 > 正文

[西藏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土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西藏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区域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对西藏土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西藏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项目“西藏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综合评价”(藏科发[2009]162号)。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从地理坐标来看,西藏处于东经78°24′-99°06′,北纬26°52′-36°32′的范围内。区内平均海拔4000m以上,气候寒冷,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全区面积120多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西藏的土地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保护好西藏土地生态环境,对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西藏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难利用土地面积大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面积为1.20×108h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同期全区人口277万人,人均土地资源面积0.434hm2,是我国人口密度最低省区。在西藏,寒冻与极度干旱气候以及坡陡土薄、砾石多等难以克服和改造的限制因素,形成了难利用土地面积大的特点。土地资源中,农用地7.76×107hm2,占全区土地资源总面积64.56%,建设用地6.3×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5%,未利用土地4.25×10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38%。
  2.土地利用类型丰富,牧草地占绝对优势
  由于受高原海拔、地貌和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丰富。全区土地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分别是: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藏南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藏中高山宽谷农区、高山湖盆牧农区、藏北高原湖盆牧区和藏北高原未利用区。
  西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总体特点是牧草地多,林地次之,但也不足牧草地的五分之一,耕地和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也极少。7.76×107hm2农用地中,牧草地6.45×107hm2,占农用地面积的83.04%,牧草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林地1.27×107hm2,占农用地面积的16.33%;耕地3.6×105hm2,占农用地面积的0.46%;其他农用地(含园地)1.26×105hm2,占农用地面积的0.15%。全区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05%。
  3.土地利用类型呈地带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西藏农、牧、林土地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高海拔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以牧业为主,低海拔河谷地区以农业利用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在藏东南则自河谷向山顶依次出现农地、冬春草场、林地、夏秋草场和不宜利用土地裸岩、石砾地与冰川积雪地。从东南部到西北,随着海拔升高和远离海洋,水热条件渐趋恶劣,依次分布着森林土壤、亚高山草甸土与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等四个土壤地带。土壤颗粒组成,也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变粗,土壤质地由壤质变为沙质、砾质。因而使土地质量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点。
  “一江两河”流域(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萨河)是藏民族发源地,是从事农耕的地方,耕地集中连片,全区80%的耕地分布在该区域,东部和东南部仅有少量分布,全区有近10个县内无耕地资源。区内林地资源大多数集中于气候温暖湿润的东南部,阿里、那曲部分县是无林县。牧草地在全区分布最广,但各地区数量差异显著,那曲、阿里和日喀则三地区牧草地就占全区牧草地83.21%,其中那曲牧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的41.65%。
   二、西藏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退化严重
  近年来,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西藏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生态退耕等原因,全自治区耕地数量逐年减少。1999年到2004年全区累计减少耕地0.84万hm2,占全区现有耕地面积的3.78%。
  20世纪60年代西藏及“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一般>5%)、全氮(一般>0.2%)含量丰富。但到80年代中期,土壤肥力已明显下降,表层养分含量普遍低于下层土壤,50%-6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至2.0%,全氮含量则降至0.05%-0.10%,远不能满足作物及牧草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1990-2001年土壤养分含量仍处于下降趋势。目前,耕地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低水平的耕地分别占83.2%、89.7%、93.0%和43.0%。
  2.牧草地退化严重
  和平解放以来,尤其是民主改革以来,西藏人口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加之国家对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的倾斜政策,西藏人口总数从1959年的122.8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93万人。在牧区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下,过度放牧,对本就十分脆弱的高原牧草地进行掠夺式的索取,进一步激化草畜矛盾,加剧了草地的沙化和退化。目前退化草地面积约2928.55万hm2,占全自治区草地总面积的43.18%。如果除去无人区草地和不能利用的草地面积,退化草地面积超过50%。草地沙化和退化使草原面积减少和天然饲草生产能力下降,不但导致牲畜膘情下降,抵抗灾害能力差,还对以草为主的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致使生态系统失调,灾害频率加大且灾情逐次加重,又进一步制约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3.原始林地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在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西藏原始森林林区遭到大规模工业化的采伐,在国、省道沿线、城填周边等人为活动较多地区的原始森林破坏严重,原始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迹地面积逐年增加。全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显示,原始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与1991年一类清查相比减少了3000万m3。
  原始森林破坏后,造成大面积山体裸露,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造成洪涝、干旱、冰雹、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沟蚀等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农牧业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在牧区边缘森林资源减少,导致草场质量降低,草地向沙漠化方向演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
  由于西藏高原地质历史年轻、海拔高,尤其是藏东南地区山高坡陡,地表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造成山体坡面极不稳定,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且有群发行特点。强烈的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03万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86%,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层变薄,农业生产条件越来越差。
  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公报统计,截至2004年,西藏沙化土地也达21.6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8%,主要分布在被喻为西藏粮仓的“一江两河”流域,仅次于新疆、内蒙古。
   三、西藏土地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1.加大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西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至2000年小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30.6%,初中程度占6.1%,高中程度占3.4%,大专以上只占1.3%。农牧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低于这个水平。广大农牧民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较低,接受环境保护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有限,而且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形式不畅通,有关环保的知识与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根不上形势的发展。加之在市场经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广大农牧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环境保护行为,甚至成为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元凶”。
  因此,要加大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帮助农牧民掌握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了解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常识、技术知识等。提高农牧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提高农牧民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性问题。
  2.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础上,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最适宜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既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而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尤其要做好牧草地规划、林地规划。根据草地净初级生产量、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以草定畜,划定了轮牧期、轮牧区及禁牧区,控制放牧强度,以维持草地的生态平衡;同时加大牲畜出栏,严禁草场的超载过牧,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详查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的长远规划,确定森林资源的功能,实行分区、分类经营。在需要实行重点保护的林区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禁止采伐。在采伐区,应加强林地采伐计划性,合理科学地采伐成、过熟林,其他可以进行有控制的抚育性间伐,重点放在木材的综合利用、加工增值上,制止低水平浪费。对已利用过的林区加强封山育林和人工抚育,搞好森林抚育更新,恢复其生态系统。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建设采取加厚土层、增施有机肥、掺入黏土等途径,改善土壤肥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开展零散耕地、坡耕地整理、整治和重划,合理布置田、水、路、林、村,提高耕地质量。对天然草地重点开展围栏和水利建设,补播优良牧草,全面提高草地的产出水平,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畜能力。
  4.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
  水土流失地治理,将水利工程措施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通过滑坡、泥石流等治理工程减少土壤侵蚀,通过植树种草恢复原有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沙化土地治理,采用草方格固沙、砾石压沙等固沙技术,遏止沙化土地蔓延,减轻风沙灾害;结合的雨、秋季造林和围栏封育技术,逐步实现固沙治沙。此外,对于不适合开垦的现有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牧,禁止毁林和陡坡开荒。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农牧局.西藏林芝地区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357
  [2]孙凤英.浅谈西藏自治区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6):13-15
  [3]范远江.西藏草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43
  (责任编辑:吴 超)

标签:西藏 对策 环境问题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