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言感想 > 正文

为课程铺染生活的底色 底色课程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以往的作文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真是个苦差――他们眉头紧锁、搜肠刮肚,挤出的文字却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又是一次作文课,我对学生们说,今天这两节作文课,我们要特别地上,第一节呢,咱们到伊河滩去体验观察,第二节回来写作文,好不好?
  学生们欢呼雀跃,都同意。
  我又对他们说,到伊河滩是有任务的:一是在沙滩上写写字,二是用伊河水洗洗脸、洗洗脚,三是拣几块精美的石头,四是观察河水倾听水声,五是观察稍远处杨树林黄黄的叶子,六是看看远山、蓝天和白云。
  到了伊河滩,同学们都高兴地按我的要求忙活起来。一会儿,这个喊白老师,那个喊白老师,希望我看一下他们的杰作。
  几个女生在沙地上写下了“I LOVE语文”,中英文掺杂的。看得出,她们很开心。而几个男生在沙地上用小石头摆了“央乐作文”四个字,拉着我去欣赏。
  这时。一个女生跑到我跟前,喘着气对我说:“白老师,我找到了一块黑色的石头,上面有白色的线条组成的隶书‘白’字,这是您的姓啊!白老师,这块石头送给您。哇,让大家找石头,没想到却给我找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这块石头的“白”字真的很像。我连连向她道谢。
  同学们认真地做着我说的每一项要求,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快下课时,我们一起面对着伊河水、远山、白云,唱了一首歌。
  回到课堂上,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还没有下课,都纷纷将作文交给了我。
  “我从来没有看到伊河水是那么清澈。青青的水藻在水底飘摇:也没有注意到远山之上的白云是那么漂亮,变幻莫测,时而停滞,时而飘移:也没有注意到杨树林的黄色叶子,透过阳光看上去是这么美丽,黄得透亮,像一只只蝴蝶展翅欲飞……”
  “老师让我们寻找精美的石头,我在沙滩上走来走去,发现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像鸟蛋,有的像一只脚。石头上的图案更是多姿多彩,上面有的像画,有的像数字。有的像汉字。忽然,我发现一块黑色的石头上,有一个白色的线条组成的隶书‘白’字,太像了!我拿起后跑着送给了白老师。以前,我也经常去伊河滩,却没有发现有这么多好看的石头。看来,生活中的美是需要用心来发现的……”
  我的学生用生花的妙笔写着他们的所见所思,那么细腻,那么逼真,与以前的习作简直判若两人。读完之后,我给每个同学都批上了1000左右的分数――老师最不缺的是分数,而学生们最缺的是鼓励。之后,我又用自己手刻的印章,在学生的作文上盖了一个个“奖”字。我想给他们传递一个信息:只要用心观察体验。作文并不难。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趁热打铁,将评定后的作文本发下去,学生们看过后都是一脸惊喜,纷纷问我:“老师,下一次让我们去体验什么啊?我们现在好想写作文啊!”
  专家点评:
  看了白俊庭老师记述的这次作文课,我不禁浮想联翩。
  200多年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带着自己的学生徒步向学校附近的比由仑河谷进发,学生们沿途观察河谷的地貌,挖取河谷的黏土,把它带回学校,用这些黏土捏造成河谷的模型,这样的地理课给学生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90多年前,国学大师钱穆在家乡无锡当小学教师。一次,他带学生来到郊外,那儿有上百棵古松。他叫学生找地方坐下来,静观四周的景色,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特别提醒学生听听这里的风声有什么特别。在学生唧唧喳喳地讨论之后,他说,此处多古松。风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密,风过其间,其声飒然,这就是松风。学生们感觉有趣极了。
  回望这些镜头,我们不禁发现,白老师的这次作文课,还真有些大师的“范儿”――他充分利用伊河滩这个自然资源,把课程和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体验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了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变机械记忆式的学习为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正是其中的两条。因此,无论是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还是从新课改的角度分析,该课例都是值得好好琢磨的,以下我们主要从情境设计的角度加以评析。
  一、情境设计的内涵和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话语系统中,情境一词指的是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设计的一个场景或事件。情境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连接。对此,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意思是说,知识就像需要嫁接的树枝,而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实践经验就像是树的主干和根须,没有根的滋养,嫁接的树枝就难以成活。同理,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学生就很难理解知识应用的条件,很难体验知识应用的价值,很难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以白老师的这次作文教学为例,当课堂和生活脱离时,写作的过程就变得索然无趣,学生搜肠刮肚却一无所获。而当学生经历了伊河滩的情境体验之后,其语言的“枝务”霎时与生活嫁接在了一起,接上了地气,焕发了生机。正如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文中所说:“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有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情境缺失的教学,无异于符号的挪移、身心的“苦役”。
  情境设计的第二个目的是做到知、情、意的合一。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的、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谁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认为是个死人。的确,知识的获取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和意志的发育过程,这就是裴斯泰洛齐所强调的情感、理智和行动的统整,后人将其概括为“3h”,也就是心(heart)、脑(head)、手(hmd)的合一。从白老师的叙述中我们发现,由于情境的介入,学生的整个学习始终被激情助推着:当听说要去伊河滩时,学生们的反应是欢呼雀跃:当找到了一个带有“白”字的石头时,学生体会到的是兴奋和惊喜:而当学生们奋笔疾书、顺利完成习作时,心里则又充满了创作的愉悦和期待。白居易有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而根植于情境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情境创设的类型和方法
  由上可知,情境的设计可以为课程的画卷铺染上生活的底色,而情境的创设无外乎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是创设完全真实的情境,即把课堂教学放置于原汁原味的生活世界中,它类似于电影制作中的外景拍摄。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上文提及的几个案例都采用了实地考察的方法。关于社会实践这一方法,杜威曾举过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教师看到学生做小数乘法,数字相乘是对的,但是小数点总是放错。如本来是320.16元,学生却写成了32.016元或3201.6元。这个结果表明,学生在计算时并没有思考,没有领会数字的真正意义。因此,他派学生到一家木行去为木工厂买木材,预先和商人约好让学生们自己计算货价,数的运算和教秤书里的习题相同,结果小数点全没放错。
  第二是虚实结合的情境,即在学 校或教室里,让学生模拟一些生活的角色或场景。它类似于电影制作中的摄影棚。与完全真实的情境设计相比,这类情境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便于组织等特点,其方法主要包括游戏和表演。如在我们组织的一次课程研讨会上,一位教师为了说明“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道理,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各小组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一起把手里的纸团投到中间的纸篓里去,而后让学生讨论把纸团投入纸篓的方法。结果,学生提供的答案有数十种之多。至于表现的方法,则是我本人的“拿手戏”。现在,我每次给“国培班”的学员讲课,都会详细地介绍课本剧的教学方法。学员使用之后,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第三是完全虚拟的情境。即完全依靠文字、图片或多媒体手段模拟生活中的角色或场景,它类似于电影制作中的虚拟合成。关于这种类型的情境设计,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学习技术中心研发的抛锚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所开发的《杰斯帕,伍德巴瑞问题解决系列》,用电影的形式呈现了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历险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问题,如其中的一个情境是:要求学生帮助寻找一条最佳线路,把一只受伤的鹰从汽车不能抵达的区域拯救出来。该情境涉及了距离、速度和时间等数学概念,而且与历史、科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情境创设环节和要领
  不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情境类型和方法,其基本环节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物质筹备、目标定向、活动反恩和成果评价等,这里主要选择前两个环节加以阐述,
  在物质筹备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整体考虑情境创设的性价比,即教学的投入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收获。一般而言。创设全真的情境需要较为充裕的时间,也因此,其次数就不可能过多。苏霍姆林斯基是极重视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和体验的,他将其称为“思维课”,即便如此,其次数也不超过每周两次,二是要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创设情境时尤其要考虑安全的问题。因此,筹备时就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预案,单就这一点而言,在白老师的教学叙事中,我们没有发现此方面的描述,这多少让我们觉得有些缺憾。
  目标定向是整个情境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迷失在情境之中。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学习技术中心之所以把情境设计称为“抛锚式教学”,意思就是用“问题”把情境“锚”定在某种学科领域的学习中,这充分证明了目标定向的作用。比如,同样是在河谷中游历,裴斯泰洛齐的目标是学习地理知识,而白老师关注的则是语言的学习。可见,“抛锚”就是抛问题,就是在进入情境之前把要完成的任务说清楚、讲明白。在这一点上,白老师做得很到位,他在学生出发之前,一口气提出了六个任务,既给活动明确了方向,又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如此一来,就把情境中的学习与无目的的游荡区分开来,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申宣成)
  (本栏责编:朱亚娟)

标签:底色 课程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