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盛衰的意思 [汉字的盛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亡]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语言文字大论坛”举办50期之际,不胜感慨。   我们举办“语言文字大论坛”,旨在研究、开发汉字、汉语,弘扬汉字文化,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更是捍卫汉字文化的大论战,而且还关系着国家民族中兴的大局,意义极其重大。因此,“语言文字大论坛”将在中国汉字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下光辉的一页。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细胞,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中华文化之魂。汉字蕴含着中华文化各种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博大而精深。几千年来,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凝聚中华民气、维护中华统一、推动中华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四化”建设、振兴中华的今天,汉字在现代语言信息传递上、在计算机的中文信息处理的水平上,都大大超过了欧美的拼音文字;并且在提高国力、打造我们国家软实力等方面,都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汉字及其文化,成为联系、沟通国际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为中华的崛起和推进世界和平的发展创建了新功。
  然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汉字,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一样,近百年来,在西方文化洪流的巨大冲击下,作为革命的对象,几遭灭顶之灾。在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认定造成中国政治腐败、国家衰落、文化愚昧和科技落后、国力孱弱的终极祸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在以陈独秀、钱玄同为首的文化学者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呼号声中,作为传承儒家文化的汉字当然也在劫难逃,连鲁迅也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们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在1934年,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界名流688人联名向社会发表《我们对推行新文字的意见》,也呼吁加快废除汉字,推行新的拼音文字,其中就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沈钧儒等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主持建立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就是奉行坚决废除汉字这一指导思想,并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中国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当时仍认为汉字是有阶级性的,“方块儿字是愚民政治的有力工具”,“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方纲”的极左路线,拨乱反正,汉字研究才又回到学术本位。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文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从此通用几千年的汉字才又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
  但是,当前的中国由于社会急剧的转型,还没顾及对极左思潮进行认真、深刻地反思和批判,因此,全盘西化思想在中国还大有市场,大学教育均存在重英(语)轻汉(语)的现象,当前报刊媒体大量使用英语简缩词或英语字母词,商店牌匾盛行西化的名称,按字母排序(包括汉语各类词典的词目排序)多用英语字母的排序等都是西化的表现。一些专家学者对汉字仍然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思想,这些人仍旧把持着语言文字的话语权,在国家语委的会议上有人仍坚持提出要实现“一语双文”制度,并把繁体汉字定为非规范汉字。其实,实行汉字简化也是为汉字拼音化铺平道路。
  总之,近百年来的汉字改革,似乎存有一种倾向,不是为了使汉字更加完美,而是为了淘汰汉字,以拼音代替汉字,在这些人的眼中汉字都是缺点甚至罪恶。以淘汰汉字为目的的汉字改革,就是制造文化冤案。现在正是结束这个冤案的时日。当然,汉字冤案的终结首要条件是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汉字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并且这一生命力和优越性随着电子计算机进一步优化和信息现代化,人们对汉字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的进一步认识,将更有力地展现出来。
  在举办的50期“语言文字大论坛”中,很多专家学者从汉字的本质、性质,汉字的优越性、科学性,汉字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信息化处理,中国幼儿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对不同意见进行平等自由的争论,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使汉字的研究开发,得以深入地发展。
  汉字的盛衰,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亡,国家与汉字的兴亡,匹夫有责,正如徐德江先生所说的:我们为从“语言文字大国”迈向“语言文字强国”而奋斗。

标签:汉字 盛衰 兴亡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