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答案 > 正文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借鉴国际经验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资源型城市逐步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需要学习、借鉴、吸收国际上同类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综合运用现代的经济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城市群体,既具备一般城市的共同属性,是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中心等,也是集聚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载体。同时,资源型城市又具有其特殊属性,因为具有一种或数种资源与产品优势,使其成为以资源支撑城市发展成为其重要特征。在产业结构上,资源型城市呈现较为明显的二元结构状态,主要表现在:大工业,小农业;大企业,小市镇;大国有经济,小民营经济。在城市的成长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成长普遍经历了先企业,后城市的演变过程,无论是政企合一型还是政企分开型,都存在条块分割的矛盾。
  一般来讲,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有三个过程:一是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产业规模扩大产生的聚集效应,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动的动态过程;二是资源基地对周边地区科技文化扩散加强,社会人口逐步接受资源工业技术与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即每个矿区的扩大、矿区增加和相关产业链形成的过程,矿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阻滞,自身调整弹性小。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型企业而形成和发展的,资源型企业工业产值、税收、从业人员等指标基本都在40%以上。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城市发展状况。如黑龙江省的鹤岗矿业集团缴纳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60%。如果一个城市的资源型企业陷入困境,财政收入、就业状况必然受到很大影响,会造成城市发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资源型企业陷入了困境,相关配套企业则无一幸免,从而对城市发展和稳定形成全面冲击。自身调整弹性小、产业结构调整慢成为制约和影响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矛盾大。在资源开发前期,城镇建设主要为生产服务,城市形态较为模糊,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会产生冲突。在资源开发中期,其矛盾主要是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在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此外,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会形成矿业资源生产引起的环境污染、占用和破坏土地等,严重影响城市的安全和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企业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城企合一”,工矿企业的地位依据举足轻重。有些企业隶属中央或者省上,行政级别与市府平级或比市府还高,这些企业隶属于中央部门或央企管理,实行较为封闭的运行,很少受地方管理。而地方政府则从“块块”管理的角度,实行属地化管理,条块之间明显差异导致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弱化。因此,有的城市职能上要统筹全市,但只能统筹地方企业,对起重要作用的工矿企业影响较小。在行政区划方面,由于历史沿革,积淀下来许多问题,中央、省属企业与市、县在区划边界上有很多交叉,层次重叠,关系不顺,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市空间布局呈离散状态。在资源开发中,中国长期以来是采用“一矿一城”的模式,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源的要素禀赋及分布状况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区位与地位。全国约80%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在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相当多的城市是在穷乡僻壤或戈壁荒滩上建立起来的,不少城市如大庆、鹤岗、鸡西、伊春、玉门、克拉玛依、个旧、乌海等深处内陆或边远的荒漠地区,而中国的经济重心则位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这种宏观区位条件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五)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后续发展能力不强。从总体上来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是外延型粗放式的。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上,即投资方面不注重实效;在生产经营上忽视内部管理和挖潜用技术改造,不重视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忽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企业组织结构的效益;在产出结果上忽视产品质量、规格品种和社会有效需求等。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即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学技术进步三大要素中,主要依靠资金投入,科技贡献率较低。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分析
  
  资源衰竭型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是全球资源城市在其发展晚期所遇到的共性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对资源型城市采取的政策不同,调控手段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欧盟国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政府领导式的,为解决落后的资源地区的产业转型,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制定详细的目标、计划和政策。通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腾飞。而美、加、澳三国采取放任态度,城市兴衰,政府很少控制,主要通过市场力量和资源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决定,企业投资的流向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而这种资金的流动主要受各地区的资金报酬率的影响,区位好的城市一般转型比较成功,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城市,而区位较差的地区则日渐衰落。日本是产业政策指导下的产业援助,日本煤炭产业转型的整个过程,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援助起了决定性作用,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情况和煤炭产区的具体实际,制定和修改产业政策,设定目标和措施,各煤炭产区的政府和企业依照中央政府的规划实施,同时对煤炭产业区和煤炭工人等实行大量的财政援助,最终完成煤炭的进口替代。
  
  四、加快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不仅是城市本身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城市本身所能承载能力,仅靠城市自身是难以解决的。应当作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特殊问题,要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系统、科学地分析,综合考虑国际、国内、自然、人口、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对 策。结合国际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启示和建议如下:
  (一)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委员会”,制订全国统一的“转型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体系。鉴于资源型城市在数量上的比重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国家设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委员会这样的“非常设机构”,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统一规划,统筹运作。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二)推进市场化改革,使企业成为资源型城市振兴的主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所有制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城市活力。充分认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条件,以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根本途径和战略突破口,着力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整治环境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司其职,抓紧落实,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国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资源型城市要开拓创新,科学转型。可以立足城市自身特色,发掘比较优势,以替代资源为载体,加速培育替代产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由于自然禀赋和地质构造的原因,其资源储备除了主体资源以外,往往伴生其他资源,这些伴生资源应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基础。
  (三)制订完善的产业规划及调整援助政策,指导扶助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借鉴美、法、德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采取援助等政策转移就业、抑制区域功能萎缩和促进地区开发。尽管,行业结构调整诱发的很多问题,应当在社会保障体制配合下,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予以解决。而对于资源型城市,由于行业调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调控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就显得格外有必要。结构转换的难点是消化和转移就业,在行业结构大面积调整的特殊时期,将资源型城市所在地的职工分流迁移往其他地区将是不现实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劳动力比资本更难于在地区间流动的情况下,明智的选择是资助传统产业的退出,促进新兴产业的替代。加快关闭、破产、债转股、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政策的推进速度。建立资源型企业“反哺机制”,从资源型企业利润提取资金用于非资源工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研究进一步组建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开展政府引导下的试点工作;建立高新技术和非资源产业的风险规避机制,用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并为企业承担部分风险;全面彻底解决国有矿业企业所办集体所有制职工退休、下岗“低保”的生活待遇。设法引导区外企业进入以促进本地区劳动力安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升值。国家在实施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时,注重向这一类城市重点倾斜。把对资源衰竭型城市收缴的国税、全额返还所在的城市作为转型发展的资金来源。
  (四)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已形成某种协调和互补。随着资源递减,城市应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一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聚集区,新的产业发展将有利于资源型城市保持过去以资源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优势,相应地逐步波及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处于区域增长极的地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决定区域的发展趋向。从城市到区域的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要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和区域的吸纳能力,即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反过来区域又推动城市生产力进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单一产业性城市发展成综合产业性城市。在主导产业仍具有竞争能力的城市中,应在继续发挥主导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延长相关产业链和产品链,通过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主导产业逐步失去优势的城市,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走联合开发的路子,创立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资源型城市要积极促进各类非国有制经济的成长,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门路。
  (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城市转型经验。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共性问题,其转型又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和资源大规模开发较早,比我国更早地面临了产业转型的问题,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欧盟国家为代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并已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法国洛林地区煤炭工业转型,德国鲁尔地区煤炭和钢铁工业转型。虽然这些国家的国情和我国有较大差异,但不少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可以谋求政府间和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外技术和投资。

标签:可持续发展 借鉴 加快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