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时间 > 正文

化学教学首页 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较,重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在过程中发展化学学科能力;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化学科学方法;在过程中培育科学的化学思维方式;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改革研究进入到教学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还是停留在“知识与技能”上,到底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内化为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很多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其实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而构建来的。强调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求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化学。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时,我设计了以下导语:
  小华从超市买了一盒“即食即热型快餐”,他看到说明书上写着“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食品,外层是分别包装的水和生石灰,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两包物质混合,便可加热食物。”小华看后有些疑惑:“为什么水和生石灰混合时可加热食物呢?”请你试着帮助小华解释原因。
  以上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很熟悉的,这样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转换一个角度,轻松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他们感悟化学,学生感到很亲切,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 精心设置问题,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起点,设疑是激发学生求知、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问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要实施“过程与方法”,关键是通过设置问题作为载体。化学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设置成一系列问题情景,让问题驱动学习,涉及到的化学概念、原理或反应规律均是为了解决问题,知识和学习始终置于问题的情景脉络中。设置的问题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合适的探索空间,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不断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如在《硫酸》教学片段中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与浓硫酸在加热下却反应,其原因是什么?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
  浓硫酸中溶质是什么?起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元素?
  实验中观察到铜片先变黑,溶液逐渐变蓝,如何解释?
  锌与浓硫酸反应开始时的化学方程式怎样?相同条件下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速率哪个快?
  为什么浓硫酸能用铝制或铁制的槽车装运?
  什么实验能证明铝遇冷、浓的硫酸发生了钝化?
  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的浓硫酸在加热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0.45 mol吗?为什么?
  足量的锌与50?mL18?mol/L的浓硫酸在加热下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0.45 mol吗?为什么?
  以上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引导学生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而且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不断解疑的深化过程。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通过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服务意识;通过问题,可以模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 设计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科学探究是发现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学化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实施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探究化,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如在苏教版必修II“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限于中学化学的要求又不宜作过多的理论灌输,教师教学中通常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就算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此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中自己归纳出结论既降低了难度又可以培养整理实验现象的能力。因此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用品,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具体的探究活动主要有:
  ①锌片放入稀硫酸;② 铜片放入稀硫酸;③ 用导线连接锌片与铜片一起放入稀硫酸;④ 在③的基础上再接入灵敏电流计; ⑤ 将④的锌片与铜片换成两根相同的锌片;?⑥ 将④的锌片与铜片换成锌片和石墨棒; ⑦将④的锌片与铜片换成铜片和石墨棒。
  由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创设实验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步步引路,层层启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逐渐领会,获得顿悟,整个身心处于兴奋状况,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发展了自身能力,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过程与方法。
  四、 构建互教互学,确保主体参与有效
  化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流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心理换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优化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环境角度出发,进行平等对话,构建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不断追求过程与方法的生成性,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概念,确立主体意识,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要使学生认识到,“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学习的奴隶”,教学的过程是“我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学习是我自己的事,不是老师要求我做的,而是我主动要求做的”,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表达交流。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设问和追问使得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但不可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师,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点拨、帮助和组织、调控、激励,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放任自流,留于形式。

标签:目标 过程 化学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