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数学 > 正文

高考数学的重要性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三一模考试的重要性

高三一模考试的意义

作为一项大规模的教学评价——高三一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认识高三一模的价值和意义,则是值得探讨的一件事。

在高考的征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关键性的节点,一模就是其中之一。

站在这样的节点上,探讨或研究价值和意义,花一点时间,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

如何看待高三一模的价值和意义,绝不简单是一个分数和成绩的问题,因为,这是由一模的性质所决定的。 关于高三一模的价值和意义,若从学生的视角,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模是一场诊断性的考试。诊断是一个医学用词,可以借助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判断一个病人的病因以及可以采取的医疗措施。通过一模,可以诊断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常,就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诊断:

一是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全力以赴的问题,学生是否聚精会神的问题,学生是否顽强拼搏的问题等等;

二是学生学习的时间分配,主要是:学习实践的有效利用问题,薄弱学科的时间投入问题,学科中薄弱环节的时间给予问题等等;

三是学生卷面的答题分析,主要是看:各个题型的失分情况,基础题,中档题、能力题的失分情况,一道题目的失分是由于知识的不熟练、审题的不仔细、思路的不合理、运算的不过关、表达的不规范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诊断,我们可以摆脱分数的干扰,使得我们的精力更加侧重于分析与诊断,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方向以及备考策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素材和信息。

其次一模是一场自我PK大的考试,在人生的许多次竞争中,重要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尽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同样适用,但是别人的学业状况我们是无法掌控,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则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掌控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又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高考最大的拦路虎,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谁超越自己,谁就赢得了高考。 在一模考试中,自我PK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K1,学科的分值是相对于前一次开始变化如何,分数的变化体现前一阶段学科的学业状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前一次考试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次的考试中解决没有?这一次考试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或造成的。另外,需要值得关注的是学科的名次较前一次考试的变化。如果分数诊断是一个绝对的变化的话,那么名次诊断则是一个相对变化。

PK2,学科的总分相对于前一次末考试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可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所在的区域中的排名。一般也就能够看出总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名次上升\下降的幅度大小。尤其要分析对总分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哪些学科?这些学科存在或暴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又是如何?

PK3,无论是单科分值,还是总科总分,离自己理想的分值,理想的名次,是超过了还是落后了?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学科的学习目标问题,同时,还涉及到今后一阶段的时间分配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个人的能力无论是显现的能力,还是潜在的能力,均是一个区间,重要的是怎样将我们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个其中的奥妙即为心态。心态好,有时候能将能力发挥出120℅,即超常发挥;反之,即为考试失常,这回令人痛心和遗憾的。

再次,一模是一场经验积累的重要考试。经验,属于实践性知识,它是不可被告知的,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不断地被感知,逐渐内化为或形成自己的基本做法。正如,一句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言: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记住;我实践的,我能理解。

尽管学生久经考验,但对大型考试,尤其是对于命运起着决定影响的高考而言,还是显得有时惊慌失措。一模,即为第一次模拟,通过模拟找到感觉,期待在高考中碰到的困难能够找到应对的措施。

所以,无论怎样的一次考试,经验的累计,都显得非常重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类似于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中淡定从容。这样的经验,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考试流程的熟悉问题。一般来说,考试的基本流程主要是这几点:进场前20分钟,主要是调整心态:考前5分钟,只能填写相应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开考15分钟,迟到考生不能进入考场;离结束终了还有15分钟(英语考试前30分钟增加1次)监考教师提醒考生选择题答案的填涂;考试结束30分钟。每一个流程的注意事项,均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开始时间的分配问题。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一般都会介绍,每一类题大致需要多时间,这个我们在考试时中需要亲身实践,形成自己的一个时间分配做法,同时无论如何至少要预留10分钟时间,进行复查。说到底,考试,就是和时间赛跑。在保证解题正确率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解题速度。所以,考生在考试过程中,需要确立一个时间成本的概念。比如,数学,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单位分钟得分在1.25分左右;再如,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单位分钟得分为1分。

第三,考试心态的调整问题。开始有两大法宝,一是实力,二是心态。心态直接关系到现有的和潜在的实力的发挥问题。在实力不可能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心态的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心态的调节,完全是一个个体问题,别人或课本上说得再多,也需要转化为一种自身的行为。在考试之前,事先预设一些方案,比如试卷容易怎么办?试卷难了怎么办?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等等,如果将一些问题,事先有一个预案,那么,一旦出现这些问题时,就会按照原定的方案执行,这样,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乱了方寸。

最后,一模是一场明确方向的考试。无论是诊断也好,还是自我PK也好。还是积累经验也好,总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即是下一阶段我该怎么办?我的重点是什么?我的备考方向有无调整,等等。所以,一模考试的价值,就在于认真梳理和总结一模的得和失、经验和教训,但重点是失在何处?教训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下一个阶段我该如何采取措施?根据一模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计划,只有如此才能高效的利用接下来的几个月,赢在高考。

高三学子们,请以高考的角度规划你的寒假

寒假是整个高三的转折点,寒假对高三学生而言,是难得休闲放松休息的时候,但是也是为高考做最后准备的开端。

我们告诉学生和家长们,不必憋着劲去学习,学校留下的作业已经够多了,我们只需要利用这些题和之前的期中—期末试卷,就能够很好的合理利用时间,既能够留下玩耍的时间,又能够确保备考效果。

但是我们要怎么样合理利用寒假时间呢?寒假期间要做到以下几件事,就能确保第二学期进一步有所提升。首先,以高考的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高考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问他高考考的是什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考的是全部的知识点(不信问问自己),这里要告诉大家,确实是考知识点,但是如何考察的呢?高考各科基本上严格按照高考大纲要求,题目以 3:5:2(基础、中等、拔高)划分比例,即80%属于大众化考生都会的,只有20%的分数是拔高题。那么为什么同学们做题时往往体现不出这个比例呢?

第一是试题的设置问题。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命题上,很多基础分、中等难度的分数,往往要“转”一下才能弄清题意,这个过程导致学生容易丢分,一般高考命题存在以下体现“命题组专家”的手法:1、概念混淆,导致误导学生走弯路;2、知识搬家,将知识点换一种方式考察;3、隐含知识点,如需要作一步推导、辅助线等;4、知识再生,用陌生的概念来考察知识点,也就是好像不相关的话,但是却指出了知识点是什么;5、多个知识点综合,其实只考察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其他的知识点是干扰用,试题表面一目了然,却容易出错。

第二是试题的分布问题。基础分、中等难度的分数并不是按照试卷的顺序出的,有可能将基础及中难部分放在难题的第一步、第二步,或者放在试卷的后半部分,尤其是文理综合卷,造成学生不敢下手或者没有时间下手导致丢分。

同学们大量做题,却很少关注题目是怎么出的,因此寒假期间在做题时,多关注一下题目的考法,具体要怎么样才能形成我们所要的求解答案,也就是挖掘题型之间的共性,拿到题目后弄清题目的目的、缺失的条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知识点给缺失的条件补齐,这就是解题过程,本着带有思考和挖掘的方式做题,才能有所收获。

其次,对上学期做一个总结。

拿出试卷和本子,将薄弱的环节记下,将不会的题记下,将考试不会,但是平时会的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记下,然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稳住会的题型,重点拿下平时会,考试不会的题,将不会的题型押后,首先拿到应得的分数,竖立起信心。

对学习方法也要做个总结,经过一学期的洗练,那块我学的方法不对?那块我学的对了?及时做一个调整。尤其是要以考试的角度去看待以往学习的过程,结合试卷,本着这个知识点能够考出什么?要考的时候该会如何出题?再拿出作业上的试题,看看是否有新的体会,这能帮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以分数为目的做一个转型。再次,得失分析,抓住重点。

通过翻阅以往试卷、套题,那类题属于大家都可能做对,但是自己当时没有做对或者是犹豫了许久做对的题,因为这类题是大部分学生得失分的关键,是拉开分数差距的主要原因。这里要说一下,大部分学生竞争的对象不是尖子生,而是300 分~600分范围左右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有些题分数比你低的多的会做,但是你却做不对,这说明暂时的分数并不代表高考的分数,大家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因此,大部分学生有可能做对的题就属于重点攻克的题,这类题集中分布在选择题、填空题及前面三道解答题。

这里粗略的分析了下寒假学生该做的三件事,就是学会读题、学会自我总结、学会抓分。这对下学期的整个规划指名了方向,合理的根据自己的程度最大化的提升自身水平。并且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仅需要察看过去的试卷套题,以及通过做学校布置的作业就可做到。剩下的时间,该休息休息,该玩还是去玩吧。

接着就是下半学期的规划,学生能够总结,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做题方式,理清做题思路后(可根据自己目前的水平整理做题思路,不必一下子做认为难的题),确保下学期初能够将自己认为能拿到的分全拿下,就完成了

寒假的任务。第二学期伊始,重点攻克选择、填空、简单解答题。语文重点放在前面的单选、现代文阅读、古文(诗词)阅读上,有精力的训练下作文。英语放在单词的理解上,尤其是高中学过的45个介词,拿下介词等于拿下一半的单选、阅读、完型及写作。数学的重点放在各题型融汇贯通、挖掘解题共性上。理综放在理解分析上,尤其是物理力学各步骤地正确分析、电磁转换系统的受力分析;做化学题时始终联系元素周期表、官能团,将会简单的多,生物加强对固有名词的理解,就能抓住整个学科的核心。

最后在强调一点:站在考试的角度上去备考,这阶段我们要的是分数,一定要保持客观的特性去看待考题(题目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以为它说了什么),千万不要拿着题目去联想,尤其是数学理综和英语,语文和文综注意客观审题,主观发散式的答题,就能确保该得的分数一分不丢。

【过来人经验】你三个月未斩获600分的秘密竟然是

高考总分 750 分,按照每年的《考试说明》 ( 高考大纲 ) ,以及历年试卷分析,高考各类题型按照难度比是 3:5:2 ( 易、中、难 ) 。有些地区是 5:3:2,也有些地区出现 4:4:2,这就是说,20% 是固定,而剩下的 80% 分数属于简单和中等题。

一、600 分在高考中的定义

从 2004 年到 2014 年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来看,简单、中等分数分布大体以考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简单衍生应用为主。高考难度基本上能按照试卷顺序从低到高排列。只有个别选择、填空题属于难点。那么,我们既然知道高考中 600 分在试卷中的分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一个学生肯学,愿意努力,找准方向,那么是完全可以拿下这 600 分的。在全国考生中,毕竟尖子生所占的比例也较小。绝大多数的学生竞争的分数都是从这 600 分中来。

二、中等生分数不高的原因

如果非要给中等生定义的话,我们觉得不是特别必要用分数衡量。中等生是绝大多数是自己认为努力一把就可以前进的学生。虽然到了高三哪怕是第一学期即将结束的阶段,还差尖子生非常多的分数,但是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目标,那么就能迎头赶上。中等生其实有能力考出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把属于他自己能力范畴内的分数丢的一干二净。

1. 基础不牢固

一部分中等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从高一到高三整个基础体系不牢固,随着教学进度 ( 有些学校赶进度,不能照顾到学生 ) 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赶不上,课也听不太明白,于是随着复习章节的深入,反而觉得自己越拉越远。在每次考试测验下,成绩不高是必然的结果。

2. 学习不讲究方法,复习没有规划

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哪怕是对课本基本熟悉,但是学习不讲究方法,复习没有规划,不能够及时的吧自己的缺漏补上,一般是复习哪里算到哪里,没有形成自己的复习体系。基本上跟着老师走,明明认识到这个章节没有掌握,心中还有疑问,但是总想留到以后解决,随着复习的进度加深,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初的问题早已忘记了。于是复习一轮后,由于没有规划,导致疑问叠加,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导致成绩不能提高。还有一些学生他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复习自己不懂的部分,但是不讲究方法。学习一旦没有进步,必定是方法出了问题。主要还是缺乏指导,欠缺 " 临门一脚 "。于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

3. 做题、考试时照本宣科,不能融会贯通

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了,平时学习复习的时候已经习惯于老师讲题解惑,做题、考试时不善于自行思考,喜欢去 " 套 "。当题型稍微变换一下,就变得无所适从。做作业的时候喜欢参看答案或在课本寻求解答,有去思考却往往不能深入。虽然有些同学整理一些错题本、典型题等,但是却缺乏融汇贯通的能力。简而言之,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做题思想。

4. 心理素质不过关

有的同学因为短期内成绩无法提高,导致心理紧张、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考试时紧张、焦虑。一个问题往往反复无法确认,考试时间不够,于是成绩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丢分严重,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反应出来。

5. 耍小聪明,不注重细节,不规范自我

这类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成绩起伏较大,比较善于思考,喜欢钻研问题。但是往往不够稳重,往往在复习过程中喜欢 " 啃大题 ",抓大放小,在基础复习上,看一眼觉得很熟悉,认为会了。但是实际情况下却没有理解透彻。

考试时大题难题能做对或者写出较为接近的步骤,整体的思想也符合解题的思路。往往因为 " 粗心"、" 马虎 " 等问题在小题上丢分。往往因为看错条件、某个环节计算错误、草稿乱打,找起来手忙脚乱等。这类学生由于基本概念理解不是特别完善,非常容易被命题人给误导而导致丢分,所以小聪明可以发挥,但是不要去 " 耍 ",而要更加沉稳。

三、如何在短期内提高

1. 回归课本为主,找准备考方向

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丢分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方向。基础差的学生,最好层层追溯到自己学不好的根源。去年我们有个学生数学成绩十分不理想,从头复习还是没有效果。原因是他初中的基本数学思想还没有成型 ( 几何部分 ) 。于是找到相关的初中教材学了之后,才逐渐稳步提高,最终高考数学考了 128分。无论哪个学科,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层层关联的,希望基础不好的同学以课本为主,配套练习课本后的练习题,以中等题、简单题为辅,逐渐吃透课本,也渐渐提高信心。如果是记背学科,一定要找到所欠缺的记忆在哪。如英语单词、句子等。课本单元后都有对应的练习,或者利用同步的练习册进行复习。

只要把基础抓好,那么考试时除了一些较难的题目,基本上都可以凭借能力拿下,分数的高低仅仅剩下发挥的问题。一般来说,除非基础特别差,2 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就能把基础抓牢。当基础复习差不多以后,要转变为以题为主导,即充分利用作业试题、试卷。

2. 合理利用作业试题、试卷

简单题、中等题一方面可以印证、检验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又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的复习信心。在选择作业上,简单题、中等题尤其是概念理解应用题一定要自己动手做,还要进行总结。难题可以参考答案,但要认真思考其中的步骤推导思想和转化思想。这些都是高考所考察的。

语文要充分利用试卷,其中的成语、病句要注重收集,文言文虚实词记得要摘录。英语单选注意把正确选项带入念熟。同时思考阅读、完型题中,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原文信息,他们有何特点和提示点 ? 要这么去利用每一次作业和试卷,那么成绩将会短期内提高。

3. 循序渐进,切忌急躁

在复习的时候,由于是以自己为主导,有时候复习的版块和教学进度不同,当考试时会发现没有复习到的部分丢分严重,导致成绩不高。但是已经复习过的版块,却大多能够拿下。这就是进步,不要因为用一时的分数高低做为衡量标准,复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躁。

复习就像修一条坑坑洼洼的路,每个坎坷都是障碍,我们只有认真的从起点开始,按照顺序慢慢推平。哪怕前方依旧沟壑,但是当你回头的时候,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基本上,如果纯做题的话,1-2 个月时间就能把各科的试题从第一章节到最后一个章节摸得差不多。

4. 建立信心,不计一时得失

大家要始终肯定自己。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差生,无可救药了。但是事实上往往不是这样。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笨,不如别人聪明。也许在某一方面上确实是有自身的缺陷,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为了自己心中那份或许并不是十分确定的梦想,一定要打起精神。

前面也说过,考试不要计一时得失,而是要不断的总结归纳。中等生,只要你不放弃,找到自己的缺陷,严格给自己定下复习要求,并认真执行,获取 600 分,只需要 2-3 个月,就能达到。

高三一模后的复习规划和方向

一模成绩与高考成绩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不是绝对的,一模的实质性意义是“查缺补漏”,为后面几个月的复习确定重点、制订策略。高考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模过后的复习规划。

1、从现在起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中低档试题

在刚过去的一模考试中,照常有些高分学生犯低级错误,就是中低档试题丢分。高考有个规律叫做“难题得分少,容易题丢分多”,这就是孩子考试的一个规律。毕竟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因此难题得分少比较正常。但“容易题丢分多”就不正常了。

有考生和家长问什么是中低档题,说得比较直白就是会做但没得到分、会做但做错了的题目。从本区到其他区的卷子里,完全可以把这些题找出来。因此家长们要跟孩子说,坚决放弃不会做的题,毕竟从认知的规律来讲,想把这些问题搞明白已经来不及了。

2、对成绩和复习的反思

把重点放在反思上,而不是无穷无尽的做题。老师可以进题海,学生不能进题海。建议同学们在看一模卷子的时候学会反思,做对了的要想想是怎么做对的,做错了的要好好反思为什么会错。我始终认为对于做对的题:要做对一道题、掌握一个规律、把握一套题。因为题型是相对稳定的,一模、二模的试题题型和高考一致,要掌握规律,不能狗熊掰棒子,到最后只剩一个;对于做错的题:要做错一道题,汲取一个教训,一题不二错。建议孩子准备一个错误记录本,到了高考前两天,不要再翻那么多书了,看看错误记录本,如果能够做到一题不二错,成绩就可以提高一大块。

3、做到回归

回归基础知识,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因为导致有些题目不会解是知识点的漏洞造成的,所以要对照《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每一道题都做了详细说明: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出,想要考查什么内容,正确答

案是什么,学生容易在哪出错,告诉同学们这道题是容易题、是中档题还是难题。如果没有这本书也没关系,可以看看《考试说明》里的参考样题。

命题专家在明确告诉我们,高考试题是以课本为依托的,比如数学的命题专家说,高考数学试题50%是课本里试题的变形。所以主张同学们多看书里的题目,多看本区的、外区的试题,多看《考试说明》里的参考样题,其他的完全可以不看了。

智商都差不多,高考拼的究竟是什么?

高中的学习好坏与智商没有绝对的关系,智商高的同学,可能是在记忆、理解上快别人一步,但如果他不学习,一样是什么都不会。反倒是那些踏踏实实学习的同学,高考时候更容易取得高分,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而不是依赖优势。

时间并不重要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

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效。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个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

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用一句话解释:“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学习时间也有“马太效应”假设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这已经很夸张了,偶尔一天只睡六个小时都觉得没什么,而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很多人都会受不了。

然后三顿饭总共只用一个小时,用在走路上的时间(即使是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下,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个小时,用了洗脸漱口上厕所以及其它杂务也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这样,我们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增加了60%。

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实际上,每天多60%的话累加起来确实相当惊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来,取得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同样的内容,有人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记住小一半,而有人看了一遍之后啥也记不住。

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他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一个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被一道数学题难个半个小时其实很正常。

我们这样一算,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这样的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这样的题目。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16个小时×6)=120:96=5:4。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换句话说,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60%的努力,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

这笔账算起来是比较吓人的。尽管这个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结论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天学习16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

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越是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的用不完。

通过我们前面算的高三学习的时间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一原则:学会舍弃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

中学学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被弄的手忙脚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前总放着一大堆书,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而不是同时拿起十几本书随意浏览——这是一种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只有读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来阅读。

那么,该选择哪一本呢?答案很简单:最重要的那本。对第二重要的那本,坚决不看。当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

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

篇二:函数在高中中的重要性

同学走进高一,数学的入门便是从集合与函数开始的。函数思想在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位置毋庸置疑,高考历年来也是以函数为主线的,所以,学好函数这一章,对整个高中数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分析一下近几年北京卷数学对集合与函数的考法。北京卷对集合与函数的考察开放而新颖,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考察,一般将集合与函数结合的题作为试卷较难的题目部分来考察。新课标以来集合部分开放题型作为考察的重点,都在压轴题做重点考察,由于以集合为背景的创新题型设计新颖,思维开发,题目很难,因此得分率非常低。

关于集合,很多同学认为很简单,尤其是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同学,认为集合就是子集、真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浓缩,其实这种理解是需要再深入的。集合中元素的关系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点,更是一个开放性思维出题点。但是集合中元素的关系并不是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那么简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高考很容易从反向思维去考虑这个问题,比如无序性,可以从元素有序时的性质加以考察,比如2010年北京卷的压轴题,元素从小到大排列,然后去考虑这个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再深入思考和总结集合中元素之间的性质。

关于函数,其难度在高中还是很高的,每一年高考都会从各方面(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高考数学的重要性)去考函数的思想。近年来高考很喜欢在函数概念上做文章,因此,同学们一定要从概念入手,深入理解函数的内在本质。同时要弄清楚集合与函数的关系,弄清楚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同时一定要

掌握函数的主要思想,比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高一是高中入门的一个阶段,同时高一的函数是高中的主线。因此,对于高一的同学,一定要深入弄清楚集合、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集合、函数的内在本质,集合、函数题型总结等等这样才能在高考备战过程中做到有备无患。

篇三:高中数学学习重要性及有效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重要性及有效方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已不再是简单的算数了,而高中数学所

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其中包括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导数、向量

几大块。高中数学可以说是初中数学的延伸,大学高数的基础。

数学不仅在人们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学术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更大。很多科学研究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滞后,

因为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有人认为高中数学只是一些死知识,

对实际生活没有多大作用,如果说有作用的话那就是仅仅局限于帮

人们算一下数,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其实高中数学作用很大,它起

的是基石作用。就比如建筑业在画图纸的时候,用到的就是高中数

学中三角函数的知识。通过sin(

),cos(

),tan(

),cot(

)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从而求出所需要的角的度数。再比如立体

几何。虽然在实际生活中用到的很少,但却是机械零件设计基础。

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是平面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维的,但却可

以在学习平面立体几何的时候锻炼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在学

习三维几何或工程图的时候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说高中数学不是

没有用的,恰恰是很有用处的,因为它是我们以后学习更高深知识

的工具和基础。只有基础打扎实了,将来城堡才能雄伟,否则将来

标签:重要性 高考数学 山东高考数学 高考数学全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