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语文课堂导语的作用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转为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式的正确性及其意义已经得到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肯定,但是目前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本文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
  据我了解,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要么满堂灌,要么满堂问,但是无论怎样,相当多的学生还是会感到兴味索然。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自己并不了解的知识却不感兴趣了,这和我们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导语设计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如果长年累月,每天每节课都千篇一律的采取直奔主题的方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可以想象,必然会令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和不自觉的厌烦、抑制的情绪反应,反之,一个新颖独特的课堂导入,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为探究性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大好基础,所以导语的作用实在是不可小视的。然而要想设计一个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导语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我经过教学反思以及和同事的交流,整理出以下几点。
  
  一、导语要开口小而实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功夫全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没有明确的方向,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但是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当,则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所以导语的设计非常重要。而许多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喜欢用一些高深的或直奔主题的问题,往往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其实从我自身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一开始起点过高,过于笼统,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从而丧失探究的兴趣,所以导语的问题一定要小而具体。例如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在教小说时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找主要人物或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在教诗歌时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教议论文时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找中心论点,这些问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有一位教师在教《咬文嚼字》时,他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他说:“老师今天问大家一个歇后语:老鼠钻进书箱――”本来上了一上午课已经神情呆滞的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纷纷猜起答案来。老师在揭示谜底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题上,然后再引到对课题含义的探究,再水到渠成的引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究。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一位老师在教曹操的《短歌行》,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谁跑得最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说刘翔,有的说刘易斯,有的说约翰逊,争吵不休,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说:“曹操。”学生一片哗然,纷纷问问什么。老师说:“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到,曹操不是跑得最快吗?”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曹操的探究。所以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小而实,避免大而无当。
  
  二、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的课本内容一般来时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时我们总是在抱怨学生厌学,不爱读课本,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感兴趣,可是我们似乎很少真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视角来想一想,他们凭什么一定要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他们凭什么要去思考他们不关心的问题。即使这些知识对他们的成长以及将来的生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他们体会不到。现在许多学习好的学生努力学习一个最近的最直接的原因似乎就是高考,而这也往往成为我们老师强加给他们的的一个外在的间接的学习动机,他们没有对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更谈不到主动探究的愿望,然而对于一个涉世不深,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自控能力还未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这种外在的强加给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会失效。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是一定要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世界,所以只有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尽可能的沟通和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状态变成主动探究的状态。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设计导语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位老师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他是这样导入的:马上就要过年了,亲朋好友聚会时难免要喝酒,我们中国人爱劝酒,有的人特别能说,而且说起来还一套一套的。假设你现在任职的公司老总让你去陪客户喝酒,而且要让客人喝好。在酒席上你该怎样劝酒呢?学生顿时争先恐后,个个跃跃欲试,好像一下子被点燃了参与的激情。在学生们说了许多社会上流行的劝酒词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李白是如何劝酒的,结果下来的整节课学生参与探究讨论的热情都很高。我想这位老师的这个导语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生活化,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把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了起来。
  
  三、指向性和挑战性
  
  尽管一个好的导语必须具备开口小而实、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但是并不意味着可平庸化,随意化,它应该能够指向最终的教学目标,否则就会变成哗众取宠。同时还应该比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略高一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位老师在教《爱莲说》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莲花吗?”学生齐声说:“没见过。”他又问:“你们喜欢莲花吗?”学生又齐声回答:“不喜欢”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僵局。究其原因,导语缺乏挑战性,明知故问,学生当然会提不起兴趣。一位老师在教《归去来兮辞》时,这样设计导语:“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曾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应当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想问大家为什么。”对于这样言浅意深的问题,自然很容易一个很自然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顺理成章的引申到人生中的精神与物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理解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有帮助的。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掌握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一步步的落实新课改提出的目标。
  (何武宽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 710500)

标签:导语 课堂教学 探究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