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三作文 > 正文

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启示_德仓光电工艺工程师怎么样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美国和德国的教育模式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通过对美国与德国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现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从现有世界上两种较为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中探寻可被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借鉴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工程人才。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卓越工程师
  作者简介:娄平(1970-),女,浙江绍兴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小梅(1978-),女,河北丰润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1-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大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在清华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指出[1]:“中国最大量迫切需要的还是工程人才,我们需要大力研究工程教育”。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工程教育的大国,然而对人才的培养虽大而不强,虽多而不精,普遍存在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问题。2010年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使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能够培养出一批创新性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2]。通过该计划的有效实施,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与产业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改革现有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以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高质量的工程人才。
  一、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分析
  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注册工程师模式;另一种是德国为代表的文凭工程师培养模式。
  美国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为了保证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准和道德水平,实现对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化管理的一种执业资格认定制度,只有具备相应的资格,才能去相应专业的工程师岗位独立执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注册工程师,要经过三个阶段[3]:首
  先,需要接受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获得学士学位或者与之同等的工程学历;然后,再参加由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xaminers for Engineering and Surveying,NCEES)组织的工程基础考试,通过之后获得“实习工程师”称号,允许其在职业工程师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工程业务,但不具备独立开业的资格;最后,需要在实习工作中积累四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再通过由NCEES组织的工程实际和原理考试就可以称为正式的职业工程师。
  在美国除了工程院校的教学方式外,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在工程师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美国的企业与一些工科大学结成联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大多数工科大学和工程系都设有工业咨询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该校(系)毕业的校友和雇佣该校毕业生的公司代表组成,委员会会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来要求学校对工程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同时美国企业在工程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部门也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从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来看,一方面是拥有一套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以及工程师的注册标准,为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美国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和政府的积极参与也为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美国的继续教育也很发达,这些都进一步补充了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方式。
  而在德国,工程师教育所推行的是文凭工程师制度,所谓文凭工程师就是在培养过程中,将工程师专业教学与相关的资质认证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其培养的目标是成品的工程师,即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在学校里完成作为一名专业工程师所必需的一切训练。显然,在德国工程师教育体系较为完善,院校教育通常能把教育和实训融为一体。在整个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学习阶段后,进入实习阶段,只有顺利通过实习才能获得学位。
  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比较典型的工程师培养方式,其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国的培养方式相对而言更加灵活且实用,而德国的培养方式更具有传统特色。
  二、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于工程人才来说,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都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腾飞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在我国,工科院校一直以来都是工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工科院校都注重理论与工程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验与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学位,对实验与实践技能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使得工科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的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我国工科院校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分明,使得从学校走出来的工科学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需求。最后,对工科人才的继续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使得我国对工科人才的培养缺乏必要的“工程性”和“创新性”。
  三、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美国为代表的注册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文凭工程师模式,各自个性鲜明,对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从两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在培养过程中都注重校企合作,美德两国的高等工程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两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同时也推进了两国技术转化速度;两种模式在培养过程中都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两国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不仅注重传统的工程、科技知识的教学,而且也非常注重各个领域的综合知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从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来看,两国都非常注重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为两国工程师培养模式驻入了新的活力,是两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美德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分析,对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如下的启示:
  (1)政校企相互协作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可靠基础。通过政府的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工程师的培养,使得校企紧密合作,不但注重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重要地是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机制。根据各工科院校自身的特色,针对企业对不同层次工科人才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层次分明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适应企业的需求。
  (3)有效的实践能力评估机制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一套有效的实践能力评估机制的建立,能对所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地、正确地评估,是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质量的有力保障。
  (4)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培养模式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有效的动力。通过不断改进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和缺点,不断提升培养模式对企业需求的适应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程师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经济腾飞的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工程性”与“创新性”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本文从美德培养工程师模式的特色从发,对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高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战略意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3.
  [2] 韩廷斌. 校企联合 能力为重 踏上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Z2):74.
  [3] https://www.省略/Audience_Landing_Papers /Engineers.
  (责任编辑:熊怡)

标签:工程师 启示 培养模式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