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分类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它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忽视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事实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翻译是跨文化传通。?
  
  一、 文化因素?
  
  1. 词汇方面。英汉词汇对等关系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汉语有,英语没有;汉语没有,英语有。这类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最具特色。如汉语的“叩头”,英语没有,只好用音译 kowtow。英语的 privacy,也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吃了吗?”,英语国家的人会说, How do you do? 或 Lovely day, isn’t it ?。第二是词义大小不等。比如英语“ story ”的词义显然大于汉语的“故事”。它还有“消息”、“内情”、“传说”、“热门”、“遭遇”、“实情”等意思。而汉语的“打”的含义就远远大于英语的 beat 或 hit。汉语的“打落水狗”、“打退堂鼓”就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文化特色。第三是词义表面相等实际不等,这种现象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很常见。比如 propaganda 和“宣传”, politics 和“政治”, individualism 和“个人主义”, liberalism 和“自由主义”。这些词既反映了文化上的不同,也反映了政治上的差别。?
  2. 习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认识方法、心理状态和文化积淀方面的差异。 如英语中说 The fish always stinks from the head downwards. 汉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英语说 Look before you leap. 汉语说“三思而后行。” 不同的文化产生出不同的习语。?
  3. 修辞方面。汉语用词多华丽,英语用词求简洁。汉语行文讲究声律对仗,用字凝炼含蓄、追求工整匀称,音韵和美。?
  见以下例句:?
  当你步入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澹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献出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 ?
  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u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lands. 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s trees turn fiery red. 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神话世界九寨沟》,中国翻译“汉译英练习”答案 ?
  在这里译者打破了原文的篇章结构模式,调整了语序,摆脱了原文修辞风格的束缚,去掉了
  不必要的溢美之词,大胆地用简洁练达的英语,直观具体地将原文所描写的景物表达出来。因此,在汉译英时要尽量摆脱汉语思维的影响,用地道简洁的英文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读者。反之,在英译汉时,也应该摆脱英文句式的束缚,用地道通顺的汉语来表达,才能避免翻译腔。 ?
  
  二、 文化差异?
  
  1.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
  2.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三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3.异化和归化?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 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其次,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竟然译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
  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即adaptation 或domestic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尤金•A•奈达是归化理论的代表。奈达认为“翻译作品应是动态对等的,不仅表达形式而且文化都应符合目的语规范”。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翻译的责任就是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因此,只追求词汇上的对等是不够的,翻译最终的目的还应是通过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或翻译“文章内涵”来获得“文化”对等。

标签:因素 翻译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