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宗教问题分析_新农村建设农民出钱吗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在当前中国农村,随着宗教发展愈加迅速,农民信徒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宗教活动已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持续扩张的影响力。本文针对当代农村宗教活动的现状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农村宗教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图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信仰;新农村建设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73-03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重新兴起“宗教热”,农村宗教信仰行为也随之而起[1],其中基督教信仰在农村的发展势头迅猛,信众人数不断增加,农村的聚会也从秘密走向公开,切不断地组织化、规模化。[2]由此农村宗教活动越来越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宗教问题的相关的研究文章不断丰富。本文针对当代农村宗教活动的特点及现状,分析其中的内部原因并探讨农村宗教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图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当前农村宗教活动的现状及特点
  (一)信徒构成上的“四多”:农民多,文盲多,老人多,妇女多
  宗教在农村发展的很快,农民教徒最多。经常是一人信教,全家跟着信教。宗教信徒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特别是农村教徒。他们对宗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村的老人,子女都外出打工赚钱,很少回家,跟老人缺乏必要的沟通,老人的物质精神资源都相对缺少,属于当前农村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农村的家庭生活。妇女在家除了持家的艰难,还有离别的愁绪,思念的伤感,精神的空虚。于是,在周围人群的影响带动下,就会选择参与宗教活动。
  (二)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相互掺杂
  宗教与迷信,按其文化品质、信仰方式及社会政策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调查显示中,很多的农民教徒却相信巫术、诸种禁忌,他们既信仰宗教,也迷信鬼神。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传统状况和农民现实的精神世界。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受迷信文化本身的影响,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一种思维与行为定势,并深入到了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内心深处。
  (三)宗教信仰的功利性
  大多数的农民信教出于一种功利目的,他们都抱着各种利己的目的信教。比如某些村民在家人生命无药可医之时,他们无奈之下,选择入教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帮助。在他们的心目中神灵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把内心的渴望都寄托在宗教上面。还有更多的人抽签决议,托福谋利,征婚觅友,延年益寿等等。虽然利益需求各不相同。但表明农民真正信奉的不是神灵本身,而是关系到自己切身的利益。
  二、当前农村宗教活动的具体原因
  (一)个体因素
  1.生理需求
  大多数村民信教源于自己或者家人因疾病长时间医治无效,或者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他们渴望治病驱邪而信教。他们求助神灵来缓解生理病痛。
  2.心理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诸种不顺,比如事业受挫,婚姻问题,信徒常常把太多希望寄托于神灵。还有些信徒比如留守妇女生活贫困,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他们祈求神灵“赐福”给他们。
  (二)社会因素
  1.受家庭和邻里亲戚信教影响
  子女自幼就开始受家庭影响,还有些村民在无聊好奇的情况下,受其他邻里朋友的影响,跟随他们参加教徒聚会及其他文艺活动,耳濡目染,时间长了,习惯使然,觉得信教是好事情,因而加入教会。
  2.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
  因丈夫外出打工,家里基本只剩下老人孩子妇女。他们闲余时间除了看电视,聊天,打麻将,几乎没有集体娱乐的活动。在农民精神生活单调的情况下,宗教满足了他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3.农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目前农村与城市之间劳动力互相的流动给农村生活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和文化冲击。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得到改变,传统的风俗习惯和礼法制度也受到挑战。除此之外,农村家庭之间越来越独立,亲戚邻里之间关系越淡薄,太多的人开始在宗教信仰中寻求归属感及安全感,希望在宗教世界中获得解脱。
  三、农村宗教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政治适应
  在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趋势“是由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各种深层原因所决定的”[3],也体现着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的宗教政策引导下,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目前基督教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社会对其必然的要求。
  2.心理调节
  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给人们提供倾诉生活烦恼,释放生活压力的机会。尤其是在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农村,老人没有适当的娱乐场所,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让更多的老人妇女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3.道德教化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和宗教总是互相影响。“宗教正式通过宗教道德实现其进行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宗教把世俗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信仰,神化为神的意志和要求”,[4]成教义、教规来规范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角色。比如劝诫人们要做善事,要关爱身边的人是宗教教义的基本内容。可以改善增进夫妻之情,邻里之爱,促进家庭的和谐。
  4.文化传播
  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文化传播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在基本的宗教活动中,信徒学唱赞美诗,跟随牧师吟颂圣经。部分信徒因羡慕县上牧师知识的丰富,耳濡目染也有了改变自己的想法,同时鼓励其子女好好学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主义建设。
  (二)消极影响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是无精神活力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们的鸦片”。[5]看得出来宗教的负功能,宗教使人脱离了现实生活,在信仰里陶醉,失去了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
  1.消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
  一些宗教组织进行舆论误导,煽动信教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产生不满情绪。某些宗教聚会地点自发形成,既没有申报也没在有关部门备案,有些宗教组织不仅要求教徒不服从于党组织的活动安排,要求必须听从他们宗教组织安排,甚至还干扰正常村务活动。更甚的是,某些地方还存在“政教合一”的倾向,冒用宗教名义进行非法渗透,扰乱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严重削弱党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2.束缚思想,遏制发展动力
  “由于宗教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信仰与崇拜,妨碍人们对自然力的原因和规律的探索,从而使生产技术不可能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顺利发展。”[6]大多数的农民长期以来依赖、恐惧、感恩和负罪的情感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加入了宗教组织之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困难疾病压力的时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神灵的祈祷上,完全依赖于全知全能的神,正像列宁所说的“盲目性的奴隶”。他们对宗教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有种盲目的信仰和崇拜,缺乏对自身和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3.对农村下一代产生不利影响
  调查显示,很多青年都是从出生起,就成长在基督教信仰的家庭里,父母长辈在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在家里营造的宗教气氛,给青少年造成深刻的影响,以致他们身心都受到各种宗教信仰的熏陶和吸引,长期以往,便自然而然的信仰宗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唯物主义并且有思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弱化宗教消极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宗教政策
  农村基层组织应该认真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总教官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宗教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好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向农村基层干部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及知识,大力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和“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7]积极的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人士和广大的信教农民的意志核力量集中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上来。
  (二)加强农村宗教事务管理
  农村基层组织要根据新时期农村宗教工作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担负起宗教工作方面的责任,要积极协助配合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保障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建立全面的农村宗教管理网络,建立一支熟悉宗教政策,热爱宗教管理工作的队伍,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宗教工作领导体系与管理机制。[8]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既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又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的教育,并且组织广大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项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要建立一支社会主义先进建设者队伍,就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筑牢抵御渗透和打击邪教的防线。
  (四)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9]先进文化的建设引领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面对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伦理认知的创新发展或返朴归真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10]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着力兴建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中心以及图书室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形式各样的农民文化娱乐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在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改善生活,实现新农村的新风貌。
  参考文献:
  [1]董建波,李学昌.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变迁[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2]李红菊.乡民的基督教信仰与乡土社会秩序建构――对豫北蒋村教堂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3]李平晔.90年代中国宗教发展状况报告[A].基督教文化学刊(第2辑)[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219-221.
  [4]田真.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2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
  [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28.
  [7][8]赵琼.当代中国宗教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及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9]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6-10-12(01).
  [10]许志伟,赵敦华.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65.

标签:新农村 当代 宗教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