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当前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困境和对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pt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生命之魂,是民族认同感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支撑。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理所当然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之所。本文从当前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复杂情况来看,认为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既有鲜明的优势、也有特殊的困境。因此,亟需认清和把握好民族精神教育的形势,充分利用优势、认清困境、找到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90-03
  
   所谓优势,是指“源于自然的或社会的有助于事物或某项工作实施的良好禀赋和便利的条件与形势。”[1]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需要依托于既有的资源、知识和一定的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以及大学生课堂内外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最主要的优势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优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科学指导优势。
  一、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
  (一)优秀的中华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不竭之源
  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物质存在,又表现为精神状态。“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2]民族精神是作为文化的精神层面存在的,是内在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凝固为民众的基本素质和品格。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灿烂的民族文化必然孕育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中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风土人情和建筑雕塑都可以成为民族精神的附着和诉说。而这些优秀的创造都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资源优势。总的来说,开展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资源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积蓄了中华人文气息、代表和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文化资源:二是浓缩和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民族人物,他们的精神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支;三是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思想文化成就和业绩。四是由古及今的优秀民族精神传统。
  (二)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平台
  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开展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来说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所特有的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良好人文平台。高校校园文化,一般指的大学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普遍性、群众性、科学性、发展性、灵活性等特点。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理论、抽象的灌输,而更多的是靠潜移默化,靠审美和娱乐,这就决定了它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环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无形课堂。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它以特有的高雅气息和内储的价值观念,默默地激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是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校园内在的精神外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开展的目的明确的、教育意义重大的和影响广泛的校园活动。这些校园活动大都是抓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来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热潮。因此,它为民族精神提供了鲜活载体和良好时机。同时,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所宣传的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体现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闪耀着高尚的民族之光,是时代精神的印记。这对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使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更具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以及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3]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当前的大学中都能够很好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这一特点,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科学的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理论性的东西科学的阐释了民族精神的内涵问题,作用问题,以及民族精神的正反两方面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说是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它的方法多样化,改变了传统的说服教育,教师讲授不再是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能够注重学生的自身感受和体验,而且能够运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更加具体和形式比以前更加生动。
  二、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文化的全球化弱化了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的激烈竞争与激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向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劣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严峻挑战。“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4]当前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西方文化从表层的服装、饮食、节日甚至头发的颜色,到深层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都有长驱直入之势,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习俗、仪式、典礼、建筑等正在趋于消失,或者被局限在有限范围,有的甚至被放弃。特别是有一些大学生认为统一而宏大的世界市场已经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各国经济的密切关联和相互依赖、信息技术和网络对国家界限的突破,表明国家主权已无存在的必要,主张用“地球村意识”、“人类意识”、全球主义取代国家意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再来谈国家主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是狭隘的表现。
  (二)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时期出现的思想困境
  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经历的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大学生所面临的时代思想与精神状况呈现复杂多样的局面。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西文化价值冲突加剧,加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受到现代科技和外来思想文化观念尤其是互联网和新生代道德的冲击,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状况呈现不同的表现。大学生出现了一种思想困境,那就是传统与现实的反差,思想与理想的矛盾。大学生对现实的这种多层面的冲突,失去了正确的衡量标准,传统的民族精神也似乎丧失了其既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大学生生活方式出现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发展中国家极力宣扬他们的消费文化观,所谓“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趣味和追求流行全球。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说:“对于那些处于边缘的人来说,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全世界的扩散也强加给他们一种新的认同感,替代了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5]在我国消费主义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追捧和模仿西方生活方式。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日,对西方的电影、书刊、歌曲表现出极大地兴趣。欧美日韩的服装饰品成为大学生的着装时尚,好莱坞制造的所谓大片,那些充满情欲和暴力刺激的电影电视成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西方的各种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及消费文化等大量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三、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层面与精神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精神交流、融合和整合的过程。大学生是祖国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思想指导,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他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认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种内在体现。
  (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因此,要紧密围绕实践活动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学要充分利用国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积极为他们搭建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要求,有针对性,分层次的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以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社会志愿者和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深切的了解国情、体验生活,充分感受到祖国所发生的变化,同时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目的的各种活动。诸如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唱会、朗诵会等活动;开展各种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益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革命烈士的扫墓活动,拜访革命老前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现代社会也是一个网络社会,而大学生无疑是主要的“网民”群体。怎么样更好地利用网络这样一个大平台,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从大学生生活入手,改善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生活环境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大学的学校环境。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6]学校在引导学生尊重既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传播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培养情感和传授知识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环境很广泛,但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校风、学风和师德。校风是学校的“社会风气”,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优良的校风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展开,能够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陶冶大学生的品质、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不良的校风则会消磨大学生的斗志、腐蚀大学生的灵魂,助长歪风邪气上升。因此,应下工夫抓好校风建设。好的校风、学风既能反映传统的民族精神,又能体现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一个大学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要使一个大学具有良好的学风,就应该多提倡勤俭节约、谦虚谨慎和创新的学风。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不仅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到关心老师,积极制定培养计划和措施,提高老师的待遇,同时作为老师也要主动学习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友谊,商志晓编.中华民族精神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冯友军.教化•规约•生成――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化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卞敏.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高长舒,蔡红生主编.中华民族精神――大学生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欧阳康主编.文化反思与价值建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詹小美.民族精神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赵存生主编.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标签:民族精神 困境 对策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