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拓展探究空间,培养科学观察力]观察力的培养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观察是学生们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著名科学家巴普洛夫在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就说明了人类只有依靠观察才能够不断积累事实和例证,使得认识向前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拓展探究空间,启发学生亲自观察,从已有的知识和所提供的材料中,自己概括出新的知识和原则,发现规律。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拓展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观察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仔细观察事物。因为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大、小、冷、热、色、香、味、软、硬等等。所以不论是哪种观察,都要尽量调动学生眼、耳、鼻、舌、身等等各种器官去感知自然事物,才能形成自然事物的清晰表象。如我教《观察水》一课的时候,我在桌子上放四杯不同的液体,学生首先必须借助视觉感知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易流动的液体,然后用鼻子去嗅,用舌头去尝,知道水是一种无味的液体。再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瓶子里,学生观察到水是没有一定形状的,甚至可以把水装入塑料袋用手去摸。最后我还让水从塑料袋中流出来,学生们用耳朵去听水滴的声音。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对水进行观察,才归纳出:“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从而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水的性质。实践表明:参加观察的感官越多,所建立起来的印象就会越深刻。
  二、教会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有目的地观察
  在引领学生观察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指明观察目标。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也很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还比较差。观察事物常常只看表面,注意力常常集中到次要的或者观察与课本内容不相关的方面去,甚至有的同学在观察过程中只是为了看热闹。如我在科学课上制取蒸馏水的演示实验的时候,学生往往被酒精灯火焰的跳动、烧瓶内水的沸腾,弯弯曲曲的玻璃管道等等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水蒸气在玻璃杯中凝结成小水滴这一本质现象的观察,因此无论是实验,还是其它的直观教学手段,教师要作观察指导,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怎样进行观察?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观察的现象上,才能有的放矢,使观察获得预期的效果,学生还可以结合观察对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我做《会“团结”的水》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观察到把许多根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后,水面虽然鼓得像小馒头一样水也不会溢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提出思考性的问题:水面鼓得都像小馒头了还没有溢出来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可能是什么在起作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正确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仔细观察,而且能够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果,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有顺序地观察
  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而观察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有选择地获得有关信息的活动,整个观察过程都有思维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观察的有序性决定了思维发展的层次性。观察有序可体现为时间顺序。如我在教《植物的一生》单元后,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让学生以时间为序长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且进行连续的实验记录和描述,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观察有序还体现为整体――局部――整体,从外到里等步骤。例如教《果实和种子》,《根和茎》这一类型的课,都要求学生从外到里进行观察,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时,在外部找不着答案,学生自然而然从内部去查找,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样通过有序的观察,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就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拓展探究空间,使观察活动更有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如实地观察
  引导学生如实地观察现象。因为观察的过程是人们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人们感知事物时,不仅利用了感觉和知觉,而且还有经验和思考在起作用,因此,观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就以感觉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给我们造成错觉,使我们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小学生观察力不够强,知识不够丰富,在观察中更容易产生错误。如我在教《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的时候,学生观察蜗牛、蚂蚁后,我又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实体,发现有些学生从经验出发,得出青蛙的前肢也是五趾的错误结论。实际上,青蛙的前肢只有四趾。学生又根据青蛙能在水中游泳这一点认定他的前后肢上一定有蹼,其实青蛙只有后肢有蹼,前肢并没有蹼。学生还会根据平时看到的动物舌根在喉部,而认定青蛙的舌根也在喉部的错误结论,其实,青蛙的舌根固定在下颚前缘。由此可见,教师在引领学生观察时,必须要求学生排除各种经验和先入为主的影响,如实地观察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探究空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有记录地观察
  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作简单的观察记录。因为在教学中,当学生系统地观察某个科学现象时,应当引领学生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良好习惯。首先我指导学生利用图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如我教《看月亮》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把观察结果用图的形式给月相“记日记”,于是学生们发现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加深观察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观察所得到的知识系统化。我还鼓励学生利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如我在教《关心天气》这一单元的时候指导学生做了很多观察记录:在教《气温有多高》一课以后,要求学生在教室里、阳光下、背阴处……用温度计测得各个地方空气的温度并且记录下来,再比较所测得的数据。而在教《今天刮什么风》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连续记录一周的天气状况给大自然“记日记”,促使学生们走向美好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当地的季节、天气情况、气温、风向、风力等各种项目,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用感官仔细观察事物的本领,而且能够熟练地使用文字、符号记录结果,整理记录的材料。为学生以后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奠定基础,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三、创造机会,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加强学生的观察训练,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力。学生的观察力是在课内、课外的实际观察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教学中,除了演示多种科学实验给学生观察外,还必须提供各种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给学生观察。如我在教学生观察金鱼的时候,我先将几条金鱼放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它们怎样运动?主要运动器官是什么?再指导他们从下面、后面或侧面观察鱼的胸鳍、背鳍和臀鳍的运动形式,分析其作用,这样使学生仔细较全面地观察鱼的外部形态,感知它们的运动、习性等,形成完整清晰的概念并且作出科学的结论。
  课外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增加观察力的重要方面。如我教《看星座》,带领学生们遥望晴朗的星空,分辨“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北极星”……使得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对学生们来说大自然是学习的好课堂,以后他们如果到田野就会主动观察各种植物、动物、昆虫;到工地上就会主动观察杠杆、滑轮、轮轴的工作;在公路、铁路上就会主动观察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等。可见拓展探究空间,孩子们在大自然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相关知识,提高对科学现象、科学规律和社会生活敏锐的观察力。
  四?展示成果,激励学生主动观察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是争强好胜的,并渴望自己观察的成果能及时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赞赏。因此,我在教室里创设科学角,在科学角上贴学生的科学小论文?科学观察日记?考察报告或学生开展小种植?小饲养等活动的照片。在成果展示和评价过程中,学生体验着观察成果的成功感,在他们心中定会激起新的观察动机,而这些新观察动机又成了学生开展下一个科学观察活动的主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让学生感到师生时刻在关注他们,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贡惠珍,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212003)

标签:观察力 探究 拓展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