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决心书 > 正文

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经济法真实案例分析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总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为了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采用案例讨论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经济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存储,没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上,一旦在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中遇见与课本上不相符的事例,往往手足无措,一筹莫展。而案例教学法,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案例分析方法是在宣讲解释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采用较为典型的司法判例(案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对该法理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经济法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方法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案例分析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自觉性,注重课堂的民主性和互动性;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而不仅是传授知识;在教学载体上,更加注重司法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启发引导、多向互动,而不是一味讲授、单向灌输,因而能够使经济法学知识更加易懂、更加生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案例分析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的作用
  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在校学生并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很难理解所学的经济法知识。案例分析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演绎法律知识,模拟法律实践。生动具体的案例和模拟的环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切实的体验,使抽象难懂的经济法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易学。
  案例分析方法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不同,案例分析法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一些典型的、真实性或拟真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到接近现实的情境中,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典型生动的例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经济法知识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案例教学形式生动活泼,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讨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实践认知,从而使学生的法律知识更牢固、更深刻。在案例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文学手法,如采用场景描写、情节叙述、心理刻画、人物对白等,烘托气氛,使案例更加形象生动,授课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启发性。
  2、案例分析方法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课本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作好准备。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种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它将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的训练,以分析研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案例分析方法的实质是“对话讨论”教学模式,它注重启发学生,开展讨论,从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互动,在交流中激励进取,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分析推理、语言表达、活动社交等能力。
  二、经济法教学中如何用好案例分析方法
  1、选准案例分析是关键
  案例分析方法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案例教学有多个环节,有多种方法。案例教学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准备、案例介绍、个人准备、小组交流、课堂讨论和教师总结五个阶段。交流讨论阶段和教师总结阶段是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恰到好处,充分起到调动、引导、帮助作用。
  在交流讨论阶段,讨论开始时,教师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不轻易参与争论,以防先人为主、越俎代庖。在案例讨论热烈的时候,教师可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协助学生清理思路,但不宜褒贬不同意见或主动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地发表看法,但注意应以共同参与者的身份发言,勿以权威自居。
  在教师总结阶段,教师要结合案例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及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要求,就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学生的讨论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必须能够照应学生的想法,充分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分析意见及独到新颖的见解,适当指出讨论中不足和改进建议。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给予提示、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充当争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主题顺利进行。同时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性,发挥积极分子的作用,鼓励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讨论,有时也可组织学生模拟法律实践环境。另外,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及时完成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向共同探讨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既要当好“领队”,带领全班突破迷雾,开拓思路;还要当好“替补”,帮助学生补充他想表达的意思,防止冷场。
  2、选择适当分量是重点
  案例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但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它的效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合理适当地使用这一方法。在实践中,案例方法使用过多容易使课堂变成听故事的讲堂,虽然气氛活跃、其乐融融,但荒废时间,影响知识的积累,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经济法的理论知识,难以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使用案例太多,难以将每个案例讲明讲透,如果案例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甚至“矛盾”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判断,从而误导学生。从时间来看,过多使用案例分析,可能造成时间的紧张,占用教学课时增多,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
  从现实情况来看,课堂讲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仍是适应中国法律体系的教学方法。中国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司法实践的主要依据是成文法和法典,课堂讲授方式适应本国法律体系的特点,有利于系统完整地把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与欧美法系中判例式法的渊源或者主要渊源不同,判例是案例分析方法的源头,而在我国,没有专门的案例编纂机构,没有权威的案例可供引用,因此可以说在中国进行案例教学的土壤还不深厚。此外,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善于表达,感情充沛,熟悉理论和现实,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人生阅历、专业知识,而我国法律院校大学生主要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间录取的,需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用好案例分析方法的几点思考
  1、提高经济法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将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而现实总是在变化的。时代在变化,知识也在更新,法律在修改。丰富的现实情况和相对固定的法律条文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旧有的经济法案例很难一直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经济法教育实践的变化。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的案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增强实践认知,提高职业发展能力。经济法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这样才能具有时效性,始终是形象生动的。例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经济法中极佳的一个真实案例,但很少有人能够将其中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评估人员的不诚信、投资银行的欺诈、评级机构的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次贷危机的来由和其中牵涉到的法律问题深入浅出地分析给学生听,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大大增加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法律问题的寻找和思考,对于将来可能从事金融证券事业也是一次很好的诚信教育。
  从教学实践来看,重复使用某些案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新的案例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避免总是使用同样的案例。要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创造出适合我国实情的案例教学模式,发挥它应有的实效。据说,美国哈佛大学每年要投人大批教师的力量来编写案例,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
  2、提高经济法教学的吸引力
  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可以使教学的材料和内容能更清晰、直观、生动,学生能更简便、快捷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素材的内涵和意义,教学过程更加情景化、趣味化和形象化,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开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使课堂图文并茂,更形象,更生动,效果更明显。比如,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案例介绍环节,以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播放案例视频、声音,展示案例中涉及的报表、台账、照片、曲线、资料、图纸、当事人档案的电子图片等,形象直观。这样,比教师的语言表述生动得多。在案例总结环节,还可以播放一些专家的点评,或展示类似的案例,运用引证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案例、参与讨论。如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公司与行业》、《环球第一财经》等栏目,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一些企业并购案例,并结合深人调查和专家点评,这些做法值得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学习借鉴。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讨论交流部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精神,经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的探讨,从而提高认识,掌握知识。案例分析方法的基本理念就是坚持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 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参与法律实践,实现多向互动来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从而实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现在的学生在经过多年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之后,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我们培养学生就是要培训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要培训他们独立创新的精神,要培养他们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相关案例来进行分析、演绎,许多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勇于创新,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他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各种信息和素材,从他们身上我们常常可以得到惊喜和一些出人意料的答案。因此,我们要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优化经济法案例分析法教学的课堂设计,创新方式方法,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和便于参与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法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金如.中外法律教育比较[J].当代法学,2009;12
  [2]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3]苏永利,郭长军.素质教育背景下经济法学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4]秦丽桦.试论法学案例教学模式革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刘璐)

标签:经济法 解决方法 案例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