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句子大全 > 正文

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的审美艺术]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班级里有一些爱好绘画的学生,每每谈起画来总是眉飞色舞,尤其当一幅作品获奖或者发表时,更是志得意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当上到语文课时,有些学生不是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就是心有旁骛,神游千里之外。怎样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好语文知识,确实使我伤透了脑筋。有一次听一个讲座,教授谈到艺术都是相通的,如果将不同门类的艺术结合起来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然这些学生都喜欢画画,何不将他们的兴趣引导到语文学习上来。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学习和美术学习结合起来,以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感知、复活文学作品,以文学的眼光去评价、鉴赏艺术作品。
  
  一、复活作品形象、再现艺术美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如果将这种表现欲和他们的兴趣结合起来,就会激发起他们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针对班级里部分学生长于绘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求他们发挥特长,用画笔画出语文课本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山水美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我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给祥林嫂画一幅肖像画。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非常兴奋,个个跃跃欲试,连那些不善于画画的学生也非常认真地准备起来。等学生完成作业后,我特意从中挑选出三幅画得好的和三幅差的肖像画,分别是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时、第二次来鲁镇时和临终前的肖像画,挂在教室里让学生选出画得比较好的肖像画,并让他们说说理由。学生们争相举手,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室里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热烈气氛。学生认为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的形象应该是年轻健康,低眉顺眼,要显出她的善良、朴实、勤劳,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来鲁镇应该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对生活已失去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课上到这儿,不用老师再说什么,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作品的内容,一切尽在“画”中了。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读了北朝民歌《敕勒歌》,学生们在纸上描绘出蓝天、白云、绿草、繁盛的牛羊、辽阔的草原,画出了美丽富饶的西北大草原的特殊景色。而柳宗元的《江雪》,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但由于有过成功的经验,他们很有信心把它画好。在查找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有两位学生自告奋勇当场在黑板上联合作画,他们用了留白的画法,背景极其广大寥廓,只在画面的右下方画了一叶小舟、一个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寥寥几笔,展示了作者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这种处理方式说明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了作品的神韵。
  
  二、展开想象翅膀,亲历作品境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最难把握的要数作者蕴涵于文章的思想感情、志趣,即从文章的外在形式走进作品的精神内核。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亲历其境,与作者心灵沟通,领悟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使他们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中,感悟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和志趣,加深对作品深层含意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丑、善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抽象者能阐述,深奥者能浅显,含蓄者能说明。
  如学习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本文重在写景,讲究情景相生,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要画好这幅画很容易。但要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及寥寥几句表述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却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我发动学生找了不少有关富春江美景的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在广阔的明净如洗的天空下(“风烟俱静,天山共色”),正坐着小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此时此刻,学生们展开想象,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与作者心灵相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体验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因而对作者插入的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也就不难理解了,它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达了自己的志趣。这种教学方法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他们在绘画方面的想象力,让艺术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对语文学习自然也有了兴趣。
  
  三、用笔描绘图景,提高语文能力
  
  艺术是相通的,都追求一种境界。绘画用画笔、文学用文字都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于是在教学中,我既让学生用画笔来描绘文学的美,也尝试让学生用文字来再现画面的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把这种学习心得最终落实到写作中,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我向美术老师借了一些画,让学生试着用文字来表达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写从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由此又联想到了什么。如欣赏了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后,有的学生写道:凝神细观,仿佛看到了山谷中漂浮着淡淡的雾气,树梢上萌发着鹅黄的嫩叶,隐隐的楼阁,潺潺的流水,三三两两的舟楫与行人,一派早春的风光扫去了严冬的寒意。有的学生写道:作者给我们展示了春山挺拔,春水含’隋的动人意境,显示了春到人间,大地复苏的景象。也有的学生写道:面对这样的画面,很自然地联想起了苏轼的诗句: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幛非人间。看到《冷香图》,学生禁不住吟诵起了陆游的《咏梅》佳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看到郑燮的《劲竿凌云图》就会想到作者借题发挥,以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禀性情操,做人要讲求有“节”,要有“品”,表达了画家的精神追求。这样以画求趣,以画启智,以画习言,以画育德,让学生在欣赏画的过程中,既提高了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又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学生感兴趣的绘画艺术,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融知识性、形象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来感染和影响学生,春风化雨般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标签:审美 语文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