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正文

【浅谈问题教学下的数学教师素养及提问艺术】浅谈数学核心素养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问题教学”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因此,问题教学是以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就“问题教学”模式下教师这一角色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 教师需注意的素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全面、扎实地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
  1. 思想政治素养
  “教人先正己”,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教师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能够全面理解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思想认识和观念都能与时俱进,同实施素质教育相符合,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去。还要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不计名利,心胸坦荡,富有志向,让人生价值在社会贡献中得到升华。具体做到:① 树立崇高理想,热爱祖国。②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工作。③ 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④ 真诚团结同事、协力做好本职工作。
  2. 专业水平、文化素质
  问题教学时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就拿问题教学中的问题突发性而言学生问及教材上所涉及的数学史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等等。就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在问题教学中我们必须勤奋钻研,掌握渊博的知识,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必须积极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艺术,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适应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 心理素质
  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教师的素质。”一个民族的兴衰,是与整个教育息息相关的,而施教的主体――教师又是教育的关键。问题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教学,随着师生互动的频繁,教师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也更明显。具体表现为① 教师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② 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③ 教师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教师自身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④ 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协调。
  
  二、 教师提问的误区
  
  1. 随意性。表现之一是执教者提问凭情趣,情趣高多提问,情趣低则满堂灌。表现之二是该要提问的地方没有提,不该提的地方却又提了。
  2. 惩罚性。即把提问当成惩罚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工具。有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某学生不守纪律,明知其肯定回答不出所提问的问题,却偏要该生来回答,结果以答不出为由加以任意(毫无意义)处罚。如抄书、罚站等。一旦我们的老师把提问当成惩罚学生的手段,问题教学的提问就会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3. 偏心。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总是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反之,成绩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可能无动于衷。即使答案非常明了,也害怕主动举手。所以课堂提问中存在偏心,危害极大,它不但使学生整体思想觉悟得不到提高,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教师与这批学生之间的距离越大,矛盾越来越尖锐。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更不利于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索,进而问题教学也无从下手。
  4. 主次不分。所谓主次不分是教育者的课堂提问使学生分不清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和非难点。作为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强调哪个问题是重点,哪个问题是难点。针对问题的主次,增加学生复习的负担。这样的问题再精彩,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兴奋过后,头脑可能反而是一片空白。
  5. 讥讽。所谓讥讽指的就是教师对那些问题答不上的学生,当众讽刺,或者讥笑。这点尤其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做教师的千万不能讽刺。更多的时候应给予鼓励、安慰,坚定他们的信心。学生在教学中,喜欢提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非常的活跃。他们由于知识面窄,生活圈子小,常常会提出一些低级可笑的问题,也会提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无关的问题(甚至是非数学问题)。“学习是没有愚蠢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提问要保护,要肯定,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讽刺和嘲笑。我们只有疏导,让他们在群体提问中比较鉴别,哪些问题有思考价值,哪些问题提的好,让他们在提问中学会提问,在解难中提高解难题的能力。
  6. 含糊。所谓提问的含糊是提问题不明确,答案不明了。提问的含糊性: 一、表现在本身模棱两可,方向不明,学生既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说。结果很容易导致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二、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置之不理,既不作肯定的评价,也不作否定的评价。这样会使学生无法明白问题的答案,对与错,在他们的心灵上就会印上一种模糊的答案。因此,课堂的提问,教者对答者的内容作出评价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教师对问题教学中所创设的提问问题所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论及课堂提问时指出,提问这种教法,“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然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位教师所能做到的。在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学生或瞠目结舌,不敢举手;或轻而易举,众口一辩的情形。难以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入。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不会设问,不善于提问,不懂课堂创设提问的原则。
  1. 情趣性原则
  激趣原则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运用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言语,通过创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这样提问:“你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怎样画一个直角吗?”同时教师应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和生动适当的表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在轻松机制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乐学、善学,充满美感等,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欢乐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之中。总之,创设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
  2. 层次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把蕴含于教材中的教学思想和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正确地把握思维进展的梯度,精心设问,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逐层提高。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整体性与向心性,即所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这个主线,注意前后每个层次设问的连贯性、衔接性以及创设问题之间的暗示性和设问指向性,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发展。通过创设的问题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得以“优生吃得饭,后进生吃得了。”
  3. 深刻性(思考性)原则
  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关键是如何控制问题空间大小,保持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探究的空间太小,以至于问题的答案无须思考就能答出,甚至只需“是”或“不是”,这样的“满堂问,满堂答”,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因此,在问题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反映教学的重点,又要能难度适中,(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感觉,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思考,这样思维才能得到开拓和发展。
  4. 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在问题教学中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提问方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设疑。设疑提问并非目的,它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巩固旧知识的一种手段。在巧妙设疑的同时,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某类知识的方法,提问的内容大为丰富起来。
  反问。为了强调重要知识,或巩固新授的难点,教师的提问不仅可以正问还有反问,如学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后,让学生判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吗?”,“错,为什么?”接着反问:“所有等式都是方程吗?”
  追问。问题步步深入,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解决有关几何证明问题时,常常问要证明什么,我们必须懂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寻找出证明的路径。
  5. 面向全体性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提问,都要求教师把吃透教材和把握学生心理流向作为提问的坚实基础。课堂提问要讲究民主、平等,面向全体学生;要不拘泥于己见,最大限度地寻找学生答疑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避免教师与优秀生一对一的谈话,只让优秀生回答,中下等生做陪客,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对答如流,其中大部分学生来看戏,根本没听懂,所以教学时要积极鼓励中下等生回答问题,即使他们回答错了,千万不要讽刺挖苦,而应该积极引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6. 实时性原则
  所谓提问的适时性原则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结构应了如指掌,教学中要有置换心理,知学生之所知,想学生之所想,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有预见性,并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针对性、过度性的设问,从而化解学习中的难点,达到问题的解决。但设问必须掌握火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进度、教学节奏以及学习主体的思维合拍,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吻合,这样所提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产生探求新知的动力和激发求知欲望,实现解疑的目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把握知识的联接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
  [2] 《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 崔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丁勇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223621)

标签:浅谈 素养 提问 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