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空军招飞 > 正文

【唐代进士试诗的歌功颂德思想】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思想感情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唐代进士试诗一般是指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是唐代进士科举常考之体。唐代进士试诗通过描摹太平盛世、渲染朝廷礼乐文教之盛、歌颂皇恩浩荡等体现歌功颂德的主要思想。其思想性受到科举考试的制约,是科举考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唐代进士试诗歌功颂德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唐代进士试诗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自建国以来,学者们公开发表的唐代进士试诗的研究论文仅有六篇,研究专著有十余部,但是这些专著主要以研究唐代科举制度和铨选制度为主,对于进士试诗只在书中个别章节涉及。唐代进士试诗是一种兼应用性与文学性于一身的特殊诗体,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唐代进士试诗,对于认识和把握唐代科举制度、唐代格律诗和唐代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唐代进士试诗数量较多,据《文苑英华》、《唐诗应试类释》、《应试唐诗备体》等所辑共计五百余首,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
  一唐代进士试诗制度
  唐代科举一般可以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据《新唐书》(卷四十四)记载,唐代科举各科多是因循隋制。科举中的常科包括进士、明经、秀才、俊士、明法、明算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是诸科中最盛者,尤为世人看重。《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记载,唐代达官仕宦虽位极人臣,但因不是进士出身,亦是终生憾事。足见进士在唐人心目中的分量。唐代进士一般由尚书省主试。每年仲冬,举子们到尚书省,由户部集阅,由考功课试。唐尚书省所辖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而“考功”则指考功郎中或考功员外郎,旧制以考功郎中监视贡举,贞观以后则考功员外郎专掌之。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皆吏部官职,可见进士始由吏部课试。开元二十四年,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掌之,遂为永制。此后,进士主要由尚书省礼部主试,而诗赋又是进士常考之文体。对诗赋的重视和试诗的定型化,使进士试诗大量产生。进士试诗因由尚书省主持,故曰“省试诗”,又号“省题诗”。可见,严格意义上的省试诗即专指由尚书省主持考试的进士试诗。
  与常科不同,制举是以天子的名义,征召各地知名之士,由州府荐举前来京都应试,以试策为主,通常由朝廷委派一些官员负责,当时称为考策官。制举通常以考策为主,但其中的极少数科目也试诗,如辞藻宏丽科。《册府元龟》记载:“天宝十三载,玄宗亲试博通文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其中辞藻宏丽科,问策之外另试诗赋各一首。”有记载的制举试诗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可见,制科中的辞藻宏丽科是试过诗的。《文苑英华》“省试诗”条就收有制科科目试诗,如《春风扇微和》题共出现了两组,其中公乘亿等人的《春风扇微和》为制科试诗,《唐诗应试类释》就于此题前标有“制试”二字。此外,还有州府馆监试诗,如《华州试月中桂》、《京兆府试残月如新月》、《监试夜雨滴空阶》等。唐代省试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苑英华》所收集的“省试诗”包括进士试诗、制科试诗、州府馆监试诗等是广义的省试诗,而狭义的省试诗则专指由尚书省主持考试的进士试诗。为与广义省试诗相区别,本文将狭义的省试诗,即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称为进士试诗,进行重点论述。
  二唐代进士试诗的歌功颂德思想
  唐代进士试诗数量较多,描写对象也比较丰富,包括天象岁时、礼仪舞乐、山川草木、动物珍宝、宫室建筑、谈理言志等,其思想内容却是相对单一的,以歌功颂德的诗作居多。
  首先,通过描摹太平盛世来歌颂朝廷之德政和恩泽。唐代进士试诗从整体上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无论是咏物诗,还是写景、记事诗,都体现了太平盛世的风貌。如白行简的《归马华山》,借周王颂扬当代马放南山、兵器入库的太平盛世: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驱驰休伏皂,饮任依山。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尚书?武成》记载:武王克商后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昭示天下不再用武,后因以“归马华山”、“散马休牛”表示刀枪入库,战事休止,天下太平,开始致力于农业生产。诗中写战马归山后的悠闲、自在、轻松的生活,表现战事方休的安静与祥和,实是歌咏唐时的太平安定。又如无名氏的《闻击壤》:
  尧年听野老,击壤复何云。自谓欢由己,宁知德在君。气平闲易畅,声贺作难分。耕凿方随日,恩威比望云。篑桴均下调,和木等南薰。无落于吾事,谁将帝已闻。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记载,尧之时,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一位八十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大赞尧帝之德,老人却说:“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意思是说,太阳出来起床劳动,太阳落山回家休息,打井有水喝,种田有粮吃,击壤跟尧有什么关系呢?因而,“击壤而歌”成了后世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击壤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如果从传说的尧算起,至今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击壤的产生大概与狩猎有关。壤,并非指土壤,而是指一种木质的游戏道具。本诗即指此事而作,全诗借击壤而歌的故事大赞唐时的太平盛世,进而表明“功德在君”的思想,歌颂了朝廷治世之恩德。
  其次,表现朝廷礼乐文教之盛,歌颂朝廷文治武功。一般来说,唐代举子在正式考试之前,有一些活动须得参加,如元日引见、谒先师等。《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长寿二年,刘承庆建议贡举人至元日引见,得到武后的许可,为历朝所遵行。《通典》(卷十五)记载了在考试之前,举子们到国子监参谒先师孔子圣像的活动,有司选择吉日,召集宰辅以下官员参加,博集群议,讲论经义,此朝廷礼仪盛典。中唐时,礼部以《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为题试进士,如吕炅诗:
  礼圣来群彦,观光在此时。闻歌音乍远,合乐和还迟。调朗能谐竹,声微又契丝。轻泠流 ,缭绕动缨。九变将随节,三终必尽仪。国风由是正,王化自雍熙。
  此诗写举子们拜谒孔子圣像时闻奏雅乐的场面,气氛肃穆庄重。开首写谒集,中间写闻雅乐,突出乐之雅正和谐,继之写仪式,末以赞颂教化之盛作结,实为颂扬君主的德政。
  除儒家礼仪外,有些省试诗还写到了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局面,表现国家文教之功,如《西戎献马》、《西戎献白玉环》等,甚至外藩也来拜谒中原朝廷的祖庙,如王卓《观北番谒庙》,全诗表现教化之力、皇恩远布,赞颂了朝廷强大的武力和国家蒸蒸的国势,颂扬了朝廷的文治武功。
  再次,进士试诗还通过写皇帝对臣子的体恤来歌颂皇恩浩荡,如陈彦博《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导直臣》:
  阿衡随逝水,池馆主他人。天意能酬德,云孙喜庇身。生前由直道,殁后振芳尘。雨露新恩日,芝兰旧里春。勋庸留十代,光彩映诸邻。共贺升平日,从兹得谏臣。
  魏文贞公,即指魏征,宋人尤袤记载:“白居易为翰林学士时,上书奏事,认为魏征身为太宗时宰相,尽心辅佐,以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对于魏征的子孙,朝廷应该重加优恤,以激励劝勉群臣。而李师道竟然掠夺魏氏宅邸,希望皇帝诏令有司,用官钱将魏氏宅邸收赎,把它还给魏征后嗣,以激劝谏臣。宪宗深然之。其后有司将此事作为诗题试进士,此诗即写此事。”全诗表现朝廷对直臣的抚恤厚待,进而感念皇恩,称道皇德。类似的还有《御制段太尉碑》,写皇帝为贤臣段秀实亲铭墓碑的故事,《恩赐耆老布帛》则表现朝廷对老臣的体恤抚慰。这类试诗通过朝廷对臣下的抚恤,歌颂皇恩浩荡,治世清明。
  除以上三个方面之外,有些进士试诗还写到了宫殿的壮丽和皇仗的盛大,颂扬皇家之威仪,如刘公兴的《望凌烟阁》写凌烟阁壮丽豪华的气势,无名氏的《观南郊回仗》写仪仗的华贵气派,都表现了皇家庄严威武的气象。有些进士试诗还称颂了皇帝的高超技艺,如《御题国子监门》颂扬皇帝的书法,《御箭连中双兔》则写皇帝神奇的箭法,称道君上的神武。
  歌功颂德思想多见于描写礼仪舞乐、山川草木、宫室建筑类的诗歌,还有一部分描写天象岁时类、动物珍宝类的诗歌也表现了这种思想,单纯谈理言志、抒发个人性情的进士试诗极少。总之,歌功颂德是唐代进士试诗的主要思想。
  三唐代进士试诗思想的评价
  歌功颂德的思想内容在进士试诗中为何如此普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诗题所限,如《望禁苑祥光》,限定写禁苑祥瑞之气,以赞君德君恩。试诗题目一般由主司限定,有时皇帝也会恩赐诗题。开成二年,文宗以《霓裳羽衣曲》赐贡院为题。无论是主司限定的诗题,还是皇帝恩赐的诗题,无一例外,皆取安泰祥瑞之意。在这种诗题的限定之下,举子们只能以歌咏皇恩、粉饰太平为主题。二是由举子们的功利心理所决定的。参加进士科举的考生们都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折桂蟾宫、金榜题名,所以在试诗中,他们一方面表达美玉待估、得到援引提拔的愿望;一方面要迎合主司与君主的好尚,获得他们的好感,得到他们的肯定。沈德潜评进士试诗,认为举子们考试期间心中往往患得患失,为了高中金榜,他们不得不罗列一些谄谀溢美之词,揣摩主司的好尚,迎合君主的意旨。举子们在进士试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只有符合主司与君主的喜好,才能被肯定和录取。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所以,歌功颂德思想在试诗中是非常普遍的。
  如何评价唐代进士试诗中的歌功颂德思想?笔者认为,应着重于三个方面:第一,这种思想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它是由诗题限制,由举子们的功利心理所决定的,能够迎合统治者的喜好,因此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第二,这种思想是在科举中产生,对科举是有益处的。假使举子们在试诗中可以各抒性情,大发厥词,势必造成主司评判的困难,可能会增加臣子之间的争论甚至争斗,激发朝廷矛盾。那么,在歌功颂德为主的众多试诗中,主司评价试诗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是艺术方面,比如格律、结构、文辞、手法等,是主司评判时较易遵守和操作的客观标准。所以进士试诗一般都具有严整细致的声韵格律、稳健平和的整体风格、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巧妙新颖的用典、典雅工丽的语言等,这些艺术成就,以一般诗文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已属佳品,若从科举角度来看,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对诗歌声病的严格要求,使进士试诗成为唐代格律诗中别具风貌的标准体格。第三,还要看到进士试诗思想的不足。进士试诗的思想是规范正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作为诗所应有的感情、活力与生命。薛雪《一瓢诗话》认为,进士试诗应于堂皇冠冕的文辞之中,暗寓褒贬,陈述政纲利弊,将天下的情况传达给朝廷。如果能做到这些,进士诗必成佳作。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进士试诗多堂皇冠冕的颂媚之辞,而少规讽劝谏之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人个人观点和思想情感的自由表达。但是,我们不能因进士试诗思想的不足而否定它的全部,进士试诗在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的文化社会环境下,具有它特有的自身价值。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唐代进士试诗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1-QN-294。
  
   参考文献:
   [1] 李 :《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
   [2] 臧岳:《唐诗应试类释》,古吴三乐斋,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版。
   [3] 叶忱、叶栋:《应试唐诗备体》,清康熙乙未年(1715)版。
   [4] 杜佑:《通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6] 刘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7] 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8] 王溥:《唐会要》,江苏书局,清光绪十年(1884)版。
   [9] 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 王定保:《唐摭言》,中华书局,1958年版。
   [11] 胡震亨:《唐诗谈丛》,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 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王淑玲,女,1975―,山东德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工作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标签:歌功颂德 进士 唐代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