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口号标语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成果【理性选择理论的价值观体系研究】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被很多经济学家看作是“成功”的,毕竟它为经济学增添了清晰和严密等特性。然而,这一“成功”观点的背后隐含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体系,它重视简约性、精确性等学术价值观而轻视丰富性和真实性等学术价值观。这种等级制二元论价值观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性别内涵。经济学研究要想避免走向教条主义、避免得出荒谬的结论,就必须崇尚“阴阳和合”的价值观体系,平等地重视丰富性和真实性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像精确性和简约性等价值观一样,是经济学价值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应遭到忽视和贬低。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价值观;女性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2)010114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AKS007)
  
  作者简介:崔绍忠(1980),男,山东乐陵人,博士,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讲师。
  
  理性选择理论是根据一套原则来界定的,即任何人类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两个连续的过滤性装置所筛选的结果。第一个过滤装置指的是一整套结构限制,这些结构限制削减了理论上可能的行动方案的数量,从而使人类行为缩减为子集范围很小的可行行动。第二个过滤装置就是行动子集的挑选机制。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这一机制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函数最大化的目的性选择机制。
  [1](P200201) 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一、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的根源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诞生时,“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成了经济学的核心。然而,当代居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已经与理性选择理论同日而语,因此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与方法相比,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已退居次要的位置。经济学的这一现状源于约翰?穆勒。
   (一)经济学之理性选择理论的根源
   穆勒试图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来,同时将经济学与伦理学和对社会行为的总体性研究学科区分开来。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因为前者研究的是“思维现象”或者“精神法则”,后者研究的是自然法则。在思维科学领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部分的人性,因此具有独特性。与人类相关的良知、责任和其他情感被穆勒划归到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人性研究则被穆勒划归到“思辨政治学”,穆勒称之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随着与伦理和社会交往相关的问题被分离开来并被划归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已然是所剩无几。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性的一个方面,即“想拥有财富和能够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手段的效率做出判断的人”[2](P38)这一层面。这是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经济人”这一概念的雏形。
   穆勒认为,必须把人性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因为这是“科学”本性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穆勒的“科学”模型是几何学。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要想获得一般真理和永恒法则,就必须是“纯粹的”和“抽象的”科学,以最低限度的原理为起点;政治经济学和几何学都“必然是从假定而不是从事实出发进行推理的”[2](P38)。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假定是对人的专断性界定,即人总是力图花最少量的气力得到最大量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奢侈品,几何学的前提假定是对直线的专断性界定,即直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假定和几何学的前提假定有着同样的理论基础。穆勒之所以选择几何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作为其模型,是因为他认为“思维”现象与自然现象不同,前者无法进行可控试验,因此,也就无法通过实验方法和归纳来系统地研究其因果关系,所以政治经济学必须以假定为起点,通过演绎来获取真理。也就是说,人性假定可以通过内省来获得。
   值得庆幸的是,原则上,穆勒的知识基础是保持开放的。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家还不至于荒谬到把现实世界中的人性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那部分人性混为一谈的地步。他明确地指出,其自利和理性的假定具有武断性和片面性,不能全面地描述人性,只是有利于通过逻辑演绎来得出结论;政治经济学的应用必须由研究人性其他层面的科学洞见以及实际经验知识所补充。[2](P68)
   然而,穆勒之后的经济学思想所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不是穆勒对特殊假定及其所提议的几何学式学科之有限应用所持的谨慎态度,而是其“政治经济学为达到科学性就必须成为公理―演绎体系”这一思想。这一思想在19世纪末受到极度追捧,此时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发现,能够用利润和效用最大化函数对穆勒提出的追求财富最大化这一思想进行数学建模。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罗宾斯对经济学进行了开创性的界定,把经济学定义为在资源有限和欲望无限之间做出选择的科学。通过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经济学最初作为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广博内涵逐渐地被处于支配地位、狭隘的理性选择理论所取代。
  (二)理性选择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
   理性选择理论标准大大地限制了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因为它要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应用公理―演绎方法论,必须能应用理性、利己等核心假定。这样一来,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很多问题由于受到理性选择理论模型的限制而遭到扭曲和摒弃。正如穆勒本人所预见的那样,理性选择理论之独断应用使很多经济学研究得出了非常荒谬的结论。
   失业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经济如果不能为所有想就业并发挥其技能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就会使很多人的生活无保障并使其陷入生活困境。理性选择理论显然是扭曲了这方面的研究。罗伯特?卢卡斯是20世纪80年代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性预期学派宏观经济学的领军人物,认为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真理的“驱动器”。他认为,经济学家的问题是要解释人们为什么“选择”失业――为什么他们“宁愿”这样打发时间而不是将时间用于“从事其他可行的活动”[3](P54)。同一时期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对此的回答是,失业者是在“跨期地享受休闲”,也就是说,在度假。
   成员数量不等和类型不同的家庭往往需要不同的工资来维持生活。经济学家遇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不同家庭工资水平的充足性进行比较。按照理性选择理论,所有的行为主体都是独立的、理性的、自利的,只有与思想而不是物质需要相关的因素才被纳入研究范围,家庭物质福利的概念被转化为成人决策者“效用最大化”的概念。如果假定成人决策者生育孩子是一种“选择”行为,那么父母从生育孩子这一活动中获得的心理收益至少弥补了其“成本”。按照这一推理,反贫困计划值得怀疑,因为反贫困计划“过度补偿”了父母在生育孩子方面的成本。由此看出,理性选择理论彻底遗漏了孩子自身及其物质福利。这样,儿童贫困问题,即社会中那些明显不具备独立性的群体的物质困苦和成长障碍问题,被“严密”的理性选择理论经济学所忘却。
   经济发展是与多样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密不可分的。然而,理性选择理论派的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他们把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和市场之上的模型看作是封闭性的系统,这一系统无需其他学科或经验的外生解释。因此,这些经济学家总是试图用为数有限的几个内生经济变量或者“经济因素”来解释历史事件。经济史的研究表明,1973至1974年间的油价骤然上升以及由此而致的宏观经济波动与一个政治事件有关,即石油供给禁令,这一政治事件由很多阿拉伯国家发起,目的是反对西方世界在赎罪日之战中偏袒以色列的行为。然而,理性选择理论经济学家却认为石油价格变化可以借助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来解释,认为1973年的油价峰值与政治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因为“没有针对先前的需求繁荣对油价做出及时调整”[4]。按照这一逻辑,经济学研究如果越能抛弃真实的历史和政治事实,就越能成为更好的经济学。
   坚守同样狭隘的认识论目标、方法论工具和本体论假定也成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特征。内生增长理论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解释是,无论逻辑的扭曲程度如何,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都可以追溯到几个根本的经济变量。另外,“内生”一词预示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自身与历史事件彻底隔绝开来。不仅如此,内生增长理论与大多数经济增长理论一样,也完全忽略了生产的不断扩张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理性选择理论中的价值观体系及其社会性别内涵
   尽管理性选择理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很多经济学家还是极为推崇,认为它应该享有解释性和规范性“特权”。要弄清这一点,就必须研究理性选择理论背后的价值观体系,研究学术共同体赋予某些理论以特权而贬低其他理论背后的价值判断标准。
  (一)理性选择理论中的价值观体系
   理性选择理论经济学家约瑟夫?博斯基(Joseph Perksy)清楚地阐述了理性选择理论学者常用的一个原则基础,即研究人类行为的理论“必须保持假定的简约性”,只包括一套易于操作的人类动机因素,以免模型 “严密推理的概括能力”失效。[5] 这与经济学家约?埃尔斯特(Jon Elster)赋予理性选择命题先验特权的解释是一致的。埃尔斯特认为,与其他理论相比,理性选择理论应该被赋予解释性特权,因为它具有简约、刚硬、概括和深刻等特征。在这一观点中,简约、精确、概括和严密等特征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这一点实际上是其价值观体系的宣言:尽管很多目标都可以被当作认识论的标准,但是只有这些目标才被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目标。理性选择理论经常被看作是中立的和价值无涉的,主流学者因此认为它为人类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模型。这一观点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基础,即崇尚特定的一套认识论和本体论目标。
   任何好的理论不仅崇尚理性选择理论所追求的那些认识论目标,如简约、刚硬、概括和深刻等,而且还崇尚很多其他至关重要的认识论目标,如真实、灵活、丰富、全面等。然而,理性选择理论所崇尚的认识论遗漏了很多这些关键目标。片面地坚持理性选择理论所仰慕的目标而得出的理论贬低了其他目标的价值。如果简约性被矫枉过正,就可能得出非常不切实际、甚至是完全荒谬的结论,这种结论如果被用来指导行动,常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正如认识论的理想目标反映一定的价值观那样,理性选择理论对人性的本体论假定也反映出了其特定的价值观。约?埃尔斯特(Jon Elster)认为,理性假定应该在规范的意义上受到重视,享有特权,因为“我们想要理性”[6](P41)。除了理性假定之外,理性选择理论还有另外一个不言自明的假定,这一假定就是独立、自利的主体被明确地置于决策活动的核心。独立和自利被理性选择理论学者赋予了很高的价值。人类行为不过是具有理性、独立和自利的主体之心理决策的结果,这一本体论假定同样也是非常狭隘的。因为,情感、物质需要、人类依存性和相互依存性、社会联系、道德感知、利他偏好以及人们在现实历史中的生物和社会演化都是解释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理性选择理论学者不重视这些因素缺乏实证基础。
   因为理性选择理论家崇尚的只是特定的一套学术目标或理想,所以理性选择理论学者必须借助于修辞技巧和依赖文化陈规来掩饰其对其他学术目标的忽视和贬低。有的学者可能提倡以准确、真实或有益地解决特定现实问题等为基础的理论。然而,如果这种理论没有完全达到理性选择理论的“精确”、“简约”和“概括”等标准,那么理性选择理论学者就将之贬低为“模糊”、“凌乱”或者“概括性不足”等。他们甚至批评这种理论的拥护者太关注现实世界问题,因此不够“客观”。正是通过这些抬高特定的学术和哲学理想目标而贬低其他宝贵目标的修辞把戏,奠定了理性选择理论的特权地位。
  (二)理性选择理论之价值观体系的社会性别内涵
   理性选择理论的思维模式使经济学满足于简约但是没有很多事实根据的解释,从而使经济学偏离了对人类行为寻求合理解释的目标。这种思维模式束缚了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对此女性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性别一词不是指生物性别,而是指基于两性异形之上的文化社会建构,即认知性别或社会性别,它是西方文化在男性/女性二元论基础上对诸多不同概念的组织方式。通常这种二元主义隐喻结构同时还具有等级性。
   约翰?穆勒把几何学设为经济学的模仿对象,反映了其对笛卡尔式认识论的依赖。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宇宙被分成两个部分,即思维之物(res cogitans)和客观事物本身(res extensa),前者指的是没有空间外延的思维之物,后者指的是没有任何心理特性的空间事物。思维,等同于“理性人”,被看作是宇宙中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物质和身体只能居于从属的位置,前者支配着后者。笛卡尔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一个,“几何学家进行最难的演算使用的也是简易推理,简易推理的长期使用使我得出一个结论,即所有进入人脑的物质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相互关联着。”[7](P6) 对笛卡尔以及后来的穆勒来说,唯一真实的知识,就是能够用类似于几何定理和证明表达出来的知识。
   用理性、超然等来描述“理性人”的特征,就剔除了这一描述没有包含的其他人类特征,而这些特征通常被强加到妇女身上。詹姆士?希尔曼(James Hillman)指出,“现代西方的科学意识是一种久经磨砺的工具,也就是遗弃其部分身体的男性思维(masculine mind),这一部分叫做夏娃,被看作是柔弱的、劣等的。”[7](P6)伊丽莎白?菲(Elizabeth Fee)指出,“理性人”的背面形象是“妇女,她为理性人与自然架起了联系的桥梁,她是人与自然的调节力量,提示着人类拥有童年和身体以及情感等”[7](P6)。
   经济学中的这种分裂式思维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可以通过分析居于核心与边缘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及其人性假定来概括,见表1。
  表1当代经济学之定义
  核心边缘
  研究方法精确模糊
  简约丰富
  刚硬柔弱
  核心假定独立依赖
  自利利他
  理性情感
  选择行为本能行为
  社会性别内涵阳性阴性
   男人妇女
  理性选择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总是仰慕表1中左边一栏的方法和人性假定而贬低右边一栏的方法和人性假定。由此看来,现代经济学隐含着一种二元论思维,这些二元论被社会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强加到了不同的性别实体身上,因此是典型的等级制二元论思维或 “阴阳离决”思维。
   女性主义经济学家朱莉?纳尔逊(Julie A.Nelson)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工具,即性别―价值观分析矩阵(gender-value compass),以此来反思这些等级制二元论中的“男尊女卑”性别价值观念,并用此方法来分析这些负载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精确/模糊”、“独立/依赖”等二元论。这些二元论是通过对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或者阴阳离决”这一思维习惯的依赖以及对阳性文化特征优越性的绝对信仰而获得其特权的。任何人都不会把模糊和依赖当作理想的目标,但是,模糊和依赖绝不是精确和独立之唯一选择方案。西方传统文化一般把刚硬、精确等特征与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而且把男性气质看作是优越的、积极的;把柔软、模糊等特征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且把女性气质看作是卑贱的、消极的。用正号(+)来表示积极,用负号(-)来表示消极,这一传统观念就可以用下图描绘出来。
  图1传统的“男尊女卑”性别价值观[8]
  
   然而,如果抛弃这一传统观念,从而把男性的消极(M?)和女性的积极(F+)纳入研究范围,那么情况就大大不同,可以用下图描绘出来。
  图2性别/价值观矩阵分析工具[8]
  
   如果衡量研究的标准只有精确胜于模糊这一个维度,那么“精确”的确优于“模糊”。但是,要达到精确就必须要缩小研究范围,因为非常精确的方法,如数学,只能描述抽象而且狭隘的概念。精确的推理模式只是人类推理和认知能力的一个子集部分。另外一个重要推理模式是被称为“辩证”思维的推理模式,有的学者认为这一“辩证”思维推理模式包括了模式识别、隐喻和其他重要认知能力。“辩证”思维推理模式非常适合描述不是非常精确的概念,事实上它还可能与精确概念的反面有所重叠和交叉。一味地追求精确会是研究过度狭隘和空洞,因为达到精确必然要节略真实性、语境(context)和实质内容。换个角度来说,重视真实性、语境和实质内容会使研究丰富、充实和深刻。见图3。
   图3性别/价值观矩阵分析:理性选择理论的价值观体系
  
   如果精确是唯一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就很容易成为空洞的牺牲品,而且容易得出荒谬的结论。例如,因为心理学无法为理性人模型的简练和精确目标提供心理证据,经济学家对心理学的批评之声非常之多,然而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认为,“这正好揭示了理性人模型没有心理学根据这一事实”[9]。
   另一方面,如果研究能够达到非常精确和简要的目标而又不失丰富性和真实性(反之亦然),那么就可以避免陷入空洞和模糊的陷阱。从性别偏见的角度来说,理性选择理论掌控经济学,意味着其价值观体系过度提升了与阳(男)性特质相关的学术价值观(即图三左上方象限中的那些学术价值观)的地位,贬低了与阴(女)性特质相关的学术价值观(即图三右上方象限中的那些学术价值观)的地位,反映的是“阴阳离决”的男性中心主义等级制二元论思维。然而,真正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则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阴阳和合”思维,也就是说,把图三整个上半部分的价值观都包括进来的思维。正是因为单维度地仰慕阳(男)性中心主义的知识标准和蔑视与阴(女)性相关的知识标准,许多经济学家才得出了荒诞的结论。
  三、结语
   理性选择理论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不符合理性选择理论标准的研究都应该被看作是“柔软的”,而且是劣等的。理性选择理论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为经济学研究增添了“清晰”、“刚硬”“深刻”和“严密”的同时,也使经济学研究走向了一种极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清晰”是由于不接纳其他理论而得来的“清晰”,由于坚守狭隘的方法论而得来的“刚硬”,由于把特设假定当作真理而得来的“深刻”和“严密”。
   然而,真正的科学,不会因为追求模型的“刚硬感”而徘徊不前。真正的科学,是无止境的探索和对其他研究方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真正的科学家不会因其理论仅仅是看似合理而故步自封,相反,他们会对理论进行相互比较,并接受证据的考验。事实上,真正的物理学远远超越了其对“自然法则”的原始追求。20世纪的物理学,量子理论的发展、相对论以及混沌学和复杂理论都说明了宇宙的运动具有非机械性、不可预测性、非线性、表面上看来不可通约性等特征。经济学研究要想避免走向教条主义、避免得出荒谬的结论,就必须崇尚“阴阳和合”的价值观体系,平等地重视丰富性和真实性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像精确性和简约性等价值观一样,是经济学价值观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应遭到忽视和贬低。
  
  参考文献:
  [1] ELSTER,JON.Ulysses Unbou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 MILL,JOHN STUART.Essay V:On the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and on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proper to it[M]//in Essays on Some Unsettled Ques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don:Longmans,Green,Reader,and Dyer Co.,1874.
  [3] LUCAS,ROBERT E.,JR.Models of Business Cycle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7.
  [4] BARSKY,ROBERT B,LUTZ KILIAN.Oil and the macroeconomy since the 1970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4).
  [5] PERSKY,JOSEPH.The ethology of homo economicu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2).
  [6] ELSTER,JON.When rationality fails[M]//in Karen Schweers Cook and Margaret Levi,eds,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7] JULIE A.Nelson,Rationality and Humanity:A View from Feminist Economics[J].April 2005.GDAE Working Paper,2005.
  [8] JULIE A.Nelson,Value as Relationality:Feminist,Pragmatist and Process Thought Meet Economics[J].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2001(2).
  [9] KAHNEMAN,DANIEL.Maps of bounded rationality:psychology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5).
  (责任编辑:彭介忠)
  
  A Study of the Academic Value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Economics
  
  
  CUI Shao-zh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RCT) in economics,according to some economists,has proved to be “a great success”,leading to clear and rigorous insights unattainable from less precise methods.Behind the idea of “success” lies some specific biased system of academic values.This system of values emphasizes parsimony over richness and rigor over reality,reflecting serious mescaline’s biases.Economics,to be a real science,should balance between these values.
  
  Key words: Rational Choice Theory;Academic Values;Feminist Economics

标签:价值观 理性 体系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