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励志作文 > 正文

[译者主体性在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的体现]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概括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的过程,尤其是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重点分析霍克斯翻译“飞白”的方式及策略,以从中得到翻译 “飞白”这一修辞格的经验与启发。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 “飞白”修辞格的翻译
  
  一、引言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世界文学名著。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杨宪益全译本和霍克斯全译本的问世,国内逐渐掀起了《红楼梦》翻译研究的高潮,尤其是在国内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翻译研究理论后,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红楼梦》英译进行研究。①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
  
  二、译者主体性
  
  查明建曾指出,所谓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或创造性。②翻译是一种特殊的阅读和解释活动,它不是对原作品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包含有个体经验的阐释。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本意义的“生产”而不是“再生产”,原文本的“空白”以及多义性在译者那里不仅是一种锐利的武器,而且是创作性的源泉。为了使读者能产生与原作同样的艺术效果,译者就必须在译语环境里找到能调动和激发读者产生相同或相似联想的语言手段。
  为了达到这一点,译者就需要对原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研究,同时还要具备双语言和双文化能力,还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这样看来,译者的工作就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制,而是另外一种创作。译者的“期待视野”有可能会重新发现原作中被忽略的新写作手法、新观点。译者把自己的当下阅读经验与过去的历史经验交织在一起,就会超越静态文本所赋予的意义。翻译是主体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作者自身对语言的体验,原文只有通过翻译者的阐释才能生存下来,离开了译者的主体作用,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接受无从谈起。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译者主体性建立在译者对原语语篇的体验与认知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会涉及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之间的转换,而且还涉及认知模式之间的转换。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翻译中是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理解原语语篇所表现出的各类意义,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转述出来,在译文中着力勾画出原语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由于认知模式的形成依赖于心理经验,不同语言的认知体系会根据各自民族的认知心理经验而有所差异。那么,认知模式在翻译过程中的源认知域和目标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关系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不断调整对原语语境的认知策略,探察和选择他认知心理经验中预想的目标语语境客体,力求原语语境与目标语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使原语作者与目标语读者之间对相关语境的认知趋于一致。译者翻译的过程就是他对原语语境认知因素与目标语语境认知因素之间的互动和冲突的过程。
  
  三、译者主体性在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的体现
  
  霍克斯的英译本《红楼梦》在西方世界影响很大,语言流畅地道,这一切当然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创造能力对译者而言非常重要,尤其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创造能力的发挥更加重要。文学翻译绝非易事,它要传达原著中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茅盾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③显然,这也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这样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更是不言自明,它让原文本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词语、新的表达方式通过译者笔端展现出来,同时译者在翻译中能够随时展示自己的文学水平、语言能力和表现风格。在创作过程中,译者可以充分利用译入语语言的每一个层面,包括词汇、句法、语义、修辞等。④
  译者作为一个读者,他所具有的社会与文化属性,如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等都会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会发挥自身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对作品进行阐释,去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体现自身的审美创造性。在表达原文阶段,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文学创造性。由于译者在理解阶段是将原语的意象和概念通过自己的内化、理解和抽象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在表达原文过程中则通过目的语将之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在对原文进行再现的时候译者会创造性地偏离原作,有意无意地遵循某种原则,将自己的个人素质、能力、气质和风格结合,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内容的基本信息,而且还要传达原作的审美意蕴。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审美信息、文化意蕴就越丰富,翻译的难度就越大,这就更需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继承了我们民族的幽默传统、发扬了美学传统中的幽默趣笔,所以小说中有很多叫人发笑的描写;他曾声称该小说可以“喷饭供酒”,亦可以“消愁破闷”,但这种趣味不是庸俗的而是高雅的趣味。“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小说中的趣笔并不是徒博人们一笑的庸俗无聊的戏谑,而是外谐中蕴含着内庄。⑤
  在趣笔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飞白”这一修辞格,“飞白”这一术语原是指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即笔画中有丝丝白隙,如由干枯的笔头写出的一样。在我国第一本修辞学的著作《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说它是“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所谓白就是白字的‘白’”⑥。后来在《修辞通鉴》中,飞白有了更详细的定义:“明知所写的人物在发音、写字、用词、造句和逻辑(事理)方面有错误,故意仿效错误的原样记录下来的修辞格,叫飞白。”⑦飞白也是不少文学作品惯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因为“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在表达上有形象、生动的效果;在接受上使人有如见其人的逼真感或忍俊不禁的幽默感”⑧。
  飞白是增添文学魅力与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手段,但由于中西语言文字上的巨大差异,要想在语音、语义、文本效果上毫无损失地传递原文信息,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但霍克斯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对“飞白”的翻译可谓匠心独运,值得研究学习。
  例一:鸳鸯笑道:“鲍二家的,老祖宗又拉上赵二家的。”贾母也笑道:“可是,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提起这些事来,不由我不生气。”(第47回)
  霍译:“It was Bao Er’s wife, my old love,not Zhao Er’s.” said Faithful, laughing.
  “That’s what I said, didn’t I?Grandmother Jia snapped. Well,Zhao or Bao or brown cow how can I be expected to remember such things? The very mention of them makes me feel angry.”
  贾母把“鲍二家的”说成了“赵二家的”,鸳鸯纠正了她,贾母的答语中出现“抱着背着”这样的字眼,就是作者有意以“鲍”谐音“抱”,“抱”“背”谐对且双关,隐含着贾琏的风流不堪,且又把因奸致命不当一回事,挖苦了贾琏,寓庄于谐,妙趣横生,不带任何丝毫牵强、生硬之嫌。由于中英语音的巨大差异,要想把中文里的飞白毫无损失地翻译成英文,既保留语音特点,又保留其语义,在目标文本中达到与源文本同等的文本效果,可谓难上加难。所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怎样尽可能地在语音、语义、文本效果这三方面接近源文本,是对译者巨大的考验。霍克斯没有把“抱着背着”语意显化,而是巧妙地利用Zhao和Bao的发言特点,仍然从类韵的角度出发,找到了brown cow这个词语,该词语同样押类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更绝的是cow在英语中有婊子、婆娘、粗笨的女人等意思,极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诙谐幽默。
  例二: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第26回)
  霍译:The others crowded round to look.They all laughed when they saw what they written:“Yes, it must have been ‘Tang Yin’. Mr Xue couldn’t have been seeing straight that day. Ha!Ha!Ha!Xue Pan realized that he had made a fool of himself, but passed it off with an embarrassed laugh.Oh,Tankin or wankin,”he said,“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anyway?”
  这是典型的字形“飞白”,是“故意直录写作人或虚构中的写作人的文字写法错误”⑨。在第二十六回中,薛蟠与众人谈画,却把画者落款的“唐寅”二字认作是“庚黄”。唐寅,字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当时略懂文墨的人都应该知道唐伯虎。而薛蟠不学无术,把唐寅认作是“庚黄”,贻笑大方。曹雪芹通过字形“飞白”,生动地刻画出了薛蟠这样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令人物丰满鲜活,让读者如见其人。对于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飞白”修辞格,由于涉及到汉语本身所特有的笔画解构及同音异义字等多重因素,翻译的困难可想而知,原作的语义飞白很难传达,霍克斯只好以语音“飞白”译语义“飞白”,利用Tankin、wankin与Tang Yin语音上的相似性,造成“飞白”,还有Tankin,在英语中是大量喝酒的意思,wankin(俚语)意为手淫,这两个词的语义特别符合薛蟠的性格和身份,极好地传达了原作的讽刺意味。
  例三:宝玉如得了珍宝,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耳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做“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他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 “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 “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第33回)
  霍译:“Quickly!” he said. “ Go and tell them that Sir Zheng is going to beat me. Quickly! Quickly! Go and tell. GO AND TELL.” Partly because agitation had made him incoherent and partly because,as ill luck would have it,the old woman was deaf,almost everything he said had escaped her except for the “ Go and tell” which she misheard as “in the well”. She smiled at him reassuringly.“Let her jump in the well then,young master. Don’t you worry your pretty head about it!” “GO AND TELL MY PAGES.”“Her wages?”the old woman asked in some surprise. “Bless you,of course they paid her wages!Her Ladyship gave a whole lot of money towards the funeral as well. And clothes. Paid her wages,indeed!”
  这是宝玉挨打中的一个插曲,贾政因金钏儿跳井自杀要打宝玉,宝玉得知后心急如焚,急于找人报信,偏遇到一个聋婆子,俗话说:聋子爱打岔,于是老婆子把“要紧”听成“跳井”,曹雪芹运用语音“飞白”来刻画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将宝玉急于向贾母求援的焦急心情烘托了出来,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霍克斯巧用Go and tell与in the well在发音上的相似性,来效法从“要紧”到“跳井”的“飞白”格;同样,为了使下一句的“不了的事”与前面的“小厮”(page)形成默契,他将其借题发挥为wages(工资),传达出了原文的语音粘连效果,不仅浑然天成,而且兼顾原文的语意与修辞,既忠实又通顺,原文的音和义得到了较好的传达,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一样感到回味无穷,可谓不可多得的佳译。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码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一种语言的晦涩和微妙之处不经过译者的挖掘开发很难为另一种语言的读者所理解接受。对于翻译“飞白”这类文字游戏,译者有时不得不对原文字句加以曲解改写,或是借题发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四、结语
  
  《红楼梦》翻译对任何译者都是一个挑战,除了对《红楼梦》本身的认识之外,还需要对作者的风格、气质等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替译文读者架起一道跨越语言文化鸿沟的桥梁。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的过程,包括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世界各文化的交流是不均衡的,译者主体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而生成了不同的译本,这也为文本的复译提供了可能。
  
  ① 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第47页。
  ②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第19页。
  ③ 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④ 覃芳芳:《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99页。
  ⑤ ttp://apps.hi.省略/share/detail/112759
  ⑥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 页。
  ⑦ 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
  ⑧⑨ 陈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参考文献:
  [1]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2] 刘辰诞.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J].外语研究,2007(3).
  [3] 刘绍龙.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J].中国翻译,2007(3).
  [4] 王寅.认知语用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5] 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许钧,张柏然.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省略

标签:红楼梦 主体性 译者 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