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答辩 > 正文

中学生物教学中“问题――任务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学生物教学研究问题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基于问题任务的学习,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本文以中学生物《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课例进行"问题-任务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对学科教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学科教学 问题任务 模式探索
  
  一、问题提出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是适应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吸收间接经验;在面临问题情景时,往往凭间接经验去解决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而新课程标准倡导将学习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探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新的教学环境,采用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各种素质得到综合协调的发展。
  但就学科教学探索来说,提出“问题――任务式”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问题――任务式”是一种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它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情境式、问题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此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育要突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局限,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改变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
  二、“问题――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框架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问题――任务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而教师一旦认为学生应和自己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就会与学生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问题――任务式教学”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着重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是问题的设定:①独立思维的问题空间;②独立活动的问题空间;③独立观点的问题。
  第二是学习的过程:①学习任务的选择;②认知方式的选择;③合作伙伴的选择。
  第三是学习结果的展现:①个性的展现;②能力的展现;③成效的展现。
  依据上述思考和问题任务式教学的思想理念,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总结,逐步提炼出了如下的“问题――任务式”教学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强调学习主动权的下放,商定问题、设定任务、选择任务等环节集中体现了“问题――任务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目标的协商不仅是学习目标,还包括具体的学习任务、作业形式等,要求能体现出层次性,让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点,改变以往那种少数优秀学生作秀,大多数同学当看客、陪客的局面。
  五个基本环节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在顺序上往往会有不同的组合,有时也可能是一种交错的状态。
  三、“问题――任务式教学”模式中的运作
  基于“问题――任务式”模式的生物课堂教学师生活动模式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师)――获得信息(生);商定问题(师)――问题定向(生);设定任务(师)――选择任务(生);合作学习(师)――交流反思(生);反思调控(师)――多元评价(生)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获得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习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进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从而形成能力。因此,基于此模式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的创设要遵循“真实性”和“体验性”原则,可通过图片、影片、故事、假设等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受自主地代入角色或进入情境,为后面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一段展示各种鸟类飞行形态的录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让其进入到鸟类世界。然后,让学生以观鸟爱好者的角色思考问题:一百多年前,人类借助飞机实现了飞上蓝天的夙愿,可无法与空中飞行的动物飞翔的自由与快乐相比,那么鸟儿有什么本领能够在天空翱翔?进而让其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商定问题――问题定向
  教师根据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进行学习与探索。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盖泽尔把“问题”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三类。“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这类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建立知识结构,适用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发现型”问题,产生于学生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的冲突,其答案大多是已知的,这类问题适用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创造型”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题,这类问题适用于培养个别层次较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对于中学生物教学来说,最具实用价值的是发现型问题。因此,在此环节中,对于问题的商定教师可采取自主设置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两种方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先以“呈现型”问题为学生奠定基础知识,再以“发现型”问题培养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以“创造型”问题提高个别学生的问题意识水平。如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向学生提出了问题:“鸟儿有什么本领能够在天空翱翔?”学生的答案开始时只是停留在因为鸟类有翅膀上。但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的资料,答案就会广泛多样并引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在设定问题上,教师可在学生自主设置问题上,引导学生集中在鸟类的飞行与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能量来源的关系上。
  3、设定任务――选择任务
  本环节中的任务实际上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所以它的设定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设定任务前要认真分析课标、教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况,开发并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最后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在已创设的情境下,教师可以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的设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性。设定的任务除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特点以及学习习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外,同时还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2)适切性。教师提出的任务应遵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进行设置;(3)渐进性。为了便于综合任务的完成,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置应体现出一定的渐进性。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三个实验(见表1),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在空中飞行时间长短与物体的形状、重量和动力的关系,明确物体能飞行的主要因素:克服重力、减少空气阻力、提供动力,再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和任务迁移,最终引导学生自主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鸟如何解决空中飞行的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它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4、合作学习――交流反思
  本环节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师作为任务完成的引导者除了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任务外,还应通过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出示任务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的分析与讨论,并给学生以鼓励,让其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本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1)自主探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实际情况,通过教师的引导及相关资料的支持进行自主探索活动,以完成学习任务。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以“鸟为什么能飞”为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方向(如结构方面:体形、羽毛、前肢、骨骼、肌肉;生理方面:消化、排泄、呼吸等)进行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搜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展示鸟类剥制标本(包括展翅的和不展翅的)、家鸽的骨骼标本、课本上的图片资料以及学生在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并根据上述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从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能量来源三个方面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通过分析、整理、综合已有的资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完成小组的任务。本环节教学分为课外和课堂两部分。课外教师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每六个人一个组),每组设一名组长以便组织好组员进行资料搜集、课件制作等相应的学习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搜集的途径,如报章、杂志、互联网等,以缩短搜集时间、提高搜集效率。另外,学生制作课件时教师也可为其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以加强课件的观赏性,增强其在课堂展示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表1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把“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分解成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能量来源三个主题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用相关资料或实验验证其观点,具体操作方法见表2。此外,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或鼓励学生运用自己课外搜集整理好的资料以及自主制作的课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探讨、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把以往的面授式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既开启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潜能,又充分展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能通过活动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5、反思调控――多元评价
  通过自主合作和小组探究活动,学生或学习小组对承担的任务会有一些结论或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演讲、报告、PPT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其探究的成果,并鼓励学生与其它各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以达成交流――启发――提高的环节目标。此外,本环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在上一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让其体验到自我的成功,感受探究的乐趣。其次,由于学生的结论往往呈点状或线状的知识联系,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后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把探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使知识联系结构化,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环节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表3)、小组相互评价(表4)等。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评价要求对照自己活动参与的过程做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根据评价要求对组员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态度、在各活动环节中的表现等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问题-任务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效应
  1、“问题-任务式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被动一律的局面。
  历来授课形式,都是教师在课前把教学内容细化为步骤与过程,通过演绎实现设定的构想与目标,再怎么强调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认知过程还是被动的。一律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更使学生无精打采,无以形成自己的学习意愿,展开自己连贯的思维走向。而“问题-任务式教学”则活化了课堂,由于学习是开放的,可让学生有了根据自我特点、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合作伙伴的选择等,学生可以更适合的,更感兴趣的部分学。学习的多种渠道,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而学习更积极主动,更有创造性,使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此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情境创设和任务设置的基础,而且更以不同的形式综合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体现了生物新课标中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理念。
  2、“问题-任务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
  此教学模式中教师可运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资源平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有了自身可以努力而成功的学习平台,获得学习的满足而愿学。
  3、“问题-任务式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此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方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能力转化,教师必然得考虑怎样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因此,在备课、讲授、练习等相关环节不可避免地引起形式与内容的分化与重组更大的挑战,需要教师更多的创造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刘兼,康长运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课程标准研制组.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钟启泉、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蔡少莲.利用WEBQUEST提高网络教学的互动性[J].外网院内部通讯合集,2002,(4):20-22.
  

标签:探索 实践 式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