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排比句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官网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就要求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地局面,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最大艰度的学生参与转变。
  
  一、 课堂教学中学会探究――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可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提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鼓励学生质疑。课堂提问本来就是一种双向交流,学生有被提问的可能,更有向教师提问请求解答的权利。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疑点,是教师备课时未顾及到的。通过教师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豁然开朗,同时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对于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引导,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与鼓励。
  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所谓问题探究法,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提出问题需要借助求异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种方向去探寻方法、途径,去求取更多、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法。例如,例如在讲文言文时,我便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课前,我针对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结合注解结合优化先全篇翻译课文,在翻译理解的时候找出自己不明白的文言词、句等,课堂上先由学生发问我来解答,然后我来提问学生解答,一个同学的问题实际上也上大家的问题,我讲给大家听,我提的问题恰恰又是学生应该掌握但学生未能找到的,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
  
  二、 比较阅读中应用探究――比较中带动学生解疑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由此可见,兴趣是实验教学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兴奋剂。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利用兴趣去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诱导学生尽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热情境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如学习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蓝子。”教师可以围“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进行描写的?(神情描写)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她的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又如在教《水调歌头》和《醉花阴》这两首宋词时,可引导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首词,同是思念词,但他们有没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探究,明白了这两首词虽同是思念词,但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同,前一首表现的是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感情;后一首表现的是一种伤感、愁闷的情绪,有一些消极之感。在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 欣赏文学作品时善于探究――欣赏中引导学生解疑
  
  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师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探究学习。本学年我带高二年级,这学期选入课本的篇目多为小说、戏剧。教学中我不单单就文本授课,更注重在欣赏作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讲授《雷雨》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话剧《雷雨》,看完后学生对剧中人物有不同的看法:由对周朴园、周萍、鲁贵的厌恶;对侍萍、四凤的同情;对大海的称赞等等。在分析周朴园这一人物时,同学们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人。有位同学却大胆提出了疑问:“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问题一提出,片刻功夫大家各抒己见,这是我引导大家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者剧本,甚至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反复思考。最后得出一致的观点:“周朴园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鲁侍萍的相爱,本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的表现。如今他这般冷酷是受环境所迫。他仍然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衣物、相片,可见他残酷的背后还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的爱情的留恋。他本性是善良的,却被封建制度所毒害,在他心灵的深处还是爱侍萍的。”
  
  四、 情感体验中渗透探究――情感中培养学生解疑
  
  学生的思维之舟由自主确定的探究目标引入航道后,阅读便进入了感悟性阶段,即敏锐地捕捉信息、联系旧知识紧紧追思、结合文境循序探寻,体味文句蕴涵的跳荡情感,在大脑中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的形象、美妙的意境、鲜活动感的画面。教学中教师含而不露,给予适时、适度、适量的点拨,会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幡然顿悟,成功跃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境界。语文不同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得要求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进入研究的状态, 去感受所学习的内容的存在。 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的感悟甚至顿悟。
  如在教授莫拍桑的《项链》时,学生在分析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时,总是认为他贪婪势利、爱慕虚荣,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斗下,感受一下她的处境,再跟现实中的一些人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马蒂尔德其实也是很不容易,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马上从课本里找到了许多信息,说明他们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难道我们没有吗?这又怎能一刀切说他们的不是呢?可见,本文的主题也有对小人物生活的艰辛的同情。这样一分析,学生对人物的感受就不会那样简单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一千今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标签:探究 语文 培养 能力